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换挡组件、多级换挡装置及变速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12294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1),该换挡轴(1)的轴心设有内孔(11),该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与该内孔(11)连通的拨槽(12);防转卡套(2),该防转卡套(2)套装在该换挡轴(1)上且可沿换挡轴(1)轴向移动;拨动件(3),该拨动件(3)内置于该内孔(11)内,该拨动件(3)上设有用于穿出该拨槽(12)后与该防转卡套(2)连接的拨动部(3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置式换挡组件具有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等优点。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多级换挡装置和一种变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式换挡组件、多级换挡装置及变速器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多级换挡装置及变速器。
技术介绍
电动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为大趋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基于电动车的特性,决定了电动车传动及变速机构,必须满足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的传输机构都采用外置换挡,也就是在输出轴外通过增加一套拨叉组件来实现档位切换。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使得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的特性要求和目标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因增加换挡功能而增加的拨叉装置或组件,在空间上增加了体积,在重量上不但不能减轻而且会存在增加,更严重的是,采用外置式换挡的拨叉连杆必须伸出箱体外,这导致整个箱体只能分为两半箱体盖合,这样分体式结构,是无法克服使用过程中的漏油现象的发生。为了突破上述技术瓶颈,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换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一个或多个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在安装后,可以实现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等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1),该换挡轴(1)的轴心设有内孔(11),该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与该内孔(11)连通的拨槽(12);防转卡套(2),该防转卡套(2)套装在该换挡轴(1)上且可沿换挡轴(1)轴向移动;拨动件(3),该拨动件(3)内置于该内孔(11)内,该拨动件(3)上设有用于穿出该拨槽(12)后与该防转卡套(2)连接的拨动部(31)。采用上述结构,在使用时,可通过操控换挡轴(1)内孔(11)内的拨动件(3)轴向运动而带动该防转卡套(2)在该换挡轴(1)上轴向滑动,以实现防转卡套(2)与不同换挡齿轮防转连接而实现多档位换挡状态的切换控制;本内置式换挡组件由传统的外置式控制方式改变为内置式方式。本内置式换挡组件与传统外置式换挡组件对比,结构和原理完全不同,明显具有尺寸较小,质量轻,体积小及结构紧凑等优点。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防转凸条(13),该防转卡套(2)内壁设有与该防转凸条(13)相匹配的防转槽(21)。因此该防转卡套(2)在该换挡轴(1)上轴向运动时,相互之间不会错位转动,使该拨动件(3)始终带动该防转卡套(2)沿防转凸条(13)长度方向线性运动,以便于防转卡套(2)精准定位及快速换挡且保证防转卡套(2)与该换挡轴(1)始终同步转动。进一步地,所述防转卡套(2)内设有用于该拨动部(31)插入后卡限的弧形槽或环槽(20)。该拨动部(31)插入弧形槽或环槽(20)内,当该拨动件(3)沿其换挡轴(1)内孔轴向运动时,该拨动件(3)通过其拨动部(31)带动该防转卡套(2)同步同向线性运动,且不受拨动件(3)运动方向的限制,以控制该防转卡套(2)平稳地往复切换换挡,提高了可靠性及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内孔(11)内还装有操控杆(4),该操控杆(4)一端与该拨动件(3)连接。该操控杆(4)可与该拨动件(3)固接或者卡接或为一体结构均可。可通过操控杆(4)来实现远程或在该内孔(11)外侧对该拨动件(3)进行操控换挡。进一步地,所述拨槽(12)为条形槽且其长度方向与该换挡轴(1)轴心线方向平行。可以增加该拨动件(3)轴向运动的范围,以及便于实现对该换挡轴(1)上多个换挡齿轮实现换挡控制。进一步地,所述拨槽(12)数量为两条且沿该换挡轴(1)轴心对称分布;该拨动件(3)上设有与所述拨槽(12)一配合的两个拨动部(31)。该拨动件(3)通过其两个拨动部(31)分别沿两个所述拨槽(12)对称滑动,两侧受力平衡,不会轴向偏移,增加稳定性及可靠性。进一步地,所述内孔(11)内安装有复位弹簧(5),该复位弹簧(5)一端与该拨动件(3)固接或抵接且用于为该拨动件(3)换挡后复位提供回复力。该拨动件(3)在松开受力后,可经复位弹簧(5)自动复位换挡切换,可实现自动复位换挡控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置式换挡组件;该换挡轴(1)上铰装有第一换挡齿轮(6)和第二换挡齿轮(7);该第一换挡齿轮(6)上设有用于防转卡套(2)轴向插入的第一换挡孔(61);该第二换挡齿轮(7)上设有用于防转卡套(2)轴向插入的第二换挡孔(71)。