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4249 阅读:6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包括有车头管,前斜管,前梁管,左、右前支撑管,左、右后梁管,尾管,左、右后支撑管,发动机上支撑杆,发动机下支撑杆,左、右脚蹬下支撑杆;左、右脚蹬下支撑杆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的管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平衡人在登上摩托车时所受的竖直方向的负载力,改善了脚蹬支撑机构的受力情况,减小支撑杆件根部产生的弯矩,防止杆件根部出现焊接裂纹或脱落问题的发生,同时也有益于提高脚蹬支撑机构的整体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部件,特别是针对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具有承重、防撞和担负及固定摩托车附属部件的功能,因此摩托车车架在刚度和强度上的要求较高。现有的摩托车车架,其左右两侧的脚蹬上、下支撑杆管件轴线方向基本都处于一个接近水平状态,但是当人踩着摩托车脚蹬登上摩托车时,脚蹬所受到的负载将达到最大,而且其所受的负载力主要为人体垂直向下的重力,由此可以看出最大负载力的方向与脚蹬支撑杆的轴线方向存在一个较大的角度,这将使杆件的根部焊接位置产生很大的弯矩,严重时可能导致脚蹬支撑杆件出现根部出现裂纹或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体结构简单,刚度高、安全性能好的摩托车车架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车头管的下部与前斜管的上端焊接,车头管的上部与前梁管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撑管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的上半部还分别焊接有左、右后梁管,所述左、右后梁管后端通过尾管相连,左、右后支撑管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下端拐角处,所述左、右前支撑管之间还焊接有发动机上支撑杆和发动机下支撑杆,所述左、右前支撑管下端分别焊接有左、右脚蹬下支撑杆,左、右脚蹬上支撑杆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后部末端,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在0°至15°的范围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与所述左、右前支撑管之间的夹角处焊接有第一加强板,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与所述左、右后支撑管之间的夹角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板。进一步,还包括有上加强管,所述上加强管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前半部分。进一步,还包括有左、右中支撑管,所述左、右中支撑管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中部且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前半部分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左、右脚蹬上支撑杆轴线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调整至0°至15°的范围内的方式,可以有效平衡人在登上摩托车时所受的竖直方向的负载力,改善了脚蹬支撑机构的受力情况,减小支撑杆件根部产生的弯矩,防止杆件根部出现裂纹或脱落问题的发生;同时通过将左、右脚蹬下支撑杆轴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调整至0°至15°的范围内的方式,可以保证左右两侧上、下两根脚蹬支撑杆之间具有较大的交叉角度,有益于提高脚蹬支撑机构的整体刚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本技术的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车头管1的下部与前斜管3的上端焊接,车头管1的上部与前梁管2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撑管4、5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2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的上半段部还分别焊接有左、右后梁管6、7,所述左、右后梁管6、7后端通过尾管8相连,左、右后支撑管9、10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拐角处,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之间还焊接有发动机上支撑杆11和发动机下支撑杆12,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分别焊接有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后部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b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的轴线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夹角b调整至0°至15°的范围内的方式,可以有效平衡人在登上摩托车时所受的竖直方向的负载力,改善了脚蹬支撑机构的受力情况,减小支撑杆件根部产生的弯矩,防止杆件根部出现裂纹或脱落问题的发生;同时通过将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的轴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调整至0°至15°的范围内的方式,可以保证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与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之间具有较大的交叉角度,有益于提高脚蹬支撑机构的整体刚度。为了进一步加强脚蹬支撑机构的结构强度,防止焊接位置开裂,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与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之间的夹角处焊接有第一加强板20,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与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之间的夹角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板21。为了加强整车的横向刚度,所述车架还包括有上加强管17,所述上加强管17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左、右后梁管6、7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所述车架还包括有左、右中支撑管18、19,所述左、右中支撑管18、19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中部且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前半部分上。以上所述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车头管(1)的下部与前斜管(3)的上端焊接,车头管(1)的上部与前梁管(2)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撑管(4、5)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2)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的上半部还分别焊接有左、右后梁管(6、7),所述左、右后梁管(6、7)后端通过尾管(8)相连,左、右后支撑管(9、10)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拐角处,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之间还焊接有发动机上支撑杆(11)和发动机下支撑杆(12),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分别焊接有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后部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在0°至15°的范围之间,所述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b在0°至15°的范围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车头管(1)的下部与前斜管(3)的上端焊接,车头管(1)的上部与前梁管(2)的前端固定,左、右前支撑管(4、5)上端焊接在所述前梁管(2)后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的上半部还分别焊接有左、右后梁管(6、7),所述左、右后梁管(6、7)后端通过尾管(8)相连,左、右后支撑管(9、10)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梁管(6、7)中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下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拐角处,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之间还焊接有发动机上支撑杆(11)和发动机下支撑杆(12),所述左、右前支撑管(4、5)下端分别焊接有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左、右脚蹬上支撑杆(15、16)上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左、右后支撑管(9、10)上且下端焊接在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14)后部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脚蹬下支撑杆(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子豪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鼎豪汽摩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