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及接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446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头及接头机构。所述接头包括首尾顺次相连的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第四接管、以及第五接管,各接管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接管上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的内径。所述接头机构包括所述接头、拉索、以及转动臂,所述拉索的首端与所述卡合部固定,所述转动臂上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第二接管安装在所述连接通孔中。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在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误操作,将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弯折部卡在所述连接通孔中,从而避免了接头机构的失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头及接头机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头及接头机构。
技术介绍
接头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接头可以将一个物体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另一个物体的旋转运动,因此,接头适用于各种拉索与转动臂的连接。图1是现有技术接头机构的主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接头机构的右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接头机构包括拉索11、接头12、以及转动臂13,所述接头12包括第一接管121、第二接管122、以及第三接管123,所述第一接管121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接管122的首端固定连接,并在连接部位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接管122的尾端与所述第三接管123的首端固定连接,并在连接部位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三接管123的首端与尾端之间设置有卡合部1231,所述卡合部1231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三接管123的首端、尾端的内径,所述转动臂13上开设有转动轴孔131以及连接孔132,其中所述连接孔132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接管121以及所述第二接管122的外径。装配过程中,通过所述转动轴孔131将所述转动臂13可转动地连接在转动轴上,将所述拉索11的首端与所述卡合部1231卡合固定,所述第二接管122穿过所述连接孔132。使用过程中,通过拉动所述拉锁11即可带动所述转动臂13绕着转动轴旋转。现有技术中,往往只能留给接头机构较小的空间,要求所述第三接管123的长度尽量缩短,因此,所述卡合部1231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的距离较短,并且由于所述卡合部1231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三接管123的首端的外径,作业人员在安装时,将所述第二接管122穿过所述连接孔132时,容易将所述卡合部1231以及所述第二弯折部卡在所述连接孔132中,造成过安装,从而导致所述拉索11的尾端偏离预定位置,导致所述接头机构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接头及接头机构,旨在有效避免在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误操作,将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弯折部卡在所述连接通孔中,从而避免了接头机构的失效。本技术所提供的接头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以及第三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二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三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接头还包括第四接管以及第五接管,所述第四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接管与所述第四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四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接管与所述第五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接管上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的内径。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接管的延伸方向。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接管的延伸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五接管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接管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三接管的轴心线之间。本技术所提供的接头机构包括所述接头,所述接头机构还包括拉索以及转动臂,所述拉索的首端与所述卡合部卡合固定,所述转动臂上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第二接管安装在所述连接通孔中。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接管的延伸方向,所述转动臂沿着所述连接通孔的轴心方向的厚度为h,所述第一接管的管外表面与所述第三接管的管外表面的最近距离为H,有如下关系:H>h。进一步,所述拉索的首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的尾端的内径。更进一步,所述转动臂的一端具有弧形外边沿,所述连接通孔的孔心位于所述弧形外边沿的弧心位置处。优选地,所述弧形外边沿的半径为R,所述连接通孔的半径为r,所述第三接管的长度为L,有如下关系:L≥R-r。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接头机构的主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接头机构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接头机构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接头机构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接头2包括第一接管21、第二接管22、以及第三接管23,所述第一接管21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接管22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管21与所述第二接管22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接管22的尾端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管22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接头2还包括第四接管24以及第五接管25,所述第四接管24的首端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接管23与所述第四接管24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25的首端与所述第四接管24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接管24与所述第五接管25的连接部位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25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管2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接管25上设置有卡合部251,所述卡合部251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25的首端的内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优选实施例在安装过程中,转动臂通过设置在转动臂上的连接通孔安装在所述第二接管22的外壁上,连接拉索首端的卡合部251设置在所述第五接管25上,所述卡合部251远离所述第二接管22,避免在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操作不慎,将所述卡合部251以及所述第二弯折部卡在所述连接通孔中,从而避免了接头机构的失效。同时本优选实施例设置有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以及第四弯折部,安装过程中,所述第二弯折部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惯性,所述第三接管23安装入所述连接通孔中,所述第三弯折部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惯性,所述第四接管24安装入所述连接通孔中,从而避免了接头2机构的失效。如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管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接管23的延伸方向。转动臂在所述第一接管21以及所述第三接管23之间的区域内转动,将所述第三接管23的延伸方向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接管2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大转动臂的转动空间,防止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干涉。如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管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延伸方向相同。一方面,将所述第三接管23的延伸方向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接管2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大转动臂的转动空间,防止转动臂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干涉;另一方面,在安装过程中,所述第一接管21的首端需要穿过转动臂上的连接通孔,所述第三接管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接管21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以便于转动臂的安装,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出现所述第三接管23与所述转动臂干涉。如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接管25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接管21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轴心线之间。一方面,所述第五接管25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接管21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三接管23的轴心线之间可以有效的减少接头2所占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接头及接头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头,所述接头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以及第三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二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三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二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还包括第四接管以及第五接管;所述第四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接管与所述第四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四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接管与所述第五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接管上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头,所述接头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以及第三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二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二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接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三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二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还包括第四接管以及第五接管;所述第四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三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接管与所述第四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与所述第四接管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接管与所述第五接管的连接部位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五接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接管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五接管上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五接管的首端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接管的延伸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接管的延伸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头,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梅明媚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