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59971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8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为每相电路设置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电路结构相同,在每个过压保护单元设置结构对应的上桥臂电路和下桥臂电路,上下桥臂电路均设置相应的缓冲电容,用于吸收过压;当过压超出缓冲电容的吸收能力时,还可通过电阻放电,增大过压的吸收能力;在外部直流电源的正负母线之间并联蓄能电容器,各缓冲电容吸收的电能量释放到蓄能电容器中,用于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压,有效利用过压的电能量为逆变器工作,并钳制MOSFET器件的漏源电压在正常范围内,既能有效利用过压,又能有效消除过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过压保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逆变器用于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与之并联的续流二极管。MOSFET快速关断时会产生很大的过压,续流二极管反向恢复时两端电压急剧升高,MOSFET同样会产生很大的过压。MOSFET对电压非常敏感,一旦过压超过MOSFET的最大耐压值,会使得MOSFET过热甚至击穿,还会增大开关损耗、危害电机相间绝缘、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在逆变器增设吸收电路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吸收电路包括C型、RC型、RCD充放电型以及RCD放电阻止型。C型吸收电路的缺点在于随着功率级别的增大,吸收电路中的电容与直流母线寄生电感形成LC振荡电路,当MOSFET导通时,电容通过MOSFET放电会导致漏极电流急剧增大;RC型吸收电路的缺点在于使用大容量MOSFET时会引起漏极电流升高,吸收效果变差;RCD充放电型吸收电路的缺点在于在功率增大时,回路寄生电感变大,不能有效控制瞬变电压,虽有很好的过压吸收能力,但仍会引起漏极电流升高,损耗增大;RCD放电阻止型吸收电路将过压的能量回馈给电源,其优点在于产生的功耗小、能有效抑制振荡、回路寄生电感小、过压抑制效果好、不会引起集电极电流上升,适合高频大功率的逆变器,其缺点在于吸收电路中的电容只能将过压能量回馈给电源,当MOSFET的漏极电流过大时,过压吸收不完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解决现有逆变器不能有效消除过压导致设备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结构相同;所述过压保护单元包括两个MOSFET、四个电阻、两个电容以及四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一电阻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二极管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源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源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漏极接外部直流电源;所述第二MOSFET、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组成下桥臂电路;在下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二MOSFET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第四电阻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漏极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OSFET为Q8、第二MOSFET为Q5、第一电阻为R1、第二电阻为R3、第三电阻为R2、第四电阻为R4、第一电容为C1、第二电容为C8、第一二极管为D2、第二二极管为D3、第三二极管为D4以及第四二极管为D1;所述Q8、R1、R3、C1、D2、D3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所述R1并联在Q8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C1和D2串联之后并联在Q8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D2的阳极经R3与D3的阴极相连,所述D3的阳极接地,所述D2的阴极与Q8的源极相连,Q8的源极与Q5的漏极相连,Q8的漏极接外部直流电源;所述Q5、R2、R4、C8、D4和D1组成下桥臂电路;在下桥臂电路中,所述R2并联在Q5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D4和C8串联之后并联在Q5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Q5的源极接地,所述D4的阳极与Q5的漏极相连,所述D4的阴极经R4与D1的阳极相连,所述D1的阴极与Q8的漏极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三电阻为压敏电阻。进一步地,所述各二极管为快恢复二极管或肖特基二极管。进一步地,在所述外部直流电源的正负母线之间并联接入蓄能电容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为每相电路设置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电路结构相同,在每个过压保护单元设置结构对应的上桥臂电路和下桥臂电路,上下桥臂电路均设置相应的缓冲电容,用于吸收过压;当过压超出缓冲电容的吸收能力时,还可通过电阻放电,增大过压的吸收能力;在外部直流电源的正负母线之间并联蓄能电容器,各缓冲电容吸收的电能量释放到蓄能电容器中,用于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压,有效利用过压的电能量为逆变器工作,并钳制MOSFET器件的漏源电压在正常范围内,既能有效利用过压,又能有效消除过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结构相同;过压保护单元包括两个MOSFET、四个电阻、两个电容以及四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第一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第一电阻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第一电容和第一二极管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源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源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漏极接外部直流电源;第二MOSFET、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组成下桥臂电路;在下桥臂电路中,第三电阻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第二MOSFET的源极接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第四电阻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漏极相连。本技术应用在电动叉车控制系统时,外部直流电源为+48V,逆变器包括A、B、C三相电路,为每相电路设置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的电路结构完全相同,用于消除各相电路上的MOSFET器件产生的过压。A相的过压保护单元中,第一MOSFET为Q8、第二MOSFET为Q5、第一电阻为R1、第二电阻为R3、第三电阻为R2、第四电阻为R4、第一电容为C1、第二电容为C8、第一二极管为D2、第二二极管为D3、第三二极管为D4以及第四二极管为D1;Q8、R1、R3、C1、D2、D3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R1并联在Q8的漏极和源极之间,C1和D2串联之后并联在Q8的漏极和源极之间,D2的阳极经R3与D3的阴极相连,D3的阳极接地GND,D2的阴极与Q8的源极相连,Q8的源极与Q5的漏极相连,Q8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结构相同;所述过压保护单元包括两个MOSFET、四个电阻、两个电容以及四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一电阻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二极管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源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源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漏极接外部直流电源;所述第二MOSFET、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组成下桥臂电路;在下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二MOSFET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第四电阻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漏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逆变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过压保护单元,各过压保护单元并联连接,且结构相同;所述过压保护单元包括两个MOSFET、四个电阻、两个电容以及四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MOSFET、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组成上桥臂电路;在上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一电阻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二极管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一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源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源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第一MOSFET的漏极接外部直流电源;所述第二MOSFET、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组成下桥臂电路;在下桥臂电路中,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容串联之后并联在第二MOSFET的漏极和源极之间,所述第二MOSFET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MOSFET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经第四电阻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MOSFET的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绍荣张军迪张国宁郑伟赖永健陈思达钟家汉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