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05273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设于净化装置本体内的配水槽、絮凝区,以及过滤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体化净化装置集混合絮凝反应、浅池分离、沉淀三过程于一体,它具有混合、反应效率高,截污能力强,操作简单,维护费用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净化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部分地区地表水尤其是水库水呈现出浊度较低的特点,低浊水中的杂质是以细小的胶体分散体系溶于水中,由于浊度较低,胶体颗粒数目较少,颗粒碰撞而聚集的机会就少,因此形成的絮体细、少而且轻,导致后续的沉淀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出水水质。水质关系到人们正常生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水源污染程度也迅速加剧,再加上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如今的饮用水越来越令人担忧。随着水污染事件的层出不穷,居民的饮水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饮水的安全和健康。目前水处理系统中前置处理所用净化处理设备大多将混合、反应、沉淀等过程设计成几个不同的独立处理单元,这种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每种独立处理单元实际占地面积大,管系控制阀门复杂,依赖人工管理;(2)混合反应结构的混合效果不理想,反应效率低,絮体成长慢;(3)混合装置与沉淀装置之间管汇容易积泥,堵塞管道。因此专利技术一种集混合、反应、沉淀等功能于一体的整体水净化装置非常有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以实现集混合絮凝反应、浅池分离、沉淀三过程于一体,以解决现有净水装置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设于净化装置本体内的配水槽、絮凝区,以及过滤区;其中配水槽通过布水分配管与絮凝区相连;所述絮凝区包括下部的排泥区、中部的絮凝反应区及上部的沉淀区;该沉淀区包括斜管沉淀层及设于斜管沉淀层上方的集水区;该集水区设有一个集水斗,集水斗通过分配管道与过滤区相连通;所述过滤区包括壳体、设于壳体的内腔中部的过滤室、设于过滤室上部的清水区,以及设于过滤室下部的过水区;且所述过滤区一侧连接有一虹吸组件;所述清水区通过导出管道与清水池连接;所述清水池设有用于对清水池中的水进行紫外光照射消毒的紫外光设备;以及所述排泥区包括设置于净化装置本体左底端的一排泥管和一排泥助冲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自动排泥阀。进一步,所述虹吸组件包括一虹吸管和一虹吸破坏管。进一步,虹吸破坏管底部还设有虹吸破坏斗。进一步,所述沉淀区采用Ø50六角蜂窝斜管与Ø35六角蜂窝斜管交错分层排列结构。进一步,所述过滤室的滤层采用优质砾石及天然石英砂滤料。进一步,所述排泥管上还设有手动排泥阀。进一步,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还包括一与所述自动排泥阀连接的PLC控制柜,用于控制所述自动排泥阀工作。进一步,所述导出管道设有与PLC控制柜相连的水流传感器和流量控制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体化净化装置集混合絮凝反应、浅池分离、沉淀三过程于一体,它具有混合、反应效率高,截污能力强,操作简单,维护费用低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体化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过滤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布水分配管1、絮凝区2、过滤区3、集水区4、集水斗5、清水池6、紫外光设备7、排泥区8、排泥管9、排泥助冲管10、自动排泥阀10、手动排泥阀11、虹吸管12、虹吸破坏管13、虹吸破坏斗14、Ø50六角蜂窝斜管15、Ø35六角蜂窝斜管16、分配管道17、导出管道18、壳体301、过滤室302、清水区303、过水区304、连通管305、滤层306、连通区307、U型管308。