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散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25007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室,所述散热室具有安装容腔和至少一个通风孔;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上并与所述安装容腔连通;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内;及至少一个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导风件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安装容腔内。如此可以使得散热室外的空气从入风口进入导风件,从出风口流出到散热室内,之后再通过排风件将室内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如此形成空气的有效循环流动,使得通风散热机构的散热效果好,避免室内设备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确保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长,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散热机构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施
,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散热机构。
技术介绍
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变电站的户内电容器室普遍只有一侧墙可以开设通风孔,使得户内电容器室内部空气无法形成对流,室内空气流通不顺畅,因而导致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无法有效及时排出室外。针对上述问题,目前较为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室内墙面上安装抽风机辅助排风,但是由于在墙上安装的抽风机与室内的运行设备距离较远,造成散热效果不佳,使得户内电容器室的通风散热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夏天等天气炎热的季节,室内温度严重偏高,当电容器组在高温环境下长期运行时,容易造成电容器组的保险熔断、器身鼓胀变形、内部故障等问题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爆炸危险,极大地危及设备的运行、财产安全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空气对流效果好,散热性能佳,且结构简单的通风散热机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通风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室,所述散热室具有安装容腔和至少一个通风孔;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上并与所述安装容腔连通;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内;及至少一个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导风件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安装容腔内。上述通风散热机构通过在所述散热室上安装排风件并使其与安装容腔连通,通过在所述散热室的安装容腔内安设所述支撑架,之后将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之后使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通,并使所述出风口位于安装容腔内,如此可以使得散热室外的空气从入风口进入导风件,从出风口流出到散热室内,之后再通过排风件将室内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如此形成空气的有效循环流动,使得通风散热机构的散热效果好,避免室内设备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确保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长,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下面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导风件连接。如此不仅可以对第一导风件实现稳固安装,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第一导风件贴近散热室侧壁而降低占用散热室内的空间大小,进而提高散热室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入风段、及与所述第一入风段连通的第一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入风段的同侧。通过第一入风段与所述第一出风段的端部衔接形成L型结构,可以避免第一出风段与散热室侧壁发生干涉碰撞,在此前提下,还可以尽可能多的设置第一出风口,进而提高空气的流动速率,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架单元体。因而可以根据第一入风段的长度灵活设置第一支架单元体的数量,从而对第一导风件形成稳固可靠的支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中部,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如此不仅可以对第二导风件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散热室内部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入风段、及与所述第二入风段连通的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二出风段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入风段的两侧。如此可以改善空气的流通效果,进而提升空气的对流速率,确保散热室的散热效果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支架单元体。因而可以根据第二入风段的长度灵活来设置第二支架单元体的数量,降低单一第二支架单元体的承载压力,从而对第一导风件形成稳固可靠的支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入风口处。因而可以有效避免环境中的小动物、杂质等由导风件进入到散热室内部,影响设备工作安全和可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因而可以进一步避免空气中夹杂的灰层和杂质进入散热室内,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卫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通风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散热室,120、安装容腔,140、通风孔,200、排风件,300、支撑架,320、第一支撑架,322、第一支架单元体,340、第二支撑架,342、第二支架单元体,400、导风件,420、第一导风件,422、第一入风段,424、第一出风段,424a、第一出风口,440、第二导风件,442、第二入风段,444、第二出风段,444a、第二出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通风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室100,所述散热室100具有安装容腔120和至少一个通风孔140;排风件200,所述排风件200设置于所述散热室100上并与所述安装容腔120连通;支撑架300,所述支撑架300设置于所述散热室100内;及至少一个导风件400,所述导风件400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00上,且所述导风件400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孔140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安装容腔120内。上述通风散热机构通过在所述散热室100上安装排风件200并使其与安装容腔120连通,通过在所述散热室100的安装容腔120内安设所述支撑架300,之后将所述导风件400设置于所述支撑架300上,之后使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通,并使所述出风口位于安装容腔120内,如此可以使得散热室100外的空气从入风口进入导风件400,从出风口流出到散热室100内,之后再通过排风件200将室内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如此形成空气的有效循环流动,使得通风散热机构的散热效果好,避免室内设备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确保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长,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散热室100以变电站的电容器室为例进行说明。电容器室内安装有多台电容器,多台电容器构成若干个电容器组,每个电容器组通过钢网栏进行维护。另根据电力行业的相关安全规定,导风件400与电容器组的安全间距应不小于0.7m,因而避免导风件400感应带电,对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的潜在安全风险。此外,为确保排气效果佳,导风件400安设于距地高度约为2.1m高处,抽风机(排风件200)安设于距地高约3.1m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400包括第一导风件420,所述支撑架300包括第一支撑架320,所述第一支撑架320设置于所述散热室100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导风件420连接。如此不仅可以对第一导风件420实现稳固安装,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第一导风件420贴近散热室100侧壁而降低占用散热室100内的空间大小,进而提高散热室100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其中,第一导风件4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件420均为采用镀锌干板制作的导风筒,两个导风筒分别靠近电容器室的两侧墙壁布置;相应地,第一支撑架32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支撑架320通过螺钉等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通风散热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室,所述散热室具有安装容腔和至少一个通风孔;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上并与所述安装容腔连通;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内;及至少一个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导风件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安装容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室,所述散热室具有安装容腔和至少一个通风孔;排风件,所述排风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上并与所述安装容腔连通;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内;及至少一个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导风件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与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安装容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散热室侧壁上、并与所述第一导风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入风段、及与所述第一入风段连通的第一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入风段的同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效明陈荣杰罗航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