可通过拨动该防转卡套(2)在该换挡轴(1)上的轴向运动,使防转卡套(2)插入第一换挡孔(61)或第二换挡孔(71),可切换为第一换挡齿轮(6)与该换挡轴(1)同步转动或该第二换挡齿轮(7)与该换挡轴(1)同步转动,因此具有两种工作状态,以实现换挡功能;另外当防转卡套(2)同时不插入该第一换挡孔(61)和第二换挡孔(71)内时,还可实现空挡控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箱体(9),该箱体(9)内安装有输入轴(90),还包括安装于该箱体(9)内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多级换挡装置;该输入轴(90)上设置有第一输入齿轮(901)和第二输入齿轮(902);所述第一输入齿轮(901)与该第一换挡齿轮(6)啮合连接,该第二输入齿轮(902)与第二换挡齿轮(7)啮合连接;所述换挡轴(1)上还设有输出齿轮(14)。当输入轴(90)转动时,带动该第一输入齿轮(901)和第二输入齿轮(902)同步转动。在常态使,该第一换挡齿轮(6)和第二换挡齿轮(7)在该换挡轴(1)上空转,不会带动该换挡轴(1)转动,该防转卡套(2)以插入第一换挡齿轮(6)或第二换挡齿轮(7)上而实现不同档位切换。由于没有现有技术中的拨叉连杆及拨叉,本变速器的输入轴(90)和换挡轴(1)可直接通过轴承铰接在箱体(9)两侧外壁上,因此相比于现有采用两个半箱体(9)盖合后将轴通过轴承铰接,可避免两个半箱体(9)盖合面的周向大范围缝隙导致的漏油问题。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入齿轮(901)、第二输入齿轮(902)及输出齿轮(14)中的一个或多个采用斜齿轮。采用斜齿轮传动,具有啮合性好,传动平稳、噪声小、重合度大,降低了每对齿轮的载荷及提高了齿轮的承载能力等优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由传统外置换挡改为内置换挡,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变速箱的体积和空间,以实现重量轻,体积小及结构紧凑的目的;第二,由于通过操控杆来实现远程或在该内孔外侧对该拨动件进行操控换挡,操作轻便,可减少噪音。第三,本变速器使该箱体采用整体式箱体成为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漏油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是换挡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换挡轴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B-B的截面图。图6是防转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防转卡套的剖视图。图8是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种多级换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种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2,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包括换挡轴1、防转卡套2及拨动件3。参见图3-5,该换挡轴1的轴心设有内孔11,该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与该内孔11连通的拨槽12。参见图6-7,该防转卡套2套装在该换挡轴1上,可采用间隙配合而能实现沿换挡轴1轴向移动。由于该防转卡套2可在外力作用下沿换挡轴1上轴向移动,在使用时,可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置式换挡组件、多级换挡装置及变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1),该换挡轴(1)的轴心设有内孔(11),该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与该内孔(11)连通的拨槽(12);防转卡套(2),该防转卡套(2)套装在该换挡轴(1)上且可沿换挡轴(1)轴向移动;拨动件(3),该拨动件(3)内置于该内孔(11)内,该拨动件(3)上设有用于穿出该拨槽(12)后与该防转卡套(2)连接的拨动部(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1),该换挡轴(1)的轴心设有内孔(11),该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与该内孔(11)连通的拨槽(12);防转卡套(2),该防转卡套(2)套装在该换挡轴(1)上且可沿换挡轴(1)轴向移动;拨动件(3),该拨动件(3)内置于该内孔(11)内,该拨动件(3)上设有用于穿出该拨槽(12)后与该防转卡套(2)连接的拨动部(3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轴(1)外壁上设有防转凸条(13),该防转卡套(2)内壁设有与该防转凸条(13)相匹配的防转槽(2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转卡套(2)内设有用于该拨动部(31)插入后卡限的弧形槽或环槽(2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11)内还装有操控杆(4),该操控杆(4)一端与该拨动件(3)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槽(12)为条形槽且其长度方向与该换挡轴(1)轴心线方向平行。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槽(12)数量为两条且沿该换挡轴(1)轴心对称分布;该拨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川辛燕锋曾军蒲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坤峰机械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