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立晨专利>正文

一种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34779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管,包括下管、上管、连接管和回流管,所述连接管与下管和上管相连通,所述下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管以及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管内吸热蒸发,经过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管进行换热后,在上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管;所述的上管的下部管壁的中间位置高于上管的下部管壁的两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管从中部向两端形成倾斜结构,从而使得冷凝后的液体能够快速的流到端部,从而通过回流管流到蒸发管,能够保证冷凝后的流体快速流出,提高换热效率及其换热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热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热管。
技术介绍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Grover)专利技术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核电领域,例如核电的余热利用等。目前的热管,尤其是多管路的环路热管,在设计中上部冷凝管都是与水平面保持相同高度,如图1所示,导致流体冷凝后无法及时返回到蒸发端,或者仅仅部分返回蒸发端,使得部分冷凝流体依然停留在冷凝端,大大的影响了换热的效率,影响了换热的均匀性。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在前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热管换热的情况下的换热系数低及其换热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前面出现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管,包括下管、上管、连接管和回流管,所述连接管与下管和上管相连通,所述下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管以及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管内吸热蒸发,经过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管进行换热后,在上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管的下部管壁的中间位置高于上管的下部管壁的两端。作为优选,从上管下部管壁的中间位置向下部管壁的两端为直线结构。作为优选,上管下部管壁两端与中点的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60-170°。作为优选,连接管为盘管,所述盘管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相邻换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的端部形成换热管自由端。作为优选,多根圆弧形的换热管的中心线为同心圆的圆弧。作为优选,回流管连接下管和上管的两侧端部的位置。作为优选,所述同心圆是以上管的横截面的中心为圆心的圆。作为优选,所述下管的管径小于上管的管径。作为优选,下管的内径为N1,上管的内径为N2,则0.45<N1/N2<0.88。作为优选,所述盘管为多个,所述多个盘管为并联结构。作为优选,随着距离下管的中心越远,相邻换热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作为优选,下管的内径为N1,上管的内径为N2,换热管的外径为W,相邻换热管的中心线的距离是L,满足如下关系:10*c*(N1/N2)=a-b*Ln(5*W/L),其中Ln是对数函数,a,b是系数,c是修正系数;f是下部管壁从端部向中间连线形成的夹角,为160-170°;c=d*Sin(f/2),其中0.971<d<0.985;其中17.03<a<18.12,9.15<b<10.11;55mm<N1<100mm;95mm<N2<145mm;25mm<W<80mm;40mm<L<120mm;0.45<N1/N2<0.88;0.5<W/L<0.7。作为优选,a=17.54,b=9.68。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管壁具有如下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上管从中部向两端形成倾斜结构,从而使得冷凝后的液体能够快速的流到端部,从而通过回流管流到蒸发管,能够保证冷凝后的流体快速流出,提高换热效率及其换热的均匀性。2)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盘管式的热管结构,并且,通过设置盘管,换热流体受热后会产生体积膨胀,诱导盘管自由端产生振动。从而使得周围流体形成进一步扰流,进一步强化传热。3)本专利技术对盘管换热管的管径大小以及管间距距离下管的中心线的距离变化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热管的换热效果。4)本专利技术通过大量的试验,优化了热管的参数的最佳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的热管装置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热管装置正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A截面视图。图4是图3结构的尺寸示意图。图中:1、下管,2、上管,2-1、上管下部管壁,2-2上管上部管壁,3、连接管,4、换热管,5、回流管,6、自由端,7、自由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文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涉及公式的,“/”表示除法,“×”、“*”表示乘法。如图2所示的一种热管,包括下管1、上管2、连接管3和回流管5,所述连接管2与下管1和上管2相连通,所述下管1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管2以及连接管3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管1内吸热蒸发,经过连接管3的至少一部分和上管2进行换热后,在上管1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5回到下管1;如图2所示,所述的上管2的下部管壁2-1的中间位置F高于上管的下部管壁2-1的两端G和H。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管从中部向两端形成倾斜结构,从而使得冷凝后的液体能够快速的流到端部,从而通过回流管流到蒸发管,能够保证冷凝后的流体快速流出,提高换热效率及其换热的均匀性。通过实验发现,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与图1的技术方案相比,能够提高15-20%的换热效率。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从上管2下部管壁2-1的中间位置向下部管壁2-1的两端为直线结构。作为优选,上管下部管壁之间形成的夹角f为160-170度。通过实验发现,夹角f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导致下部管壁2-1倾斜度太大,冷凝后的液体没有来得及参与显热换热就流入下管。同理,如果太小,则导致回流效果不好。作为优选,上管的管径保持不变,即上管上部管壁和下部管壁为平行结构。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连接管3为盘管3,所述盘管3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3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4,相邻换热管4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4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4的端部形成换热管4自由端。作为优选,盘管3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图1展示了多个盘管3。如图2所示,上管2位于下管1的上部。如图3所示,每个盘管3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4,相邻换热管4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4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4的端部形成换热管自由端6、7。热管在进行工作时,通过上管2以及盘管3与其他流体进行换热。其他流体可以仅仅与盘管3的一部分进行换热,例如图3中的与下管1连接的盘管3的部分不参与换热。作为优选,不参与换热的部分是绝热端。即此时热管包括蒸发端、冷凝端和绝热端,其中蒸发端是下管1,绝热端是与下管1连接的盘管3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是冷凝端。作为优选,仅仅将下管1作为蒸发端,上管2和盘管作为冷凝端,没有绝热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的热管,通过设置盘管,换热流体受热后会产生体积膨胀,从而形成蒸汽,而蒸汽的体积远远大于水,因此形成的蒸汽会在盘管内进行快速冲击式的流动。因为体积膨胀以及蒸汽的流动,能够诱导盘管1自由端6、7产生振动,换热管自由端6、7在振动的过程中将该振动传递至周围换热流体,流体也会相互之间产生扰动,从而使得周围的换热流体形成扰流,破坏边界层,从而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包括下管、上管、连接管和回流管,所述连接管与下管和上管相连通,所述下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管以及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管内吸热蒸发,经过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管进行换热后,在上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管的中部高于上管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包括下管、上管、连接管和回流管,所述连接管与下管和上管相连通,所述下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管以及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管内吸热蒸发,经过连接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管进行换热后,在上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管的中部高于上管的两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从上管的部向两端为直线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上管两端与中部的连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60-170°。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连接管为盘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连接管为盘管,所述盘管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相邻换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的端部形成换热管自由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多根圆弧形的换热管的中心线为同心圆的圆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圆是以上管的横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立晨
申请(专利权)人:郭立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