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装置本体、设于净化装置本体内的配水槽、絮凝区2,以及过滤区3;其中配水槽通过布水分配管1与絮凝区2相连;所述絮凝区2包括下部的排泥区8、中部的絮凝反应区及上部的沉淀区;该沉淀区包括斜管沉淀层及设于斜管沉淀层上方的集水区4;该集水区4设有一个集水斗5,集水斗5通过分配管道17与过滤区3相连通;所述过滤区3包括壳体301、设于壳体301的内腔中部的过滤室302、设于过滤室302上部的清水区303,以及设于过滤室302下部的过水区304;且所述过滤区3一侧连接有一虹吸组件;所述清水区303通过导出管道18与清水池6连接;所述清水池6设有用于对清水池6中的水进行紫外光照射消毒的紫外光设备7;以及所述排泥区8包括设置于净化装置本体左底端的一排泥管9和一排泥助冲管10;所述排泥管上设有自动排泥阀10。排泥采用排泥管9和排泥助冲管10进行大面积集泥,分开排泥,以实现排泥的速度快,停留时间端,耐冲击负荷大。具体的,过滤室302的下部为过水区304,所述清水区303和过水区304通过连通管305连通;所述过滤室302的中下部设置有滤层306,过滤室302的上部为连通区307,U型管308的一端与分配管道17相连接,该U型管的另一端伸入到连通区307内,连通区307的顶部通过管道与虹吸组件相连通。优选的,所述集水区4采用采用平面管道均布方式以使集水均匀。所述虹吸组件包括一虹吸管12和一虹吸破坏管13。虹吸组件的反冲洗工作是全自动的,当虹吸管12重力加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发生虹吸作用,反冲洗便开始进行;当空气进入虹吸管12破坏虹吸作用,过滤室302的反冲洗结束。为使虹吸破坏彻底,在破坏管底部上设置虹吸破坏斗14。所述沉淀区采用Ø50六角蜂窝斜管15与Ø35六角蜂窝斜管16交错分层排列结构。具体的,斜管沉淀层还包括用于喷洒絮凝剂和助凝剂的喷头。所述过滤室302的滤层306采用优质砾石及天然石英砂滤料。所述排泥管上还设有手动排泥阀11,适于当自动排泥阀10出现故障时,可以人工以手动工作方式排泥。所述一体化净化装置还包括一与所述自动排泥阀10连接的PLC控制柜,用于控制所述自动排泥阀10工作。可选的,所述PLC控制柜采用例如但不限于三菱PLC控制柜,可满足本一体化净化装置的使用需求。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导出管道18设有与PLC控制柜相连的水流传感器和流量控制阀。所述PLC控制柜根据水流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时控制出水管的流量控制阀。通过控制流量控制阀的开度来调节出水管的出水量。可选的,所述水流传感器采用例如但不限于西门子QVE1901水流传感器。优选的,本一体化净化装置共设4个过滤室302,每个过滤室302都有一套独立的反冲洗虹吸组件,当一个滤室进行反冲洗时,其它滤室不受其影响,正常工作。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装置本体、设于净化装置本体内的配水槽、絮凝区,以及过滤区;其中配水槽通过布水分配管与絮凝区相连;所述絮凝区包括下部的排泥区、中部的絮凝反应区及上部的沉淀区;该沉淀区包括斜管沉淀层及设于斜管沉淀层上方的集水区;该集水区设有一个集水斗,集水斗通过分配管道与过滤区相连通;所述过滤区包括壳体、设于壳体的内腔中部的过滤室、设于过滤室上部的清水区,以及设于过滤室下部的过水区;且所述过滤区一侧连接有一虹吸组件;所述清水区通过导出管道与清水池连接;所述清水池设有用于对清水池中的水进行紫外光照射消毒的紫外光设备;以及所述排泥区包括设置于净化装置本体左底端的一排泥管和一排泥助冲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自动排泥阀;本一体化净化装置共设4个过滤室,每个过滤室都有一套独立的反冲洗虹吸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装置本体、设于净化装置本体内的配水槽、絮凝区,以及过滤区;其中配水槽通过布水分配管与絮凝区相连;所述絮凝区包括下部的排泥区、中部的絮凝反应区及上部的沉淀区;该沉淀区包括斜管沉淀层及设于斜管沉淀层上方的集水区;该集水区设有一个集水斗,集水斗通过分配管道与过滤区相连通;所述过滤区包括壳体、设于壳体的内腔中部的过滤室、设于过滤室上部的清水区,以及设于过滤室下部的过水区;且所述过滤区一侧连接有一虹吸组件;所述清水区通过导出管道与清水池连接;所述清水池设有用于对清水池中的水进行紫外光照射消毒的紫外光设备;以及所述排泥区包括设置于净化装置本体左底端的一排泥管和一排泥助冲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自动排泥阀;本一体化净化装置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