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1867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组成,所述驱动侧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上的前端盖,和依次安装在销轴上的前导磁盘、铜盘和第一散热片,可沿所述销轴轴向移动;所述负载侧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上的后端盖,永磁体、永磁体盘、后导磁盘和第二散热片;所述驱动侧和所述负载侧均设置于外壳内;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前导磁盘的外缘设置有可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啮合的外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降低耦合器工作时的温升,调节耦合器的铜盘和永磁体盘之间的空气隙,实现电机的软起动,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
本技术涉及永磁耦合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传动系统均会使用机械联轴器,部分传动系统会使用液力耦合器,机械联轴器振动和噪声较大,轴对中精度要求较高,在起动时无法减小负载对电机的冲击;液力耦合器可以实现电机的软起动,但其安装过程中轴对中精度要求依然较高。现有的永磁耦合器应用在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情况较少,一般的耦合器散热方式为对流散热,在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中,电机转速较慢,不能使耦合器的热量较快速的散发出去,致使耦合器发热严重,在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耦合器铜盘和永磁体盘之间的空气隙调节方式比较复杂。因此,亟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此作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结构简单,可降低耦合器工作时的温升,调节耦合器的铜盘和永磁体盘之间的空气隙,实现电机的软起动,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组成,所述驱动侧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上的前端盖,和依次安装在销轴上的前导磁盘、铜盘和第一散热片,可沿所述销轴轴向移动;所述负载侧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上的后端盖,永磁体、永磁体盘、后导磁盘和第二散热片;所述驱动侧和所述负载侧均设置于外壳内;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前导磁盘的外缘设置有可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啮合的外螺纹。进一步地,还包括前轴承、后轴承、前轴承端盖、后轴承端盖,所述外壳套装在所述输入轴套上,在所述外壳与所述输入轴套之间设置有前轴承,所述前轴承端盖固定安装在所述前轴承和所述外壳的外侧;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后端盖配合处设置有后轴承,所述后轴承端盖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轴承的外侧。进一步地,沿所述外壳的周向任意位置设置有齿条,通过外部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驱动所述外壳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永磁体的极面依次交替排列,所述永磁体设置为等腰梯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均为石墨散热片。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组成,所述驱动侧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上的前端盖,和依次安装在销轴上的前导磁盘、铜盘和第一散热片,可沿所述销轴轴向移动;所述负载侧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上的后端盖,永磁体、永磁体盘、后导磁盘和第二散热片;所述驱动侧和所述负载侧均设置于外壳内;沿所述外壳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前导磁盘的外缘设置有可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啮合的外螺纹。本技术可降低耦合器工作时的温升,调节耦合器的铜盘和永磁体盘之间的空气隙,实现电机的软起动,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通过下面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变得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齿条齿轮相互啮合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导磁盘散热结构;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导磁盘散热结构;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永磁体布置示意图;图中1-驱动侧;2-负载侧;3-外壳;4-前轴承;5-后轴承;6-前轴承端盖;7-后轴承端盖;8-齿条;11-输入轴套;12-前端盖;13-销轴;14-前导磁盘;15-铜盘;16-第一散热片;21-输出轴套;22-后端盖;23-永磁体;24-永磁体盘;25-后导磁盘;26-第二散热片;31-内螺纹;141-外螺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1、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2组成,驱动侧1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11上的前端盖12,和依次安装在销轴13上的前导磁盘14、铜盘15和第一散热片16,可沿销轴13轴向移动;负载侧2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21上的后端盖22,永磁体23、永磁体盘24、后导磁盘25和第二散热片26;驱动侧1和负载侧2均设置于外壳3内;沿外壳3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31,前导磁盘14的外缘设置有可与内螺纹31相互啮合的外螺纹141。更进一步地,还包括前轴承4、后轴承5、前轴承端盖6、后轴承端盖7,外壳3套装在输入轴套11上,在外壳3与输入轴套11之间设置有前轴承4,前轴承端盖6固定安装在前轴承4和外壳3的外侧;在外壳3与后端盖22配合处设置有后轴承5,后轴承端盖7固定设置在后轴承5的外侧。优选地,沿外壳3的周向任意位置设置有齿条8,通过外部驱动齿轮与齿条8啮合,驱动外壳3转动。更加具体地,永磁体23的极面依次交替排列,永磁体23设置为等腰梯形。优选地,第一散热片16、第二散热片26均为石墨散热片。当驱动侧1在电机的作用下旋转时,前导磁盘14就会通过螺纹的啮合,带动铜盘15一起沿着光滑的销轴13产生轴向位移,永磁体盘24与负载侧2相连,它不能发生轴向移动,由此,可以调节耦合器的气隙大小。具体过程为:耦合器开始工作前,用伺服电机通过齿轮和耦合器外3上的齿条8之间的啮合,把气隙调到最大,耦合器气隙较大时,电机轻载起动,当电机带动耦合器的铜盘15转动时,调节伺服电机的速度,使外壳3和前导磁盘14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等到电机起动结束后,再调节伺服电机的转速,耦合器的外壳3和前导磁盘14能够相互啮合,使铜盘15发生轴向移动。此时,铜盘15和永磁体23之间的气隙将渐渐变小,有利于提高耦合器的传动能力。当耦合器的气隙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前导磁盘14和外壳3不再有螺纹啮合,这时,铜盘15不会再发生轴向移动,耦合器将在固定的气隙下工作。传统的耦合器工作时,铜盘15上会产生涡流环,使耦合器发热严重,铜盘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涡流环中心处温度较高,边缘部分温度较低。本实施例的耦合器前导磁盘14、后导磁盘25上分别粘贴有第一散热片16、第二散热片26,采用石墨材质制成的第一散热片16和第二散热片26,能够使热量均匀散布在表面,快速散发出去。同样,永磁体23的温升也是不均匀的,在后导磁盘25的外侧粘贴石墨材质的第二散热片26能够使永磁体23的温度均匀分布,散发出去,避免某一部分的温度过高,产生不可逆退磁。本实施例的永磁体盘24上镶嵌有偶数个等腰梯形的永磁体23,永磁体23的极面按照N-S-N交替排列。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1)、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2)组成,所述驱动侧(1)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11)上的前端盖(12),和依次安装在销轴(13)上的前导磁盘(14)、铜盘(15)和第一散热片(16),可沿所述销轴(13)轴向移动;所述负载侧(2)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21)上的后端盖(22),永磁体(23)、永磁体盘(24)、后导磁盘(25)和第二散热片(26);所述驱动侧(1)和所述负载侧(2)均设置于外壳(3)内;沿所述外壳(3)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31),所述前导磁盘(14)的外缘设置有可与所述内螺纹(31)相互啮合的外螺纹(1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机相接的驱动侧(1)、与负载相接的负载侧(2)组成,所述驱动侧(1)包括固定安装在输入轴套(11)上的前端盖(12),和依次安装在销轴(13)上的前导磁盘(14)、铜盘(15)和第一散热片(16),可沿所述销轴(13)轴向移动;所述负载侧(2)包括依次固定安装在输出轴套(21)上的后端盖(22),永磁体(23)、永磁体盘(24)、后导磁盘(25)和第二散热片(26);所述驱动侧(1)和所述负载侧(2)均设置于外壳(3)内;沿所述外壳(3)的周向内侧设置有内螺纹(31),所述前导磁盘(14)的外缘设置有可与所述内螺纹(31)相互啮合的外螺纹(1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大惯性负载传动系统的永磁耦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轴承(4)、后轴承(5)、前轴承端盖(6)、后轴承端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静微叶倩倩顾扬李玉超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