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291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生态净化模块的本体为中空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内部设有净水填料;框架结构的底部设有底层遮挡板,框架结构的其中两个供水流通过的侧部分别为迎水侧部和背水侧部;迎水侧部上设有可沿着框架结构的横向移动的第一挡水板组,背水侧部上设有可沿着框架结构的横向移动的第二挡水板组;第一挡水板组和第二挡水板组的结构相同,第一挡水板组包括至少两个挡水板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移动第一挡水板组和第二挡水板组能够实现生态净化模块在净化模式或者更新模式之间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
技术介绍
当前污染水体治理中,以潜流湿地、砾石床、透水坝等为代表,通过内部砾石等填料形成的生物膜处理水体的技术及装置由于其对水体治理的效果好、建设运行费用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发现这些装置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影响到处理规模和效率,有时甚至将这些填料全部取出更新才能提升效率。而透水坝不仅有透水净化提升水体水质的需求,还有坝前景观水位与过水流量之间的协调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净化模块,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本体为中空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内部设有净水填料;所述框架结构的底部设有底层遮挡板,所述框架结构的其中两个供水流通过的侧部分别为迎水侧部和背水侧部;所述迎水侧部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的横向移动的第一挡水板组,所述背水侧部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的横向移动的第二挡水板组;所述第一挡水板组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挡水板组包括至少两个挡水板件。优选地,所述挡水板件包括若干个可折叠的板体。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面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挡水板组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插入的挡水板插孔。优选地,所述迎水侧部上还设有第一透水栅板,所述第一透水栅板处于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的内侧;所述背水侧部上设有第二透水栅板,所述第二透水栅板处于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内侧。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遮挡侧部,两个所述遮挡侧部的两侧均分别与所述迎水侧部和所述背水侧部连接;每个所述遮挡侧部上均设有侧部遮挡板。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面上设有供所述侧部遮挡板插入的遮挡件插孔。优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出件,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凸出件相应的安装孔。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净化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的生态净化模块沿着所述框架结构的横向依次连接,每个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与另一个所述生态净化模块连接处的侧部遮挡板被移除。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净化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的生态净化模块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处于上方的所述框架结构的凸出件插入于处于下方的所述框架结构的安装孔中。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使用方法,所述生态净化模块可设置为净化模式或者更新模式;当生态净化模块为净化模式时,所述第一挡水板组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分别沿着相反的方向在所述框架结构上移动,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移动至所述框架结构的迎水侧部的其中一个横向端部,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移动至所述框架结构的背水侧部的其中一个横向端部;所述框架结构的迎水侧部被分为覆盖了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的第一净化挡水区和未覆盖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的第一净化流水区;所述框架结构的背水侧部被分为覆盖了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第二净化挡水区和未覆盖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第二净化流水区,所述第一净化流水区和所述第二净化流水区为交错设置;水流从第一净化流水区进入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内部,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净水填料使水流中的杂质滞留于所述生态净化模块中,水流从第二净化流水区排出;当生态净化模块为更新模式时,已移动至所述框架结构的迎水侧部的其中一个横向端部的第一挡水板组中的至少一个挡水板件向所述迎水侧部的另一个横向端部移动,使所移动的所述第一挡水板组中的挡水板件移动至迎水更新位置;所述框架结构的迎水侧部被分为覆盖了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的第一更新挡水区和未覆盖所述第一挡水板组的第一更新流水区;已移动至所述框架结构的背水侧部的其中一个横向端部的第二挡水板组中的至少一个挡水板件向所述背水侧部的另一个横向端部移动,使所移动的所述第二挡水板组中的挡水板件移动至背水更新位置;所述框架结构的背水侧部被分为覆盖了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第二更新挡水区和未覆盖所述第二挡水板组的第二更新流水区;所述迎水更新位置与所述背水更新位置相应,使得所述第一更新流水区和所述第二更新流水区为交错设置;水流从所述第一更新流水区进入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内部,滞留于所述生态净化模块中的杂质随着水流,从所述第二更新流水区排出。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生态净化模块的本体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承担了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支撑;通过移动第一挡水板组和第二挡水板组能够实现生态净化模块在净化模式或者更新模式之间切换;本技术的生态净化模块能够以模块的方式连接成各种生态净化组件的结构;至少两个生态净化模块沿着框架结构的横向依次连接形成生态净化组件时,每个生态净化模块的与另一个所述生态净化模块连接处的侧部遮挡板被移除;至少两个生态净化模块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形成生态净化组件时,处于上方的所述框架结构的凸出件插入于处于下方的所述框架结构的安装孔中;本技术的生态净化模块能够实现模块化运行,且具有成型时间短、适应及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可用于流动性的水体的净化与水景观构建。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的挡水板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的第一透水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的侧部遮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将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设置为净化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将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设置为更新模式,且迎水更新位置为第一单侧进水位置,背水更新位置为第一单侧出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显示为将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设置为更新模式,且迎水更新位置为第二双侧进水位置,背水更新位置为第二中间出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显示为将实施例1的生态净化模块设置为更新模式,且迎水更新位置为第三中间进水位置,背水更新位置为第三双侧出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框架结构100净水填料200底层遮挡板301迎水侧部302背水侧部303遮挡侧部305顶框架306底框架307竖直框架310第一挡水板组311挡水板件3111板体3112拉手320第二挡水板组330第一透水栅板331横向栅条332竖向栅条340第二透水栅板350侧部遮挡板351遮板本体352止水橡胶401挡水板插孔402栅板插孔403遮挡件插孔404挡水板底槽405栅板插槽406遮挡件插槽510凸出件520安装孔610第一净化挡水区620第一净化流水区630第二净化挡水区640第二净化流水区710第一更新挡水区720第一更新流水区730第二更新挡水区740第二更新流水区810止水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生态净化模块及生态净化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净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本体为中空的框架结构(1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内部设有净水填料(10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底部设有底层遮挡板(20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其中两个供水流通过的侧部分别为第一背水侧部(301)和第二背水侧部(302);所述第一背水侧部(301)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10)的横向移动的第一挡水板组(310),所述第二背水侧部(302)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10)的横向移动的第二挡水板组(320);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32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包括至少两个挡水板件(3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净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模块的本体为中空的框架结构(1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内部设有净水填料(10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底部设有底层遮挡板(200),所述框架结构(10)的其中两个供水流通过的侧部分别为第一背水侧部(301)和第二背水侧部(302);所述第一背水侧部(301)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10)的横向移动的第一挡水板组(310),所述第二背水侧部(302)上设有可沿着所述框架结构(10)的横向移动的第二挡水板组(320);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32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包括至少两个挡水板件(3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件(311)包括若干个可折叠的板体(31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0)的顶面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和所述第二挡水板组(320)插入的挡水板插孔(4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水侧部(301)上还设有第一透水栅板(330),所述第一透水栅板(330)处于所述第一挡水板组(310)的内侧;所述第二背水侧部(302)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周璟唐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