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82201 阅读:5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粉体制备与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分级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分级轮(1),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分级轮(1)位于第一壳体(31)内,第二壳体(32)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状,锥台状的第二壳体(32)的大口端与第一壳体(31)相连,第一壳体(31)包括与大口端闭合连接的弧形板(311),以及由弧形板(311)与大口端的连接处分别延伸出的导流板(3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分级装置具有更高的分级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级装置
本技术涉及粉体制备与加工
,具体地,涉及一种分级装置。
技术介绍
气流分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矿物、冶金、磨料、陶瓷等颗粒制备与加工环节。离心气流分级原理因其较高的分级效率而被广泛采用,尤其以第三代涡轮分级机应用最为普遍。涡轮分级机主要包括立式分级机和卧式分级机,立式分级机的分级轮的轮轴相对于水平面垂直安装,而卧式分级机的分级轮的轮轴相对于水平面水平安装,涡轮分级机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技术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环节为:颗粒分散性、分级气流场的分布以及对粗粉中夹带细粉的“扬析”。良好的分散性可以减少颗粒团聚、夹带的可能性;均匀、稳定的离心力场可以将颗粒在某一粒径处精确分级;通过引入二次气流对粗粉中夹带细粉进行“扬析”,可以将细粉返回到分级区进行再次分级,从而提高分级精度。然而,目前现有的卧式分级机内分级气流场混乱、气流分配不太合理,从而造成分级精度不高,分选效率低等问题。例如,如图8所示,Alpine公司的ATP型空气分级机,空气经切向进气口21’及323’产生沿竖直方向旋转的气流场,而卧置的分级轮1’在转轴9’的带动下旋转而诱导其周围的气流形成沿水平方向旋转的气流场,这两种旋向相异的气流在分级机内部相互干扰并造成分级流场紊乱,从而使得卧式分级机的分级精度不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希望提供一种用于颗粒分级的流场构建方法和分级装置,该流场构建方法能够对颗粒进行更充分地分级,从而使分级装置具有更高的分级精度,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级装置,该分级装置能够对颗粒进行更充分地分级,从而使分级装置具有更高的分级精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分级装置。该分级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分级轮,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级轮位于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状,锥台状的第二壳体的大口端与第一壳体相连,第一壳体包括与大口端闭合连接的弧形板,以及由弧形板与大口端的连接处分别延伸出的导流板。优选地,导流板为凹面朝向第一壳体内部的弧形且与弧形板同心。优选地,锥台状的第二壳体的小口端设置有粗粉出料口,并且靠近小口端的第二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通道。优选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打散颗粒的扰流组件。优选地,扰流组件包括设置在邻近两个导流板之间的位置处的第一扰流件,以及沿周向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内壁并位于第一扰流件的下游的第二扰流件,其中,第一扰流件包括分别与导流板相对的第一引导面,第二扰流件包括第二引导面,第二引导面与第一引导面相互配合使得颗粒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至少能够经第一引导面和/或第二引导面后被打散。优选地,扰流组件为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多组,且所述扰流组件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和/或弧形和/或多边形。优选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还对称式设置有与分级轮同轴设置的细粉出料器。优选地,分级轮的轴向长度与分级轮的直径的比值为0.5至4。优选地,分级装置还包括进料装置,进料装置包括进料口和进风单元,进风单元包括第一进风管道和位于第一进风管道内的分流构件,第一进风管道上设置有与第一进风管道相连通的进料口,分流构件设置在第一进风管道与进料口相连通的通口处,分流构件将由第一进风管道进入的风至少分为流速不同的两股,以使得由进料口进入的颗粒在至少两股流速不同的风的共同作用下流出。优选地,分流构件具有分别与第一进风管道的内壁相对的第一进风面和第二进风面,其中,第一进风面与第二进风面相交,并且第一进风面和第二进风面分别沿进风方向与邻近的第一进风管道的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优选地,第一进风面延伸至通口的上游,第二进风面延伸至完全通过第一进风管道。优选地,分流构件还包括连接第一进风面与第二进风面的接料面,接料面至少部分与通口相对。优选地,所述分流构件为沿所述第一进风管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一个或多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分级装置具备以下优点:1)颗粒首先在进料装置内进行充分分散及一次分级,从而减轻了分级轮的分级负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由于第一壳体的结构约束,切向进入的气流在第一壳体内形成均匀的旋转分级流场,水平旋转的分级轮进一步强化了该分级流场,这与现有分级装置在分级流场的构建机理上有所不同;3)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对称设置两个细粉出料器,从而消除了现有的分级装置由于单侧排气在分级区引起的流场偏移和气体速度梯度,使得分级轮轴向气流分布更均匀合理;4)第二壳体内设置扰流组件,通过增加气流扰动来打散团聚的细颗粒及粘附在粗颗粒上的细颗粒,从而强化气流对颗粒的“扬析”作用,减少粗粉中的细粉夹带量,进一步提高分级精度。