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45738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6 21:52
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元件组。各传输元件组耦接至一以太网连接器以及一以太网芯片间且具有一保护元件组。对于各传输元件组,一第一电容器耦接于一第一传输线与一第二传输线之间,并通过第一传输线耦接至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耦接至以太网芯片;一第二电容器连接于一第三传输线及一第四传输线之间,并通过第三传输线连接至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第四传输线连接至以太网芯片;一第一电感器与一第二电感器串联,并耦接于第一传输线及第三传输线之间;一第三电感器耦接于第二传输线及第四传输线之间;以及第一电感器与第二电感器间的一接点,通过一第五传输线耦接至一接地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可取代传统以太网设备的变压器,以提供以太网传输中必要的信号耦合及直流隔离,并提供突波保护功能。
技术介绍
由于以太网(Ethernet)装置已成为生活中必需品,故人们对于以太网装置的依赖性相当高。然而,以太网装置中的变压器需使用大量人工进行生产,且以太网装置亦并未具有突波保护功能。因此,目前的以太网装置容易因环境中雷击、静电或电源开关动作所产生电压突波而损坏。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自动化生产并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以取代传统的变压器,并提供突波保护功能,乃为此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一以太网的传输电路。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耦接至一以太网连接器以及一以太网芯片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包含一第一电容器、一第二电容器、一第一电感器、一第二电感器、一第三电感器、一第一传输线、一第二传输线、一第三传输线、一第四传输线以及一第五传输线。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容器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与该第二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一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二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二电容器连接于该第三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三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四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串联,并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及该第三传输线之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三电感器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间的一接点,通过该第五传输线耦接至一接地端。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保护元件组,其用于前述的该传输电路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以提供突波保护功能。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保护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保护元件组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该保护元件组包含一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一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以及一快速反应二极管。该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与该快速反应二极管间。该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耦接于该第四传输线与该快速反应二极管间。该快速反应二极管耦接至该接地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保护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保护元件组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其中,该保护元件组包含一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一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一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及一第二快速反应二极管,该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与该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反向串联且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与该第四传输线间,以及该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与该第二快速反应二极管反向并联且耦接于该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与该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间的一接点与该接地端间。相较于传统以太网装置中的变压器,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可自动化生产,减少生产成本。再者,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可提供以太网传输中必要的信号耦合及直流隔离,并提供突波保护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以太网应用电路1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以太网应用电路2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以太网应用电路3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以太网应用电路4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以太网应用电路2以太网应用电路3以太网应用电路4以太网应用电路11以太网连接器13传输电路13a传输元件组15以太网芯片C1第一电容器C2第二电容器D1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D2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D3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D4第二快速反应二极管G接地端L1第一电感器L2第二电感器L3第三电感器L4第四电感器L5第五电感器P1接点P2接点T1第一传输线T2第二传输线T3第三传输线T4第四传输线T5第五传输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例是用以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说明者,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专利技术无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其是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应用电路1的示意图。以太网应用电路1包含一以太网连接器11、一传输电路13及一以太网芯片15。以太网连接器11可为一具有RJ-45接口的以太网连接器,其包含Tx0+接脚、Tx0-接脚、Tx1+接脚、Tx1-接脚、Tx2+接脚、Tx2-接脚、Tx3+接脚及Tx3-接脚。以太网芯片15可为各厂商的芯片,例如: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RTL8201芯片,其包含MD0+接脚、MD0-接脚、MD1+接脚、MD1-接脚、MD2+接脚、MD2-接脚、MD3+接脚及MD3-接脚。由于本专利技术的主要
技术实现思路
着重于传输电路13,且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根据随后的叙述,轻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13如何取代传统以太网应用电路中的变压器,耦接于以太网连接器11及以太网芯片15间,故在此不再针对以太网连接器11及以太网芯片15加以赘述。传输电路13包含四个传输元件组13a。各传输元件组13a耦接至以太网连接器11以及以太网芯片15间。各传输元件组13a包含一第一电容器C1、一第二电容器C2、一第一电感器L1、一第二电感器L2、一第三电感器L3、一第一传输线T1、一第二传输线T2、一第三传输线T3、一第四传输线T4以及一第五传输线T5。各传输元件组13a的第一电容器C1耦接于第一传输线T1与第二传输线T2之间,并通过第一传输线T1耦接至以太网连接器11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T2耦接至以太网芯片15。各传输元件组13a的第二电容器C2连接于第三传输线T3及第四传输线T4之间,并通过第三传输线T3连接至以太网连接器11以及通过第四传输线T4连接至以太网芯片15。各传输元件组13a的第一电感器L1与第二电感器L2串联,并耦接于第一传输线T1及第三传输线T3之间。各传输元件组13a的第三电感器L3耦接于第二传输线T2及第四传输线T4之间。各传输元件组13a的第一电感器L1与第二电感器L2间的一接点P1,通过第五传输线T5耦接至一接地端G。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器C1及第二电容器C2是一无极性的电容器,可提供信号耦合及直流隔离的效果,且电容值介于1至10纳法(nF)间。此外,第一电感器L1与第二电感器L2的电感值介于3至13微亨(uH)间,以及第三电感器L3的电感值介于15至30uH间。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及第三电感器L3可在特定频率下提供阻抗匹配,并提供一稳定的直流准位。传输电路13可通过于一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上依图1的电路连接方式耦接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及第三电感器L3,并自PCB上引出20支接脚来实现。据此,传输电路13可取代传统以太网应用电路中的变压器,耦接于以太网连接器11及以太网芯片15间,以提供以太网传输中必要的信号耦合及直流隔离。此外,传输电路13亦可通过将电容器与电感器整合成单一元件的制造工艺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共烧陶瓷技术。再者,传输电路13亦可采用半导体制造工艺,将电容器与电感器制作于同一硅基板上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其是本专利技术的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及其保护元件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一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耦接于一以太网连接器与一以太网芯片之间;其中:各所述传输元件组每一者包含一第一电容器、一第二电容器、一第一电感器、一第二电感器、一第三电感器、一第一传输线、一第二传输线、一第三传输线、一第四传输线以及一第五传输线;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容器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与该第二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一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二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二电容器连接于该第三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三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四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串联,并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及该第三传输线之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三电感器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以及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间的一接点,通过该第五传输线耦接至一接地端。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31 TW 102103698;2013.05.28 TW 1021187291.一种用于一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耦接于一以太网连接器与一以太网芯片之间;其中:各所述传输元件组每一者包含一第一电容器、一第二电容器、一第一电感器、一第二电感器、一第三电感器、一第一传输线、一第二传输线、一第三传输线、一第四传输线以及一第五传输线;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容器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与该第二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一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二传输线耦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二电容器连接于该第三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并通过该第三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连接器以及通过该第四传输线连接至该以太网芯片;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串联,并耦接于该第一传输线及该第三传输线之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三电感器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以及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间的一接点,通过该第五传输线耦接至一接地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输元件组还包含一保护元件组,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保护元件组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及该第四传输线之间,各所述传输元件组的该保护元件组包含一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一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以及一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该第一瞬态抑制二极管耦接于该第二传输线与该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间,该第二瞬态抑制二极管耦接于该第四传输线与该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间,以及该第一快速反应二极管耦接至该接地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容器及该第二电容器是一无极性的电容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坤岑邬世鹏
申请(专利权)人:安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