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30910 阅读:4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包括排水沟、第一引流结构、绿化槽、过滤结构、蓄水槽和抽水装置;所述排水沟通过第一引流结构与绿化槽连通,排水沟里汇集的雨水通过第一引流结构流入绿化槽;所述绿化槽的雨水流经过滤结构后,通过第二引流结构排入蓄水槽;所述抽水装置设于蓄水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桥面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回用功能,同时将绿色生态设计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地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雨水净化、存蓄、回用功能的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住建部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因此创新性地把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于桥面景观绿化和桥面排水附属设施,可以提高雨水资源的高效化管理。作为城市道路重要表现形式,桥梁对于城市区域的连接起着枢纽性的作用,但桥梁也是地表径流的重要载体,是汽车燃料、尘霾、尾气等污染物分布集中的区域。暴雨时,初期雨水易携带桥面污染物汇集至桥下,造成桥下岸堤污染,严重影响桥下景观效果。作为城市交通的要塞,充分发挥桥梁对雨水的吸纳、存蓄、净化、回用作用对实现“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桥面排水主要采取以“排”为主的工程模式,首先通过桥面纵横坡的设置将雨水进行引流和汇集,然后将雨水接入预埋在桥梁本体及桥墩内的排水管,最后将雨水引入桥下市政管网或周边自然水体。这种设计方式尽管能达到桥梁快速排水的目的,但未考虑雨水的蓄存、回用,易造成桥下排水系统过大压力,暴雨季节还易造成壅水风险,并且传统的桥面排水并未考虑径流污染处理,无法实现源头污染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桥面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回用功能,同时将绿色生态设计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地结合。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包括排水沟、第一引流结构、绿化槽、过滤结构、蓄水槽和抽水装置;所述排水沟通过第一引流结构与绿化槽连通,排水沟里汇集的雨水通过第一引流结构流入绿化槽;所述绿化槽的雨水流经过滤结构后,通过第二引流结构排入蓄水槽;所述抽水装置设于蓄水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至下顺次设置的透水介质层、反滤层、砾石层,用于实现自然渗透净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引流结构为穿孔透水管,其设于过滤结构的底部,承接过滤结构中渗透下来的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引流结构位于砾石层内,用于排除绿化槽底部雨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水介质层的土壤渗透率不低于100mm/小时,由砂和种植土均匀拌合,优选由40%中粗砂、40%种植土和20%椰槺均匀拌合,有机质含量满足选配植物生长需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引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管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沟顶部设置格栅网罩和雨水箅子封盖,用于拦截桥面杂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绿化槽靠近蓄水槽一侧顶部设置泄水口,用于将绿化槽内超标的雨水引入到蓄水槽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水装置为抽水泵,抽水泵还连接有洒水喷头,蓄水槽内经过净化的雨水经抽水泵抽出后,通过洒水喷头浇灌植被。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蓄水槽顶部设置溢流管道,溢流管道与竖向排水管连接,用于排除降雨后期桥面超标雨水(直接排放至桥下),溢流管道的高程须低于泄水口高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护栏外设置绿化槽不仅可以储存桥面径流雨水,还可以对桥面径流污染进行过滤净化处治。2.通过在绿化槽底部砾石层内设置穿孔透水管可以引流净化后下渗雨水。3.当雨量较大时,绿化槽内雨水通过泄水口排放至蓄水槽。4.蓄水槽内净化后的雨水经抽水泵抽出,通过洒水喷头可用于植被灌溉。5.蓄水槽可以对雨水进行临时储存滞留,当水位高于蓄水槽溢流管时,超标雨水通过溢流管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与桥梁位置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排水沟,2为洒水喷头,3为抽水装置,4为透水介质层,5为反滤层,6为砾石层,7为第二引流结构,8为溢流管道,9为第一引流结构,10为绿化槽,11为蓄水槽,12为泄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和2所示,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设置于桥梁的护栏外侧,包括排水沟1、第一引流结构9、绿化槽10、过滤结构、蓄水槽11和抽水装置3;所述排水沟1通过第一引流结构9与绿化槽10连通,排水沟1里汇集的雨水通过第一引流结构9流入绿化槽10;所述绿化槽10的雨水流经过滤结构后,通过第二引流结构7排入蓄水槽11;所述抽水装置3设于蓄水槽11内,用于旱天对植被进行灌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至下顺次设置的透水介质层4、反滤层5、砾石层6,用于实现自然渗透净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流结构7为穿孔透水管,其设于过滤结构的底部,承接过滤结构中渗透下来的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流结构7位于砾石层6内,用于排除绿化槽10底部雨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反滤层5采用粒径5-15mm碎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透水介质层4的土壤渗透率不低于100mm/小时,由砂和种植土均匀拌合,优选由40%中粗砂、40%种植土和20%椰槺均匀拌合,有机质含量满足选配植物生长需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结构9包括至少一个管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1顶部设置格栅网罩和雨水箅子封盖,用于拦截桥面杂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绿化槽10靠近蓄水槽11一侧顶部设置泄水口12,用于将绿化槽10内超标的雨水引入到蓄水槽11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抽水装置3为抽水泵,抽水泵还连接有洒水喷头2,蓄水槽11内经过净化的雨水经抽水泵抽出后,通过洒水喷头2浇灌植被。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蓄水槽11顶部设置溢流管道8,溢流管道与竖向排水管连接,用于排除降雨后期桥面超标雨水(直接排放至桥下),溢流管道8的高程须低于泄水口12高程。综上所述:雨季天气时,桥面雨水汇流至排水沟1,通过管道9排放至绿化槽10,依次经过透水介质层4、反滤层5、砾石层6进行自然渗透净化,通过砾石层6内穿孔透水管7排入蓄水槽11。暴雨天气时,绿化槽10内超标雨水通过泄水口12溢流至蓄水槽11。当晴天时,蓄水槽11中储存的净化雨水可被抽水泵3抽出,用以桥面植被灌溉。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沟、第一引流结构、绿化槽、过滤结构、蓄水槽和抽水装置;所述排水沟通过第一引流结构与绿化槽连通,排水沟里汇集的雨水通过第一引流结构流入绿化槽;所述绿化槽的雨水流经过滤结构后,通过第二引流结构排入蓄水槽;所述抽水装置设于蓄水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沟、第一引流结构、绿化槽、过滤结构、蓄水槽和抽水装置;所述排水沟通过第一引流结构与绿化槽连通,排水沟里汇集的雨水通过第一引流结构流入绿化槽;所述绿化槽的雨水流经过滤结构后,通过第二引流结构排入蓄水槽;所述抽水装置设于蓄水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从上至下顺次设置的透水介质层、反滤层、砾石层,用于实现自然渗透净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为穿孔透水管,其设于过滤结构的底部,承接过滤结构中渗透下来的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结构位于砾石层内,用于排除绿化槽底部雨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型生态桥梁的雨水蓄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介质层的土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皓东杜骋潘友强尹朝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路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