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3563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对侧围空腔内配置有阻隔块的白车身进行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拆除白车身的侧围空腔内的阻隔块;对拆除阻隔块后的白车身进行相同条件下的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比较两次的试验结果,根据拆除阻隔块后车内噪声信号下降的程度确定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以及节省成本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车身侧围存在大量的封闭箱体加强梁结构,因而产生了空腔结构。车辆高速行驶时会在侧围空腔内产生高速气流场,高速气流与空腔障碍物摩擦时,产生空腔板金共振噪声;与此同时,高速气流场对车外噪声(如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等)也起到了传递作用,因此需要阻断空气声的传递路径。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该阻隔块使用采用高温发泡的轻质环保高效发泡材料,并以PA66尼龙材料作为支撑板,使其具有重量轻、密封效果好等优点。阻隔块在白车身焊装前便安装在车身侧围空腔内,并在车身电泳完成的烘烤环节受热发泡,将侧围空腔阻隔,阻隔块可以有效阻断空气声的传递路径,提高乘坐室内的声学品质。目前对于阻隔块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阻隔块发泡后拆除困难,整车级别的试验研究不足,试验及评价方法欠缺。所以需要一种试验方法,来评价阻隔块对于整车内部噪声以及不同类型噪声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到阻隔块配置的正向设计试验方法。现有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建造没有阻隔块的白车身模型来进行试验,与有阻隔块的车身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确定阻隔块对车身低频振动特性的影响,然而建造模型所需时间长,同时建造成本也高,不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侧围空腔内配置有阻隔块的白车身进行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2)拆除白车身的侧围空腔内的阻隔块;3)对拆除阻隔块后的白车身进行相同条件下的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4)比较步骤1)和步骤3)的试验结果,根据拆除阻隔块后车内噪声信号下降的程度确定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所述步骤2)具体为:21)通过热风枪对粘附在侧围空腔中的阻隔块进行加热并拆除;22)通过内窥镜判断阻隔块拆除是否完全,若是则结束拆除,若否则返回步骤21)。所述车内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和风噪声。所述转鼓试验具体为:采用匀速工况或加速工况,进行整车转鼓并测量车内噪声信号。所述转鼓倒拖试验具体为:采用与转鼓试验相同的工况,进行转鼓倒托并测量车内噪声信号。所述风洞试验具体为:在风洞内测量乘坐室风噪,所述风洞的风速与转鼓试验的工况相同。所述车内噪声信号的测量方法具体为:通过布置于车内的声压传感器进行车内噪声信号的测量。所述声压传感器的数量不少于4个,并均匀分布于车内乘坐室。所述相同条件包括相同的车内噪声信号测量位置和试验工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拆除阻隔块的方法实现对比试验,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节省了试验的时间和成本,实现简单且对比效果好,得到的结果精确程度高。(2)通过热风枪对阻隔块进行加热拆除,拆除效果好且残留少,同时通过内窥镜时刻监测拆除情况,避免阻隔块拆除不完全的情况的发生。(3)在阻隔块拆除前后分别进行两次试验,且两次试验保持相同的车内噪声信号测量位置和试验工况,严格控制了两次试验的变量,使得试验的对比结果较为准确。(4)分别测量了车内的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和风噪声,充分考虑了车内涉及到的多种噪声,使得对于车内噪声的影响分析更加全面,分析结果更加有说服力。(5)转鼓试验的工况、转鼓倒拖试验的工况和风洞试验的风速均保持相同,进一步严格地控制了试验变量,增加了试验的准确性。(6)通过布置于车内的不少于4个且均匀分布的声压传感器进行车内噪声的测量,既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又因为采取声压传感器而节省成本,且便于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升压传感器的布放位置示意图;图3为拆除阻隔块前后转鼓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声压级对比图;图4为拆除阻隔块前后转鼓倒拖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对比图;图5为拆除阻隔块前后风洞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侧围空腔内配置有阻隔块的白车身进行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2)拆除白车身的侧围空腔内的阻隔块:21)通过热风枪对粘附在侧围空腔中的阻隔块进行加热并拆除;22)通过内窥镜判断阻隔块拆除是否完全,若是则结束拆除,若否则返回步骤21);3)对拆除阻隔块后的白车身进行相同条件(相同的车内噪声信号测量位置和试验工况)下的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4)比较步骤1)和步骤3)的试验结果,根据拆除阻隔块后车内噪声信号下降的程度确定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其中车内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和风噪声;转鼓试验具体为:采用匀速工况或加速工况,进行整车转鼓并测量车内噪声信号;转鼓倒拖试验具体为:采用与转鼓试验相同的工况,进行转鼓倒托并测量车内噪声信号;风洞试验具体为:在风洞内测量乘坐室风噪,所述风洞的风速与转鼓试验的工况相同;车内噪声信号的测量方法具体为:通过布置于车内的声压传感器进行车内噪声信号的测量。试验过程中,声压传感器的数量不少于4个,并均匀分布于车内乘坐室。依据上述步骤,进行试验,具体过程如下:A:在四驱转鼓声学实验室进行整车转鼓试验,工况分别为匀速80Km/h,100Km/h,120Km/h,测量内部噪声信号,测点参见标准ISO5128-80车内噪声测量方法,分布在乘坐室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位置,如图2所示;B:采用转鼓倒拖的方式,在与步骤A同样的工况及测点下测量内部噪声;C:在风洞内进行乘坐室风噪测量试验,风速与A、B步骤的车速相同,内部测点与A、B步骤测点相同;D:对侧围空腔内阻隔块进行拆除,利用热风枪对粘附在侧围空腔中的阻隔块加热,破坏并去除阻隔块,并用内窥镜检查拆除效果;E:对拆除阻隔块之后的整车重复步骤A、B、C试验;F:分析比较试验数据,图3为转鼓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对比;图4为转鼓倒拖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对比;图5为风洞试验120Km/h工况左前声压传感器噪声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对比;从而评价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包括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及风噪。通过图3与图4对比,可以发现阻隔块对发动机噪声和路面噪声有降噪效果,频率主要集中在1000Hz~4000Hz,在该频段图4噪声降低量要大于图3,所以对于路面噪声抑制效果要优于发动机噪声;由图3,图4,图5对比发现,对于风噪,阻隔块在200Hz~10000Hz的降噪效果都比较明显,所以对于风噪的抑制效果要优于路面噪声和发动机噪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侧围空腔内配置有阻隔块的白车身进行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2)拆除白车身的侧围空腔内的阻隔块;3)对拆除阻隔块后的白车身进行相同条件下的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4)比较步骤1)和步骤3)的试验结果,根据拆除阻隔块后车内噪声信号下降的程度确定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侧围空腔内配置有阻隔块的白车身进行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2)拆除白车身的侧围空腔内的阻隔块;3)对拆除阻隔块后的白车身进行相同条件下的转鼓试验、转鼓倒拖试验和风洞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对应的车内噪声信号;4)比较步骤1)和步骤3)的试验结果,根据拆除阻隔块后车内噪声信号下降的程度确定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的影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21)通过热风枪对粘附在侧围空腔中的阻隔块进行加热并拆除;22)通过内窥镜判断阻隔块拆除是否完全,若是则结束拆除,若否则返回步骤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车内噪声影响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和风噪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围空腔阻隔块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军孟德建张频捷宋然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