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1137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0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撕裂成型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设有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接触部前端延伸后回转并形成有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源连接器为连接电源输出端与接收端的桥梁,因而电源连接器的电流输出显得至关重要,而影响电源连接器电流传输的因素包括导体传导材料体阻抗、压缩阻抗及空气对流的散热系统。对于传统电源连接器而言,其导体经力臂的设计而与PCB板搭接。因考虑导体接触区域平直度的工艺要求,以实现更佳的接触传导,需要将导体接触区域区分为数个独立接触区域。然而,以冲压工艺形成导体时,独立接触区域必须预留冲压工艺刀口,如此将牺牲接触区域面积,继而使电流流经此接触区域的通道缩小,使得能源使用效率较低。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不仅可以保证接触区域平直度,还兼顾接触面积,使电流流经此接触区域有更大的通道,将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贯穿所述对接面与安装面的收容槽;若干电源端子对,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包括撕裂成型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设有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接触部前端延伸后回转并形成有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平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直线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呈前后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自接触部前端延伸的延伸部、自延伸部末端回转的回转部及自回转部末端延伸的反向延伸部,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形成于反向延伸部上,且所述第一接触臂与反向延伸部之间设有间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臂在电源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呈V字型延伸,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延伸部水平延伸、反向延伸部呈V字型延伸,沿电源连接器宽度方向视之,所述接触部呈P型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臂于第一接触区域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臂于第二接触区域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和安装部,所述对接面形成于对接部的前端,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内部开设有供插入对接装置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与所述收容槽相连通,以便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与对接装置电性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对及用以固定限位所述信号端子对的限位块,所述信号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信号端子,每片信号端子均包括插入部、自插入部一端延伸的插接部及自插入部另一端延伸的引脚,所述引脚收容并固定在所述限位块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设有供收容所述限位块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凹槽,所述限位块的两侧突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收容在所述凹槽内,以限位所述限位块和绝缘本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连接器将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设计为由撕裂成型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组成,同时在第一接触臂上设置第一接触区域、在第二接触臂上设置第二接触区域,且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平面,从而不仅可以保证接触区域的平直度,还兼顾接触面积,使电流流经第一、第二接触区域时有更大的通道,将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电源端子对的侧视图。图7是图2所示信号端子对与限位块组装配合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图9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11是图9所示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电源端子对的另一实施方式立体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图14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17是图14所示一对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该电源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上,并与对接装置对接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0和若干信号端子对30以及用以限位固定所述信号端子对30的限位块40。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对接部11、安装部12及贯穿所述对接部11与安装部12的收容槽13。对接部11的前端形成有对接面111,安装部12的后端形成有与对接面1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自对接面111贯穿至安装面121。所述收容槽13包括用以收容电源端子对20的第一收容槽131和用以收容信号端子对30的第二收容槽132,由于电源端子对20与信号端子对30的形状不尽相同,故第一收容槽131与第二收容槽132的形状亦不尽相同,于此不再详细描述。所述对接部11的前端内部开设有供插入对接装置的对接槽112,所述对接槽112与所述收容槽13相连通,以便电源端子对20和信号端子对30分别与对接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收容槽131的相对设置的两内侧壁上凹设有卡槽14,所述安装部12设有与对接部11相连的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两侧分别凹设有狭槽151。相邻两个第一收容槽131之间设有间隔壁16,所述卡槽14凹设在所述间隔壁16的两侧,所述间隔壁16的后端突设有间隔块161。所述安装部12的两侧设有向下突伸的凸柱122,所述凸柱122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上。请参阅图5与图6并结合图3与图4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1,每片电源端子21均设有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31内的固持部212、自固持部212一端延伸的接触部211及自固持部212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所述固持部212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的突伸部2121和倒刺2122,且所述倒刺2122设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接触部211一侧,所述突伸部2121设置在固持部212的靠近焊接部213一侧。在一对电源端子对20中,所述倒刺2122对应收容在所述卡槽14内,其中一片电源端子21的突伸部2121对应收容在所述狭槽151内,另一片电源端子21的突伸部2121抵持在相邻两个间隔块161之间,由此,不仅可以保证电源端子对20稳固收容在第一收容槽131内,而且还可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防止电源端子对20移动,提高对接稳定性。所述接触部211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2111和第二接触臂2112,所述第一接触臂2111设有第一接触区域2113,所述第二接触臂2112设有第二接触区域2114,且所述第一接触区域2113与第二接触区域2114呈前后错位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源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贯穿所述对接面与安装面的收容槽;若干电源端子对,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撕裂成型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设有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接触部前端延伸后回转并形成有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31 TW 104221391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安装面及贯穿所述对接面与安装面的收容槽;若干电源端子对,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均设有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撕裂成型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设有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二接触臂自接触部前端延伸后回转并形成有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位于同一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与第二接触区域呈前后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自接触部前端延伸的延伸部、自延伸部末端回转的回转部及自回转部末端延伸的反向延伸部,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形成于反向延伸部上,且所述第一接触臂与反向延伸部之间设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郑义宏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