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边疆专利>正文

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5715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并具体公开了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壳体、热接口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该与空气接触的面即为散热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循环介质的导热能力实现从热接口到换热面的热量输出,有效缩短了导热距离,实现了单级导热;另一方面,应用虹吸或真空重力或真空吸液芯原理,腔体内部循环介质可以达成温度一致性较好的循环状态,由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全部接触循环介质,固液对流换热后向另一面传热,使得换热面与空气接触面的温度一致性较好,能够实现类均热状态,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散热器
本技术属于散热
,涉及一种散热器,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散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散热器由集热、导热、换热三种功能部分组成,尤其在高性能散热器中,三种结构均对应相应的功能部件。传统散热器中,提升基础换热能力(非强制对流条件下的换热面效率)仅能依靠增大换热面积,由于其三段式结构,造成传统散热器必须采用热阻较高的多段式导热,尤其在换热面导热阶段,其翅片构造特点导致热阻巨大。由于热阻问题,传统散热器换热面温度一致性较差,换热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传统散热器工作热阻高,换热面效率低下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将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围成一个密闭腔体,利用腔体内部的循环介质实现单级高效导热。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所述壳体、热接口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所述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该与空气接触的面即为换热面。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或非涵道式。更进一步的,所述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至少一根涵道式导流管,各涵道式导流管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或多边形。优选的,所述循环介质为充满所述腔体的循环液体,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或底面。上述的一体化散热器,优选的一种方式为采用桥式结构,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若干根涵道式导流管;腔体包括内循环腔体、位于内循环腔体上方的连接段腔体、设置在连接段腔体两侧的两制冷段腔体;各涵道式导流管分别设置在两个制冷段腔体内;热接口设置在内循环腔体的侧面或底面。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腔体与两制冷段腔体形成一个凹型结构。优选的,所述腔体内为真空,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底端,所述循环介质为设置在腔体底部的部分循环液体,该部分循环液体可满足依靠重力作用相变。上述的一体化散热器,优选的一种方式为采用桥式结构,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若干根涵道式导流管;腔体包括内循环腔体、位于内循环腔体上方的连接段腔体、设置在连接段腔体两侧的两制冷段腔体制冷段腔体;各涵道式导流管分别设置在两个制冷段腔体制冷段腔体内;热接口设置在内循环腔体的底端。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腔体与两制冷段腔体形成一个凹型结构。优选的,所述腔体内为真空,所述循环介质为设置在腔体内的部分循环液体,该部分循环液体可满足相变循环,所述腔体内沿腔体内壁设置有吸液芯。一种应用一体化散热器的计算机机箱或内燃机或空调或冷凝器或采暖散热器,所述一体化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所述壳体、热接口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所述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或非涵道式。更进一步的,所述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至少一根涵道式导流管,各涵道式导流管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或多边形。优选的,所述循环介质为充满所述腔体的循环液体,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或底面。优选的,所述腔体内为真空,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底端,所述循环介质为设置在腔体底部的部分循环液体。优选的,所述腔体内为真空,所述循环介质为设置在腔体内的部分循环液体,所述腔体内沿腔体内壁设置有吸液芯。优选的,将该散热器应用于计算机机箱时,将散热器本身作为计算机机箱,该计算机机箱包括机箱底座、换热箱、换热箱盖、设备仓、设备仓盖,换热箱与设备仓通过隔板连接,隔板将换热箱与设备仓之间隔开,热接口安装于隔板上;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至少一根涵道式导流管;所述换热箱、换热箱盖、隔板、热接口和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所述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优选的,所述热接口包括用于传递设备仓中CPU产生的热量的主要热接口,所述主要热接口的中心点位于隔板的水平中线以下的区域并位于垂直中线附近,将主要热接口设置在该位置,容易实现侧壁驱动虹吸热驱循环从而实现内部均热,其余热接口任意设置。优选的,所述涵道式导流管的截面为圆形。优选的,所述换热箱盖的边缘设有防水凸榫,所述换热箱上的与换热箱盖的连接位置设有与防水凸榫配合的防水凹槽。若换热箱与隔板为分体式结构,换热箱与隔板连接时,换热箱的与隔板配合处也要设置防水凹槽,相应的,隔板的与换热箱的配合处设置于防水凹槽配合的防水凸榫。优选的,所述设备仓的侧面设有接口区,该接口区用作计算机机箱的USB接口、耳机接口、电源接口等等。优选的,所述设备仓的顶面和/或底面设有排气孔,用于设备仓内的设备进行散热。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技术将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散热器壳体和热接口围成一个密闭腔体,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利用循环介质的高效导热能力实现从热接口到换热面的热量输送,大大缩短了传统散热器热阻极高自然材料导热行程,实现了单级导热;另一方面,应用虹吸或真空重力或真空吸液芯原理,腔体内部循环介质可以达成温度一致性较好的循环状态,由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全部接触循环介质,固液对流换热后向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另一面传热,也就是向换热面传热,使得换热面与空气接触面的温度一致性提升,能够实现类均热状态,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此外,本技术提供的散热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易于被广泛采用。附图说明附图1为液虹吸热驱一体化散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散热器的另一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塔式结构的一体化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3中散热器的剖视图;附图5为单管真空重力一体化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附图5中散热器的剖视图;附图7为桥式一体化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附图7中散热器的剖视图;附图9为实施例4中应用一体化散热器的计算机机箱的拆分图;附图10为实施例4中应用一体化散热器的计算机机箱的主要热接口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1、外壳;2、腔体;3、排气孔;4、涵道式导流;5、换热箱盖;6、接口区;7、隔板;8、热接口;9、螺孔;10、防水凹槽;11、底座;12、空腔;13、翅板;14、内循环腔体;15、连接段腔体;16、制冷段腔体;17、固定装置;18、固定螺孔;19、设备舱;20、防水凸榫;21、主要热接口;22、换热箱;23、换热箱底座;24、设备仓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具体保护范围的限定。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8,壳体、热接口8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2,腔体2内设置有循环介质。其中,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该与空气接触的面即为换热面,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将循环介质传过来的热传递到空气中,实现换热。壳体由散热器的外壳1、隔板7、底座11等基本支撑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一体化散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热接口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所述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30 CN 20162011260351.一种一体化散热器,包括换热面、壳体和热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热接口与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围成一个密闭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循环介质;所述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的一面与循环介质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或非涵道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至少一根涵道式导流管,各涵道式导流管的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或多边形。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介质为充满所述腔体的循环液体,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或底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若干根涵道式导流管;腔体包括内循环腔体、位于内循环腔体上方的连接段腔体、设置在连接段腔体两侧的两制冷段腔体;各涵道式导流管分别设置在两个制冷段腔体内;热接口设置在内循环腔体的侧面或底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腔体与两制冷段腔体形成一个凹型结构。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为真空,所述热接口设置在散热器的底端,所述循环介质为设置在腔体底部的部分循环液体。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面为涵道式,涵道式换热面所在的结构件包括贯穿腔体的若干根涵道式导流管;腔体包括内循环腔体、位于内循环腔体上方的连接段腔体、设置在连接段腔体两侧的两制冷段腔体;各涵道式导流管分别设置在两个制冷段腔体内;热接口设置在内循环腔体的底端。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散热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疆
申请(专利权)人:边疆范志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