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分级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分级装置的结构的右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细粉出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分流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图4所示的分流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分流构件的第二施例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现有技术中卧式分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分级轮21第一进风管道22分流构件23进料口221第一进风面222第二进风面223接料面31第一壳体32第二壳体311弧形板312导流板322粗粉出料口323第二进风通道321第一扰流件324第二扰流件4细粉出料器5第一引导面6第二引导面7皮带轮8轴承9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图1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分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为气流A的运动方向,虚线箭头为颗粒B的运动方向。该分级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分级轮1,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分级轮1位于第一壳体31内,第二壳体32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状,锥台状的第二壳体32的大口端与第一壳体31相连,第一壳体31包括与大口端闭合连接的弧形板311,以及由弧形板311与大口端的连接处分别延伸出的导流板312。根据本技术,通过上述设置,可使由弧形板311与导流板312形成的第一壳体31的腔室内形成更均匀的旋转分离流场,当颗粒B进入第一壳体31时,重量较小的颗粒在弧形板311与导流板312的配合下更好地进入第一壳体31内,重量较大的颗粒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导流板312滑入第二壳体32内,通过设定分级轮1的旋转速度可控制壳体内的分级流场的强度,因此可实现对颗粒更精确地分级。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导流板312为凹面朝向第一壳体31内部的弧形且与弧形板311同心。该弧形与弧形板311的弧度相匹配,用于提高第一壳体32的腔室内形成的旋转分离流场的均匀性,以便更好地对颗粒B进行分级。还优选地,弧形板311与分级轮1为同轴设置,并且如图1所示二者的横截面形状形成同心圆。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导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分级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分级轮(1),所述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所述分级轮(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31)内,所述第二壳体(32)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状,锥台状的所述第二壳体(32)的大口端与所述第一壳体(31)相连,所述第一壳体(31)包括与所述大口端闭合连接的弧形板(311),以及由所述弧形板(311)与所述大口端的连接处分别延伸出的导流板(3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分级轮(1),所述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所述分级轮(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31)内,所述第二壳体(32)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台状,锥台状的所述第二壳体(32)的大口端与所述第一壳体(31)相连,所述第一壳体(31)包括与所述大口端闭合连接的弧形板(311),以及由所述弧形板(311)与所述大口端的连接处分别延伸出的导流板(3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312)为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壳体(31)内部的弧形且与所述弧形板(311)同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锥台状的所述第二壳体(32)的小口端设置有粗粉出料口(322),并且靠近所述小口端的第二壳体(3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通道(3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32)内设置有用于打散颗粒的扰流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设置在邻近两个所述导流板(312)之间的位置处的第一扰流件(321),以及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2)的内壁并位于所述第一扰流件(321)的下游的第二扰流件(324),其中,所述第一扰流件(321)包括分别与所述导流板(312)相对的第一引导面(5),所述第二扰流件(324)包括第二引导面(6),所述第二引导面(6)与所述第一引导面(5)相互配合使得所述颗粒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至少能够经所述第一引导面和/或所述第二引导面后被打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为沿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多组,且所述扰流组件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和/或弧形和/或多边形。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岩孙国刚蒋绍洋杨凌孙占朋陈玉华杨晓楠贾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