光纤配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128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配线架,包括盘纤入口、盘纤区、盘纤出口和接纤端子组,盘纤区包括多个盘纤部,使得通过盘纤入口进入盘纤区的尾纤在多个盘纤部上进行盘绕后从盘纤出口引出;接纤端子组包括接纤端子,从盘纤出口引出的尾纤连接至接纤端子,且尾纤预留长度对应从盘纤出口至接纤端子组和从接纤端子组至接纤端子的距离之和;盘纤区包括尾纤长度调整路径,沿尾纤长度调整路径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的调节部件,调节部件相对于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移动以改变第二定位部相对于第一定位部的位置,使从盘纤出口沿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到第一定位部的第一距离与从第一定位部到第二定位部的第二距离之和对应于尾纤预留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纤配线架
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调整尾纤预留长度的光纤配线架。
技术介绍
光纤配线架(ODF架)是专为光纤通信机房设计的光纤配线设备,具有光纤固定和保护功能、光纤终端连接功能或调线功能。光纤配线架可以对光纤纤芯和尾纤起到保护功能。光纤配线架可以单独装配成光纤配线架,也可以与数字配线单元、音频配线单元同装在一个机柜内。光纤配线架配置灵活、安装使用简单、容易维护、便于管理,是光纤通信光纤网络终端,或中继点实现排纤、跳纤光缆熔接及接入必不可少的设备。在实际的工作中,光纤的尾纤可以穿入光纤配线架,与接纤端子相连接。然而,由于工程尾纤长短不一,常常出现尾纤进入到光纤配线架后,需要在光纤配线架上进行盘纤操作,以达到尾纤部署美观,实用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从外部进入光纤配线架的尾纤长度通常较长,需要经过盘纤操作后经由和固线架固定才能与接纤端子相连。当出现盘纤预留不准,尤其是尾纤预留长度过长时,不允许通过对尾纤进行剪切操作来调整长度,必须将尾纤从固线架上拆下,重新进行盘纤后才能达到接线要求,这样容易折损光纤,并且盘纤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整尾纤预留长度的光纤配线架,能够预留出合适长度的尾纤,从而可以实现一次性准确布置尾纤,保证尾纤的完整性,提高盘纤工作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调整尾纤预留长度的光纤配线架,包括盘纤入口、盘纤区、盘纤出口和接纤端子组,盘纤区位于盘纤入口和盘纤出口之间并且包括多个盘纤部,使得通过盘纤入口进入盘纤区的尾纤在多个盘纤部上进行盘绕后从盘纤出口引出;接纤端子组包括接纤端子并且位于盘纤出口的下游,使得从盘纤出口引出的尾纤的端部连接至接纤端子组的接纤端子上,并且尾纤预留长度对应于从盘纤出口至接纤端子组和从接纤端子组至接纤端子的距离之和;盘纤区还包括尾纤长度调整路径,沿尾纤长度调整路径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的调节部件,调节部件能够相对于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移动以改变第二定位部相对于第一定位部的位置,使得从盘纤出口沿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到第一定位部的第一距离与从第一定位部到第二定位部的第二距离之和对应于尾纤预留长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从盘纤出口至接纤端子组的距离对应于第一距离,接纤端子组至接纤端子的距离对应于第二距离。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接纤端子组和第一定位部的位置彼此对应且数量相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接纤端子组中的接纤端子和第二定位部的位置彼此对应且数量相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盘纤部包括并排布置的柱形引导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定位部为凹部或者凸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定位部为凹部或者凸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调节部件具有位置保持部,用于保持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位置保持部是挂钩。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还包括收纳部,收纳部用于收纳调节部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光纤配线架还包括固线架,固线架位于盘纤出口和接纤端子组之间以固定从盘纤出口至接纤端子组的尾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光纤配线架还包括托线架,托线架位于盘纤出口和固线架之间以支撑从盘纤出口至固线架的尾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配线架,其包括能够获取预留长度尾纤的盘纤区。在盘纤区,通过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第一定位部和具有第二定位部的调节部件来获取预留长度的尾纤,而预留长度的尾纤为实际尾纤从盘纤出口到接纤端子的总长度。由于可以预先获得合适的尾纤预留长度,从而可以实现一次性准确布置尾纤,保证尾纤的完整性,提高盘纤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纤配线架的正面立式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纤配线架的正面立式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纤配线架内尾纤调整方式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即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光纤配线架1的正面立式结构。