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87166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上采用有双S形热流道。所述的固定端安装板的上端设置有定位环,固定端安装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模,主流道从定位环处起始,主流道通入隔模后分成两个分流道,一个分流道与S形热流道Ⅰ相连通,另一个分流道与S形热流道Ⅱ相连通,S形热流道Ⅰ和S形热流道Ⅱ外侧设置有加热套,隔模的下端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模芯Ⅰ和模芯Ⅱ,支撑板和隔模之间形成了塑件腔Ⅰ和塑件腔Ⅱ,模芯Ⅰ上安装有顶针Ⅰ,模芯Ⅱ上安装有顶针Ⅱ,模芯Ⅰ与模芯Ⅱ均连接在顶板上,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有隔片,隔片的下端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更具体的说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中的热流道是通过加热的办法来保证流道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传统的注塑模具的热流道路径较短,为了加长传统注塑模具的热流道路径,设计出一种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家用擦鞋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上采用有双S形热流道,加长热流道路径,使得坯料更好地流入塑件腔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更具体的说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定位环、固定端安装板、主流道、分流道、S形热流道Ⅰ、塑件腔Ⅰ、顶针Ⅰ、模芯Ⅰ、支撑板、隔片、顶板、移动端安装板、顶针Ⅱ、模芯Ⅱ、塑件腔Ⅱ、S形热流道Ⅱ、加热套和隔模,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上采用有双S形热流道,加长热流道路径,使得坯料更好地流入塑件腔中。所述的固定端安装板的上端设置有定位环,固定端安装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模,主流道从定位环处起始,主流道通入隔模后分成两个分流道,一个分流道与S形热流道Ⅰ相连通,另一个分流道与S形热流道Ⅱ相连通,S形热流道Ⅰ和S形热流道Ⅱ外侧设置有加热套,隔模的下端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模芯Ⅰ和模芯Ⅱ,支撑板和隔模之间形成了塑件腔Ⅰ和塑件腔Ⅱ,S形热流道Ⅰ与塑件腔Ⅰ相连通,S形热流道Ⅱ与塑件腔Ⅱ相连通,模芯Ⅰ上安装有顶针Ⅰ,模芯Ⅱ上安装有顶针Ⅱ,模芯Ⅰ与模芯Ⅱ均连接在顶板上,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有隔片,隔片的下端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顶板位于支撑板和移动端安装板之间。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所述的S形热流道Ⅰ与S形热流道Ⅱ在隔模上对称分布。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所述的顶针Ⅰ可在模芯Ⅰ上移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所述的顶针Ⅱ可在模芯Ⅱ上移动。本技术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上采用有双S形热流道,加长热流道路径,使得坯料更好地流入塑件腔中。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主流道3;分流道4;S形热流道Ⅰ5;塑件腔Ⅰ6;顶针Ⅰ7;模芯Ⅰ8;支撑板9;隔片10;顶板11;移动端安装板12;顶针Ⅱ13;模芯Ⅱ14;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Ⅱ16;加热套17;隔模18。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更具体的说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主流道3、分流道4、S形热流道Ⅰ5、塑件腔Ⅰ6、顶针Ⅰ7、模芯Ⅰ8、支撑板9、隔片10、顶板11、移动端安装板12、顶针Ⅱ13、模芯Ⅱ14、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Ⅱ16、加热套17和隔模18,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上采用有双S形热流道,加长热流道路径,使得坯料更好地流入塑件腔中。所述的固定端安装板2的上端设置有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模18,主流道3从定位环1处起始,主流道3通入隔模18后分成两个分流道4,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Ⅰ5相连通,另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Ⅱ16相连通,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外侧设置有加热套17,隔模18的下端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上设置有模芯Ⅰ8和模芯Ⅱ14,支撑板9和隔模18之间形成了塑件腔Ⅰ6和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Ⅰ5与塑件腔Ⅰ6相连通,S形热流道Ⅱ16与塑件腔Ⅱ15相连通,模芯Ⅰ8上安装有顶针Ⅰ7,模芯Ⅱ14上安装有顶针Ⅱ13,模芯Ⅰ8与模芯Ⅱ14均连接在顶板11上,支撑板9的下端连接有隔片10,隔片10的下端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12,顶板11位于支撑板9和移动端安装板12之间。使用装置进行注塑时,坯料从主流道3进入,通过两个分流道4分别进入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中,加热套17对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中的坯料进行加热,由于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路径较长,加热套17能充分对坯料进行加热,坯料不会过早凝固,坯料最后进入到塑件腔Ⅰ6和塑件腔Ⅱ15中完成注塑。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S形热流道Ⅰ5与S形热流道Ⅱ16在隔模18上对称分布。具体实施方式三: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顶针Ⅰ7可在模芯Ⅰ8上移动。具体实施方式四: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顶针Ⅱ13可在模芯Ⅱ14上移动。本技术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使用装置进行注塑时,坯料从主流道3进入,通过两个分流道4分别进入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中,加热套17对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中的坯料进行加热,由于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路径较长,加热套17能充分对坯料进行加热,坯料不会过早凝固,坯料最后进入到塑件腔Ⅰ6和塑件腔Ⅱ15中完成注塑。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

【技术保护点】
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主流道(3)、分流道(4)、S形热流道Ⅰ(5)、塑件腔Ⅰ(6)、顶针Ⅰ(7)、模芯Ⅰ(8)、支撑板(9)、隔片(10)、顶板(11)、移动端安装板(12)、顶针Ⅱ(13)、模芯Ⅱ(14)、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Ⅱ(16)、加热套(17)和隔模(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端安装板(2)的上端设置有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模(18),主流道(3)从定位环(1)处起始,主流道(3)通入隔模(18)后分成两个分流道(4),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Ⅰ(5)相连通,另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Ⅱ(16)相连通,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外侧设置有加热套(17),隔模(18)的下端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上设置有模芯Ⅰ(8)和模芯Ⅱ(14),支撑板(9)和隔模(18)之间形成了塑件腔Ⅰ(6)和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Ⅰ(5)与塑件腔Ⅰ(6)相连通,S形热流道Ⅱ(16)与塑件腔Ⅱ(15)相连通,模芯Ⅰ(8)上安装有顶针Ⅰ(7),模芯Ⅱ(14)上安装有顶针Ⅱ(13),模芯Ⅰ(8)与模芯Ⅱ(14)均连接在顶板(11)上,支撑板(9)的下端连接有隔片(10),隔片(10)的下端连接有移动端安装板(12),顶板(11)位于支撑板(9)和移动端安装板(1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双S形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主流道(3)、分流道(4)、S形热流道Ⅰ(5)、塑件腔Ⅰ(6)、顶针Ⅰ(7)、模芯Ⅰ(8)、支撑板(9)、隔片(10)、顶板(11)、移动端安装板(12)、顶针Ⅱ(13)、模芯Ⅱ(14)、塑件腔Ⅱ(15)、S形热流道Ⅱ(16)、加热套(17)和隔模(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端安装板(2)的上端设置有定位环(1),固定端安装板(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隔模(18),主流道(3)从定位环(1)处起始,主流道(3)通入隔模(18)后分成两个分流道(4),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Ⅰ(5)相连通,另一个分流道(4)与S形热流道Ⅱ(16)相连通,S形热流道Ⅰ(5)和S形热流道Ⅱ(16)外侧设置有加热套(17),隔模(18)的下端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上设置有模芯Ⅰ(8)和模芯Ⅱ(14),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龙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博来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