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93298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2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包括两个以上的受力梁,受力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每个受力梁为中空八边形柱体结构,并与相邻的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结构,柱体结构相互独立,内部形成单独的受力空间,上梁和下梁选用铝合金材质,通过设置多根受力梁,受力梁间平行设置,并通过一个侧边将多根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断面为多边形的近似蜂窝状的结构,多个八边形柱体结构相互独立,各个柱体结构内形成单独的受力空间,柱体结构形状笔直,避免出现弯曲薄弱点,在撞击时提前产生弯曲变形,提高了结构强度,减少传统前纵梁内板上增加的加强板,并且使用铝合金材质,降低了前纵梁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纵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前纵梁。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前纵梁位于汽车前部,是汽车正面碰撞安全设计的关键敏感部件,前纵梁在所有车身部件中吸收的能量占比在50%以上,因此前纵梁的吸能能力和变形模式决定了碰撞中传力路径和驾驶舱侵入量的大小,传统的前纵梁设计采用高强钢板D型断面形式来抵抗碰撞过程中的结构变形,根据经验和试验结果,通过调整料厚和材质来满足碰撞要求,若前纵梁薄,则压溃变形模式不理想,吸能不足,若前纵梁厚,则容易引起前纵梁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在传统的前纵梁设计上很难找到平衡点,因此这种传统的前纵梁设计无法协调满足在碰撞安全设计与低碰撞加速度峰值及合理的变形压溃模式之间的平衡设计。且现有的汽车前纵梁中,断面不够笔直,存在弯曲薄弱点,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当前碰发生时,弯曲薄弱点会导致纵梁提前产生弯曲变形,使前碰时前围板的侵入量变大,从而导致乘员舱的变形增大,造成乘员生存空间变小,会导致对乘员的伤害增加,由于结构限制,前纵梁内截面不够大,因此断面大小受限制,由于传统的前纵梁结构强度不足,会在纵梁内板上增加加强板进行补强,因此导致重量增加,重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前纵梁,以解决目前现有技术中汽车前纵梁存在弯曲薄弱点,前纵梁在容易在碰撞时提前产生弯曲变形、前纵梁内截面不够大,断面大小受限,承载能力不足和纵梁内板增加加强板时重量增加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前纵梁,包括两个以上的受力梁,所述受力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每个受力梁为中空八边形柱体结构,并通过侧边与相邻的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结构,多个八边形柱体结构相互独立,各个柱体结构内形成单独的受力空间,所述受力梁选用铝合金材质。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多根受力梁,受力梁间为平行设置的八边形柱体结构,并通过一个侧边将多根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断面为多边形的近似蜂窝状的结构,多个八边形柱体结构相互独立,各个柱体结构内形成单独的受力空间,柱体结构形状笔直,避免出现弯曲薄弱点,在撞击时提前产生弯曲变形,提高了结构强度,前纵梁的撞击变形模式合理,减少传统前纵梁内板上增加的加强板,并且使用铝合金材质,降低了前纵梁的重量(铝合金密度大约在2.55-2.85g/cm^3,而钢板密度在7.85g/cm^3左右)。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梁的数量选用四根,每个受力梁通过侧边与相邻的两个受力梁连为一体。通过使用四根受力梁,每个受力梁与相邻的两个受力梁相互支撑,提高受力梁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地,受力梁的中空结构内设有加强板。通过在受力梁的中空结构内设置加强板,增加多边形结构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地,受力梁的前后两端设有固定孔。通过在受力梁的前后两端设置固定孔,使得受力梁结构可快速拆卸,便于对前纵梁前端的吸能盒或前纵梁本身进行更换,避免更换前纵梁需切割及重新焊接,更换影响更换效率。进一步地,受力梁内填充有泡沫铝。通过在受力梁内填充泡沫铝,泡沫铝密度低(为金属铝的0.1至0.4倍)、吸收冲击能力强,质量轻,增加前纵梁的整体刚性及抗冲击性,当发生碰撞时,可以更好的吸收能量,减少能量传入驾驶舱,从而减少驾驶舱的侵入量。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梁上设有安装板。通过在受力梁上设置安装板,便于前纵梁通过安装板安装横梁以及减震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的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固定孔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受力梁;102、安装板;201、加强板;301、固定孔;401、泡沫铝。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的侧视图,四根受力梁101均为柱体结构,并平行设置,每个受力梁101通过侧边与相邻的两个受力梁101连为一体(本实施例中选用四根受力梁形成前纵梁,也可由两根以上的受力梁组成,并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将受力梁连为一体),安装板102与位于上方的受力梁10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板通过CO2焊接的方式与受力梁固定连接),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纵梁的剖面图,受力梁101为空心八边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受力梁采用挤压成型工艺生产,每个受力梁由两侧分别设置的三块铝合金板以及设置在顶部以及底部的铝合金板组成,两侧的三块铝合金板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本实施例中受力梁一侧的三块铝合金板由上至下长度分别为34mm、39mm和33mm,另一侧的三块铝合金板由上至下长度分别为30mm、40mm和31mm,顶部铝合金板为37mm,底部铝合金板为36mm),多片加强板201水平设置在受力梁101的空心结构内,两端分别与受力梁101连接,泡沫铝401设置在受力梁101的空心结构内,请参阅图3,固定孔301分别设置在前纵梁的前后两端,每面设置有八个固定孔(本实施例中固定孔为螺纹孔,并选用八个,固定孔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根据上述结构,在具体操作时,受力梁的后端螺纹孔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和车架连接,受力梁前端的螺纹孔安装吸能盒,受力梁上的安装板安装减震塔和横梁,在车辆遭受碰撞,冲击力传递至前纵梁时,前纵梁前端安装的吸能盒先吸收一部分能量,吸能盒被压缩,前纵梁继续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增大截面面积的前纵梁能吸收更大的冲击力,设置在前纵梁的蜂窝结构使前纵梁分为多个独立的受力结构,分别吸收能量,设置在受力梁内的加强板进一步增加了受力梁的承载能力,设置在受力梁空心部分的泡沫铝同时被压缩,吸收部分能量,减少向驾驶舱传递的冲击力,直线型的前纵梁防止部分薄弱受力区域提前产生弯曲变形,在车辆碰撞结束后,仅需拆卸前纵梁前后两端的螺栓即可更换吸能盒和前纵梁。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前纵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以上的受力梁,所述受力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每个受力梁为中空八边形柱体结构,并通过侧边与相邻的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结构;所述受力梁选用铝合金材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以上的受力梁,所述受力梁之间相互平行设置,每个受力梁为中空八边形柱体结构,并通过侧边与相邻的受力梁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结构;所述受力梁选用铝合金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梁的数量选用四根,每个受力梁通过侧边与相邻的两个受力梁连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君田维刘心文吴贵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