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48537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01:12
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以及换热芯体,箱体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换热芯体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换热芯体包括扁管,扁管包括折弯部和平直部,折弯部位于换热芯体两侧;箱体包括箱主体、第一盖板和分配板,分配板设置有分配孔和汇流孔,折弯部和/或平直部靠近折弯部部分向与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分配孔至少部分重叠;分配板与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相互隔离,第一腔与分配孔连通,第二腔与汇流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以使换热流体与绝大部分换热芯体接触,且换热流体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位于同一直线,可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和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如涉及一种车辆热交换技术。
技术介绍
CO2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制冷工质,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CO2为工质的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可以运用于大多数的制冷/制热领域。但CO2制冷系统工作压力高,在设计CO2换热器时需充分考虑该类系统的这一特点,其部件设计仍不成熟导致该类系统并未大量应用。一般来说CO2换热器主要有管翅式、微通道、板式、管壳式、板翅式和套管式等。其中板式和板翅式制造工艺复杂,管翅式、套管式和管壳式管子壁厚需要较厚,浪费材料。而传统的CO2微通道换热器是采用制冷剂和空气强制对流的方式换热,效率较低。虽然液体和空气物性差异较大,液-气方式换热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但现有技术中的液-气换热器存在壁厚较厚,而且换热性能也较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相对高压的制冷剂系统、且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的液-气换热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以及容纳于所述箱体内的换热芯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外部为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一个或者二个以上扁管,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扁管内,所述扁管包括多个第一折弯部、多个第二折弯部和多个平直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别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相对两侧,两相邻所述平直部大致平行且保持0.5mm~6mm的距离;所述箱体包括箱主体、第一盖板和分配板,所述箱主体的一面开设有开口端,在所述开口端从所述箱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固定有所述分配板和第一盖板,所述分配板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分配孔、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或所述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分配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折弯部和/或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汇流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相配合,所述分配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四周部分基本贴合且密封固定,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相互隔离,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分配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汇流孔连通。所述分配板设置所述分配孔区域的长度L0、所述扁管的厚度h、相距最远的两平直部之间的距离L1之间满足:L1-2h≤L0≤L+4h;所述扁管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所述分配板底部到所述箱体内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所述分配板底部到所述箱体内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扁管的宽度H之差小于3mm。所述分配板包括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下凹进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邻且相互隔离设置,所述分配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所述汇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所述平面部还包括隔离部和四周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且所述隔离部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部位与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部位齐平,所述平面部的平面度在0.1mm以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二集流腔。所述分配板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两凸起,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具有内壁和外壁,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壁与所述箱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二凹槽的外壁与所述箱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连通孔,且L1-2h≤L0≤L+2h。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端边缘与所述分配板的边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所述分配板的平面部的四周分别具有一定的宽度形成配合部,并且四周的所述配合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箱主体的壁厚;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具有一定的斜度,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的面积大于底面的面积,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从开口处向底面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具有一定的斜度,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的面积大于底面的面积,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积从开口处向底面逐渐变小。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向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分配孔保持一定距离,且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分配孔之间的距离小于1/8L0,所述第二通孔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汇流孔保持一定距离,且所述第二通孔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汇流孔之间的距离小于1/8L0。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一端开口的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的开口端与所述分配孔相对应,所述第二腔的开口端与所述汇流孔相对应,所述第一腔的一侧壁开设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腔的一侧壁开设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二接口,并且L1+2h≤L0≤L+4h。所述分配孔为多个,所述第一接口的开口朝向与各所述分配孔的并列排列方向相同,靠近所述第一接口处分配孔的流通面积与远离所述第一接口处分配孔的流通面积不同,并且L1+2h≤L0≤L+4h。所述箱体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箱主体的两面开设有开口端,所述箱主体两开口端所在的两面相邻设置,所述箱主体与所述第二盖板密封固定一开口端所述箱主体的两面开设有开口端,所述箱主体两开口端所在的两面相邻设置,所述箱主体与所述第二盖板密封固定一开口端,在另一开口端从所述箱主体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有所述分配板和第一盖板;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扁管内的第二流道相连通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所述扁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伸入所述第一集管,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集管之间密封固定;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盖板伸入所述第二集管内,所述扁管与第二集管之间密封固定。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分别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进行限位,转接座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所述分配孔靠近所述第一集管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分配孔靠近所述第二集管部分的面积。上述技术方案的换热器,可以使换热流体与绝大部分的扁管外壁接触,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并且换热流体的流动方向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或者相反,并且两者相对平直部位置处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或反向平行,能够提高制冷剂与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性能,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B-B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扁管与翅片组合体的A-A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扁管在折弯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相邻折弯部错位设置的扁管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一盖板和分配板的爆炸示意图。图12是换热器的分配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13是换热器的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扁管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以及容纳于所述箱体内的换热芯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外部为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一个或者二个以上扁管,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扁管内,所述扁管包括多个第一折弯部、多个第二折弯部和多个平直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别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相对两侧,两相邻所述平直部大致平行且保持0.5mm~6mm的距离;所述箱体包括箱主体、第一盖板和分配板,所述箱主体的一面开设有开口端,在所述开口端从所述箱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固定有所述分配板和第一盖板,所述分配板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分配孔、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或所述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分配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折弯部和/或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汇流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相配合,所述分配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四周部分基本贴合且密封固定,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相互隔离,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分配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汇流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箱体以及容纳于所述箱体内的换热芯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芯体外部为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相互隔离,所述换热芯体包括一个或者二个以上扁管,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扁管内,所述扁管包括多个第一折弯部、多个第二折弯部和多个平直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分别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相对两侧,两相邻所述平直部大致平行且保持0.5mm~6mm的距离;所述箱体包括箱主体、第一盖板和分配板,所述箱主体的一面开设有开口端,在所述开口端从所述箱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固定有所述分配板和第一盖板,所述分配板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分配孔、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或所述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分配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折弯部和/或平直部靠近所述第二折弯部部分向与所述分配板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汇流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相配合,所述分配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四周部分基本贴合且密封固定,所述分配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第二腔之间相互隔离,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分配孔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汇流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设置所述分配孔区域的长度L0、所述扁管的厚度h、相距最远的两平直部之间的距离L1之间满足:L1-2h≤L0≤L+4h;所述扁管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所述分配板底部到所述箱体内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所述分配板底部到所述箱体内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扁管的宽度H之差小于3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包括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下凹进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邻且相互隔离设置,所述分配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所述汇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所述平面部还包括隔离部和四周的配合部,所述隔离部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且所述隔离部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部位与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部位齐平,所述平面部的平面度在0.1mm以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二集流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板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的另一侧形成有两凸起,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具有内壁和外壁,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壁与所述箱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二凹槽的外壁与所述箱主体的内壁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连通孔,且L1-2h≤L0≤L+2h。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