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5728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散热器结构,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散热器散热不够均匀等技术问题。本散热器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进管和出管,进管和出管之间设有若干的散热管,每个散热管的一端与进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出管相连通,进管内还设有内管,内管的一端具有进口且该内管的进口位于进管的一端,内管的另一端具有出口且该出口位于进管内;内管的外周面与进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进管内设置内管,有效避免了因热介质压力不足而不能达到位于上部的散热管内的问题,使得进管内的热介质分散更加均匀,更加充分的到达每个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使得整个散热器达到均匀散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结构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设备
,涉及一种散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散热器用于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供给暖气,为人类创造更为舒适优美、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它是冬日里家庭供暖系统的主要终端设备,通过将热气或热水输送到板式散热器中,再经板式散热器散发到房间中,就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420239U,公开日:2012-09-05)公开了一种板式散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热介质流道,换热管上设有换热管入口和换热管出口;热介质流道两端设有热介质入口和热介质出口;换热管设有若干‘U’型弯曲,换热管的‘U’型弯曲通过卡块与板式换热器的整体固定;每个换热管‘U’型弯曲的均位于由两个隔板构成的热介质流道中。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板式散热器中从一端流入热介质,从另一端流出热介质,热介质在换热管中流通的路径和时间较长,致使换热管前端部分较热,而后段部分温度明显不够,导致散热器散热不够均匀。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散热器结构,热介质从一根主管流向若干个散热管,但是当热介质的压力不足时,远离主管端口的散热管内没有足够的热介质,导致部分散热管不能起到热交换作用,从而很难保证整个散热器均匀散发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散热器的散热均匀性。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散热器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进管和出管,所述进管和出管之间设有若干的散热管,每个所述散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出管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管内还设有内管,所述内管的一端具有进口且该内管的进口位于所述进管的一端,所述内管的另一端具有出口且该出口位于所述进管内;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其工作原理如下:整个散热器结构在使用时,进管是竖向设置的,内管也是竖向设置的,内管的进口位于进管的下端,热介质(热水、热气等)的管道连接在内管的进口处,热介质从内管向上流动,然后从内管的出口流出,热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内管与进管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充满整个间隙,从而分散流向与进管相连通的散热管内,在散热管内的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出管进行回收利用;本技术方案有效避免了因热介质压力不足而不能达到位于上部的散热管内的问题,使得进管内的热介质分散更加均匀,从而更加充分的到达每个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使得整个散热器达到均匀散热的目的。在上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内管与所述进管同轴设置且所述内管的出口靠近所述进管的端部。内管通过出口与进管内部相连通,内管的直径小于进管的直径,即使热介质压力较低时,热介质也能够到达内管的出口端,从内管的出口端流出的热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向每个散热管与进管的连接处,从而保证每个散热管内均能够流入热介质。在上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管和出管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散热管分为若干组,每组内的所有所述散热管沿所述进管和出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有的散热管均相互平行设置。这样既方便安装布置,又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散热的均匀性。在上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散热管的一端从进管的侧面插入所述进管内,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从出管的侧面插入所述出管内,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均呈缩口状。这样能够降低每个散热管的流通速率,从而保证每个散热管内都能够分流有热介质,同时还能够使散热管中部有足够时间与外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在上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管的端部设有安装接头,所述内管的出口插设在所述安装接头内且所述内管的出口呈弧形的扩口状。这样便于内管与热介质的管道连接固定,并提高密封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通过在进管内设置内管,有效避免了因热介质压力不足而不能达到位于上部的散热管内的问题,使得进管内的热介质分散更加均匀,更加充分的到达每个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使得整个散热器达到均匀散热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散热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散热器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管;2、出管;3、散热管;4、内管;41、进口;42、出口;5、安装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进管1和出管2,进管1和出管2之间设有若干的散热管3,每个散热管3的一端与进管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管2相连通,进管1内还设有内管4,内管4的一端具有进口41且该内管4的进口41位于进管1的一端,内管4的另一端具有出口42且该出口42位于进管1内;内管4的外周面与进管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的,内管4与进管1同轴设置且内管4的出口42靠近进管1的端部,内管4通过出口42与进管1内部相连通,内管4的直径小于进管1的直径,进管1和出管2相互平行设置;散热管3分为若干组,每组内的所有散热管3沿进管1和出管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有的散热管3均相互平行设置。整个散热器结构在使用时,进管1、出管2以及内管4均是竖向设置的,内管4的进口41位于进管1的下端,热介质(热水、热气等)的管道连接在内管4的进口41处,热介质从内管4向上流动,然后从内管4的出口42流出,热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内管4与进管1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充满整个间隙,从而分散流向与进管1相连通的散热管3内,在散热管3内的热介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出管2进行回收利用;本技术方案有效避免了因热介质压力不足而不能达到位于上部的散热管3内的问题,使得进管1内的热介质分散更加均匀,从而更加充分的到达每个散热管3进行热交换,使得整个散热器达到均匀散热的目的。如图2所示,散热管3的一端从进管1的侧面插入进管1内,散热管3的另一端从出管2的侧面插入出管2内,散热管3的两端均呈缩口状,这样能够降低每个散热管3的流通速率,从而保证每个散热管3内都能够分流有热介质,同时还能够使散热管3中部有足够时间与外界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在进管1的端部设有安装接头5,内管4的出口42插设在安装接头5内且内管4的出口42呈弧形的扩口状,这样便于内管4与热介质的管道连接固定,并提高密封性。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进管;2、出管;3、散热管;4、内管;41、进口;42、出口;5、安装接头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散热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进管(1)和出管(2),所述进管(1)和出管(2)之间设有若干的散热管(3),每个所述散热管(3)的一端与所述进管(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管(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管(1)内还设有内管(4),所述内管(4)的一端具有进口(41)且该内管(4)的进口(41)位于所述进管(1)的一端,所述内管(4)的另一端具有出口(42)且该出口(42)位于所述进管(1)内;所述内管(4)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管(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进管(1)和出管(2),所述进管(1)和出管(2)之间设有若干的散热管(3),每个所述散热管(3)的一端与所述进管(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管(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管(1)内还设有内管(4),所述内管(4)的一端具有进口(41)且该内管(4)的进口(41)位于所述进管(1)的一端,所述内管(4)的另一端具有出口(42)且该出口(42)位于所述进管(1)内;所述内管(4)的外周面与所述进管(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与所述进管(1)同轴设置且所述内管(4)的出口(42)靠近所述进管(1)的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笃聪宋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倍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