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0975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二集流管包括第四腔室、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五腔室的第二流道管,连通第三腔室和第六腔室的第三流道管和设置在第二流道管与第三流道管外围、连通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的第一流道管。换热系统包括该换热器以及冷却液循环系统、绝缘冷却液循环系统以及冷媒循环系统,可以对电池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使电池处于最好的工作温度,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三种介质在换热管内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果好,且耐压强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换热器(heatexchanger),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申请号“201210150618.7”名称为“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结构由板材冲压后然后焊接而成,其具有很多缺点:首先,由于点状凸起与点状凹槽结构的限制,导致其结构不能做的很紧凑;其次,由于其要保证焊接可靠性和换热效率,所以其板片料厚不能选择较厚的材料,但是这样结构其耐压能力不会很高;再次由于其结构只有两出两进,导致该换热器只能做两种介质的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实现三种或三种以上介质换热,且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耐压强度高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四腔室、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五腔室的第二流道管,连通第三腔室和第六腔室的第三流道管和设置在第二流道管与第三流道管外围、连通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的第一流道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道管内设有隔断,将第二流道管的内腔分割为多个相互平行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流道管与所述第二流道管具有相同的结构,且所述第三流道管与所述第二流道管相互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管的内腔设有翅片,所述翅片充斥整个第一流道管的内腔,将所述第二流道管和第三流道管包裹其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道管与第三流道管比所述第一流道管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集流管本体和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与所述集流管本体围合形成第一腔室。进一步地,所述集流管本体为上下贯通的空心筒状结构,所述集流管本体中设有将集流管本体的内腔分为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的分流板。进一步地,所述前围板呈半框状,包括左右两侧壁。进一步地,所述前围板上还设有多个与第一流道管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第一流道管孔。进一步地,所述集流管本体的前壁上设有多个与第二流道管和第三流道管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第二流道管孔,所述第二流道管孔相互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道管通过第二流道管孔插入到第二腔室中,所述第三流道管通过第二流道管孔插入到第二腔室中。进一步地,所述集流管本体的左右两壁上还设有与侧壁相适配的凹槽状侧壁槽,所述侧壁插入到所述侧壁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侧壁109上设有多个用于限制围板108与集流管本体104相对位置的凸台1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集流管本体上端面的导流盖和安装在所述集流管本体下端面的堵盖。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盖上设有导流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相同的结构,其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相互平行相对设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冷却液循环系统,绝缘冷却液循环系统和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一水泵的一端相连,换热器的第二端与发动机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水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绝缘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第二水泵、电池及电池冷却板模块,所述换热器的第三端与第二水泵的一端相连,换热器的第四端与电池及电池冷却板模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及电池冷却板模块另一端相连;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与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与蒸发器分别依次首尾相连,所述换热器的第五端与与蒸发器的一端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六端与蒸发器的另一端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种介质通过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换热管,在换热管内换热,从而对电池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使电池处于最好的工作温度,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两种介质在换热管内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果好,且耐压强度高,可以进行两种及两种以上介质的换热,从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外部结构及介质流动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管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集流管本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前围板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翅片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腔室101、第二腔室102和第三腔室103,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四腔室201、第五腔室202和第六腔室203;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多个换热管5,换热管5包括连通第二腔室102和第五腔室202的第二流道管502,连通第三腔室103和第六腔室203的第三流道管503和设置在第二流道管502与第三流道管503外围、连通第一腔室101和第四腔室201的第一流道管501。介质一从第四腔室201流入,通过多个第一流道管501,从第一腔室101流出,或者从第一腔室101流入,通过多个第一流道管501,从第四腔室201流出;介质二从第二腔室102流入,通过多个第二流道管502,从第五腔室202流出,或者从第五腔室202流入,通过多个第二流道管502,从第二腔室102流出;介质三从第三腔室103流入,通过多个第三流道管503,从第六腔室203流出,或者从第六腔室203流入,通过多个第三流道管5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腔室(101)、第二腔室(102)和第三腔室(103),所述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四腔室(201)、第五腔室(202)和第六腔室(203);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多个换热管(5),所述换热管(5)包括连通第二腔室(102)和第五腔室(202)的第二流道管(502),连通第三腔室(103)和第六腔室(203)的第三流道管(503)和设置在第二流道管(502)与第三流道管(503)外围、连通第一腔室(101)和第四腔室(201)的第一流道管(5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腔室(101)、第二腔室(102)和第三腔室(103),所述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四腔室(201)、第五腔室(202)和第六腔室(203);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多个换热管(5),所述换热管(5)包括连通第二腔室(102)和第五腔室(202)的第二流道管(502),连通第三腔室(103)和第六腔室(203)的第三流道管(503)和设置在第二流道管(502)与第三流道管(503)外围、连通第一腔室(101)和第四腔室(201)的第一流道管(5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管(502)内设有隔断(504),将第二流道管(502)的内腔分割为多个相互平行的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管(503)与所述第二流道管(502)具有相同的结构,且所述第三流道管(503)与所述第二流道管(502)相互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管(501)的内腔设有翅片(505),所述翅片(505)充斥整个第一流道管(501)的内腔,将所述第二流道管(502)和第三流道管(503)包裹其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管(502)与第三流道管(503)比所述第一流道管(501)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集流管本体(104)和前围板(108),所述前围板(108)与所述集流管本体(104)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本体(104)为上下贯通的空心筒状结构,所述集流管本体(104)中设有将集流管本体(104)的内腔分为第二腔室(102)和第三腔室(103)的分流板(105)。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108)呈半框状,包括左右两侧壁(109)。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108)上还设有多个与第一流道管(501)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第一流道管孔(111)。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本体(104)的前壁上设有多个与第二流道管(502)和第三流道管(503)的横截面相适配的第二流道管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