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光纤配线架1,顶部设置有光纤引入管10,内部设置有盘纤区20、接纤端子组30、托线架40以及固线架50。尾纤60从光纤引入管10进入光纤配线架1。当进入光纤配线架1内的尾纤60的长度较长时,需要将尾纤60在盘纤区20先进行盘绕。完成盘绕工作后,预留出合适长度的尾纤60,然后将该尾纤60依次穿过托线架40、固线架50,最后将尾纤60的端部接入接纤端子组30内。本实施例的接纤端子组30设置在光纤配线架1的中间位置。多个接纤端子组30单列设置在光纤配线架1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本实施例的每个接纤端子组30包括多个接纤端子301。进入接纤端子组30内的尾纤60的端部最后与相应的接纤端子301相连接。本实施例的盘纤区20包括基座201、设置在基座201上的多个盘纤部202、盘纤入口203以及盘纤出口204。尾纤60从盘纤入口203进入盘纤区20并在盘纤部202上进行盘绕。完成盘绕工作后的尾纤60从盘纤出口204引出盘纤区20。从盘纤出口204引出盘纤区20的尾纤60预留长度需要与从盘纤出口204至接纤端子301之间的实际走线长度大致相等,才可以保证引出盘纤区20的尾纤60的端部与接纤端子301相连接。如图1所示,从盘纤出口204至接纤端子组30的距离指的是从盘纤出口204至接纤端子组30的左侧边缘处的长度H1。从接纤端子组30至接纤端子301的距离指的是从接纤端子组30的左侧边缘处至某一接纤端子301的长度H2。从盘纤出口204至接纤端子301之间的实际走线长度包括长度H1以及长度H2。本实施例的盘纤部202是柱状引导件。多个柱状引导件在光纤配线架1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单列间隔设置,尾纤60可以盘绕在至少一个柱状引导件上。柱状引导件的周向表面曲率大,盘绕在其上的尾纤60不会发生局部弯折度过大而导致尾纤60纤芯被折断的情况,有效保护尾纤60的完整性。为了方便操作者在盘纤区20调整尾纤60以预留出满足实际使用长度的尾纤60,可以从盘纤出口204开始设置供尾纤60盘绕的尾纤长度调整路径,使尾纤60能够沿着该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延伸。该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盘纤区2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尾纤长度调整路径设置在盘纤区20中,从盘纤出口204沿着盘纤部202的延伸方向布置。本实施例的盘纤区20设置有沿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的第一定位部70以及调节部件80。调节部件8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801。第一定位部70与接纤端子组30位置一一对应且数量相等,尾纤60沿着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延伸使尾纤60末端对准第一定位部70,使得尾纤60从盘纤出口204至第一定位部70的距离等于从尾纤出口204至接纤端子组30的左侧边缘处长度H1,就可以方便操作人员通过第一定位部70判断出尾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纤配线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调整尾纤预留长度的光纤配线架,包括盘纤入口、盘纤区、盘纤出口和接纤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区位于所述盘纤入口和所述盘纤出口之间并且包括多个盘纤部,使得通过所述盘纤入口进入所述盘纤区的尾纤在所述多个盘纤部上进行盘绕后从所述盘纤出口引出;所述接纤端子组包括接纤端子并且位于所述盘纤出口的下游,使得从所述盘纤出口引出的所述尾纤的端部连接至所述接纤端子组的接纤端子上,并且所述尾纤预留长度对应于从所述盘纤出口至所述接纤端子组和从所述接纤端子组至所述接纤端子的距离之和;所述盘纤区还包括尾纤长度调整路径,沿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的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盘纤出口沿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到第一定位部的第一距离与从所述第一定位部到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第二距离之和对应于所述尾纤预留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调整尾纤预留长度的光纤配线架,包括盘纤入口、盘纤区、盘纤出口和接纤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纤区位于所述盘纤入口和所述盘纤出口之间并且包括多个盘纤部,使得通过所述盘纤入口进入所述盘纤区的尾纤在所述多个盘纤部上进行盘绕后从所述盘纤出口引出;所述接纤端子组包括接纤端子并且位于所述盘纤出口的下游,使得从所述盘纤出口引出的所述尾纤的端部连接至所述接纤端子组的接纤端子上,并且所述尾纤预留长度对应于从所述盘纤出口至所述接纤端子组和从所述接纤端子组至所述接纤端子的距离之和;所述盘纤区还包括尾纤长度调整路径,沿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设置有第二定位部的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盘纤出口沿所述尾纤长度调整路径到第一定位部的第一距离与从所述第一定位部到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第二距离之和对应于所述尾纤预留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配线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盘纤出口至所述接纤端子组的距离对应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接纤端子组至所述接纤端子的距离对应于所述第二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配线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洪涛蒲青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