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0061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外设检测单元(U3)、控制单元(U4)和第一开关(S1),第一开关(S1)与电池(B1)串联连接在第一连接点(P1)和接地端(GND)之间,外设检测单元(U3)被设置为检测电源输出接口(J2)是否与外设连接,控制单元(U4)根据外设检测单元(U3)的检测结果和/或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的电压控制第一开关(S1)的状态。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移动电源在待机状态时的电流,进而降低移动电源在未使用情况下的电量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
本技术涉及电路设计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移动电源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移动电源作为一种电子产品,本身也在消耗电流,市面上流通的移动电源大都自身的待机电流过大,导致移动电源的待机功耗过大,使得移动电源充满电之后,可能放置一个月就没电了。因此,提供一种长时间待机也不会有太多的电流消耗的移动电源是非常有价值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待机功耗的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电池、充电芯片、升压芯片、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源针脚与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信号输出端、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升压芯片的升压信号输入端均与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升压芯片的升压信号输出端与电源输出接口的电源针脚连接,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外设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电池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接地端之间,所述外设检测单元被设置为检测所述电源输出接口是否与外设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外设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或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源针脚的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的状态。可选的是,所述外设检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接地端之间的第二开关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电阻之间的电位点作为所述检测结果的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的外壳经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外壳还与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可选的是,所述第二开关由第一P沟道MOS管提供,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的栅极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的源极经所述第二电阻连接至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可选的是,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源针脚连接,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检测结果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经串联连接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三电阻连接至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经串联连接的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三电阻连接至所述接地端,其中,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在所述接地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之间。可选的是,所述第三开关由一N沟道MOS管提供,所述N沟道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的源极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可选的是,所述第一开关由第二P沟道MOS管提供,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二P沟道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经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P沟道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P沟道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P沟道MOS管的栅极经所述第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P沟道MOS管的源极。可选的是,所述电池的正极经所述第一开关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点。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电源输入接口,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进行充电;电源输出接口,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输出接口对外设进行充电;电池;充电芯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的电源针脚与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充电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芯片被设置为根据通过所述充电信号输出端向所述电池充电;升压芯片,所述升压芯片的升压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升压芯片被设置为将所述电池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升压处理后输出至所述电源输出接口的电源针脚。可选的是,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热敏电阻,所述充电芯片被设置为根据所述热敏电阻的温度控制是否为所述电池充电。可选的是,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充电指示灯,所述充电芯片还被设置为输出发光驱动信号至所述充电指示灯,以使所述充电指示灯发光。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移动电源的待机功耗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所要实现的技术任务或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未想到的或者没有预期到的,故本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技术的电源控制电路,能够根据移动电源是否通过电源输入接口进行充电和是否通过电源输出端口对外设放电来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移动电源在待机状态时的电流,进而降低移动电源在未使用情况下的电量损耗。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的一种实施结构的方框原理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的一种实施结构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一种移动电源的一种实施结构的电路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U1-充电芯片;U2-升压芯片;U3-外设检测单元;U4-控制单元;J1-电源输入接口;J2-电源输出接口;VCC1、VCC2-电源针脚;B1-电池;in1-充电信号输入端;out1-充电信号输出端;in2-升压芯片的升压信号输入端;out2-升压芯片的升压信号输出端;P1-第一连接点;S1、S2、S3-开关;R1、R2、R3、R4、R5-电阻;D1、D2-二极管;D3-充电指示灯;out3-检测结果输出端;GND-接地端;Q1、Q2、Q3-MOS管;CTRL1、CTRL2-控制信号输入端;shell-外壳;circuit-电源控制电路。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现有的移动电源包括电源输入接口J1、充电芯片U1、电池B1、升压芯片U2和电源输出接口J2,一般地,电源输入接口J1为microUSB接口公口,电源输出接口J2为USBA型接口母口;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与充电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入端in1连接,充电芯片U1的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及移动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电池(B1)、充电芯片(U1)、升压芯片(U2)、电源输入接口(J1)和电源输出接口(J2),所述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与所述充电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入端(in1)连接,所述充电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出端(out1)、所述电池(B1)的正极、所述升压芯片(U2)的升压信号输入端(in2)均与第一连接点(P1)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2)的升压信号输出端(out2)与电源输出接口(J2)的电源针脚(VCC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外设检测单元(U3)、控制单元(U4)和第一开关(S1),所述第一开关(S1)与所述电池(B1)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P1)和接地端(GND)之间,所述外设检测单元(U3)被设置为检测所述电源输出接口(J2)是否与外设连接,所述控制单元(U4)根据所述外设检测单元(U3)的检测结果和/或所述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的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移动电源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电池(B1)、充电芯片(U1)、升压芯片(U2)、电源输入接口(J1)和电源输出接口(J2),所述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与所述充电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入端(in1)连接,所述充电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出端(out1)、所述电池(B1)的正极、所述升压芯片(U2)的升压信号输入端(in2)均与第一连接点(P1)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2)的升压信号输出端(out2)与电源输出接口(J2)的电源针脚(VCC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外设检测单元(U3)、控制单元(U4)和第一开关(S1),所述第一开关(S1)与所述电池(B1)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P1)和接地端(GND)之间,所述外设检测单元(U3)被设置为检测所述电源输出接口(J2)是否与外设连接,所述控制单元(U4)根据所述外设检测单元(U3)的检测结果和/或所述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的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S1)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检测单元(U3)包括第一电阻(R1)、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池(B1)的正极与所述接地端(GND)之间的第二开关(S2)和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开关(S2)与所述电池(B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S2)与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电位点作为所述检测结果的输出端(out3),所述电源输出接口(J2)的外壳(shell)经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电池(B1)的正极连接,所述外壳(shell)还与所述第二开关(S2)的控制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S2)由第一P沟道MOS管(Q2)提供,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外壳(shell)连接,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Q2)的源极经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至所述接地端(GND),所述第一P沟道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电池(B1)的正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U4)包括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1)、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电阻(R3)和第三开关(S3),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1)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J1)的电源针脚(VCC1)连接,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2)与所述检测结果的输出端(out3)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1)经串联连接第一二极管(D1)和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至所述接地端(GND),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CTRL2)经串联连接的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至所述接地端(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亚坤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