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58706 阅读:3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16:03
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在压边圈和分体式凸模的交界处,压料面区域和产品区域之间还具有工艺补充区域,工艺补充区域具有拉延台,且拉延台位于工艺补充区域和压料面区域之间;拉延台与压料面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拉延台与工艺补充区域之间具有内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拉延台与压料面区域之间具有外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其参数控制料流,且CAE可分析拉延台,减小理论与调试差异。

A new kind of drawing blank holder

A new drawing blank holder, at the junction of the edge pressing ring and split punch, addendum area also has between the binder surface area and product area, Taiwan area has a process of drawing and drawing, Taiwan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ddendum and binder surface area area; drawing and pressing surface area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has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drawing addendum surface and inner transition area has formed in the pull between the edges, drawing table and binder surface area with outer transition surface and form internal pull edges, the control parameters of material flow, and CAE analysis of drawing, reducing theory and debugging differen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
本技术关于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
技术介绍
冲压件一般通过拉延成形而成,在经过若干序进行修边、冲孔、整形获得所需止口、孔位零件。现有拉延模具通常是由凸模、凹模、压边圈三大部分构成,冲压过程中通过上模和压边圈先将坯料周圈压紧,然后共同向下运动,凸模再将坯料拉伸变形,形成最终的产品形状。拉延模的凹模和压边圈型面上分别设置有拉延筋,用于成形前将坯料周圈压紧,同时也起到控制成形过程中板料流动的快慢。当增大拉延筋时,坯料周圈压紧程度增大,在保证产品减薄率的前提下,可以使拉延筋内部坯料充分成形,提高产品刚性强度。拉延筋设置在产品外部工艺补充面上,工艺补充面的造型及拉延筋设计也将影响产品材料利用率。对于汽车梁类件冲压形状比较复杂,最终冲压出来的制件反弹严重。同时因为现有拉延成形模面的工艺补充面中设置周圈拉延筋,拉延成形时凹模与压边圈配合将坯料周圈压紧,然后凸模进行成形,成形过程中拉延筋将周圈坯料锁紧,控制坯料流动速度。但由于拉延筋到产品边缘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该种拉延工艺模面中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同时这种筋一般采用虚拟筋CAE分析模拟,理论分析与制造调试存在差异)所以设计一种拉延模面,以期在保证拉延成形性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率和成型效果,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压边圈,解决现有拉延成形材料利用率低,易回弹,成型效果差的难题;及现有拉延筋理论分析与制造调试存在差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其与上模和分体式凸模相接触,其中:在所述压边圈和所述分体式凸模的交界处,压料面区域和产品区域之间还具有工艺补充区域,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具有拉延台,且所述拉延台位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和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之间具有内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具有外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本技术中提供新型设计的拉延台,替代现有拉延筋。按料流控制需要设计范围,以及拉延台的内拨模角、外拨模角和高度差控制料流,CAE可直接分析拉延台,减小理论与调试差异。同时拉延成形特征通过拉延台压料,最大限度保证内部变薄成形,有效提高产品刚度及材料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拉延模面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凹台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凹台实施例时图1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凸台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图5为凸台实施例时图1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压边圈,2上模,3分体式凸模,4压料面区域,5产品区域,6工艺补充区域,7拉延台,8修边止口线,a内拔棱角,b外拔棱角,h高度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1,其与上模2和分体式凸模3相接触,其中:在所述压边圈1和所述分体式凸模3的交界处,压料面区域4和产品区域5之间还具有工艺补充区域6,所述工艺补充区域6具有拉延台7,且所述拉延台7位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6和所述压料面区域4之间;所述拉延台7与所述压料面区域4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h,所述拉延台7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6之间具有内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a,所述拉延台7与所述压料面区域4之间具有外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b。本技术中提供新型设计的拉延台7,替代现有拉延筋。在实际生产中可按料流控制需要设计范围,以及拉延台的内拨模角、外拨模角和高度差控制料流,且CAE可直接分析拉延台,减小理论与调试差异。同时拉延成形特征通过拉延台压料,最大限度保证内部变薄成形,有效提高产品刚度及材料利用率。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拉延台7与所述分体式凸模3相贴合接触。该技术特征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2和3所示,所述拉延台7相对所述压料面区域4为凹台,所述高度差d为所述凹台的深度,且所述上模2相对应所述凹台具有凸部分。在该拉延台7为凹台实施例中,其操作和应用如下:1.压边圈1的拉延台7呈凹台,相对应的上模2具有凸部分的特征。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拉延凹台控制料流,拉延凹台便于放料,即适用于在产品区域5或压料面区域4进行较大的制件拉延,比如地板,顶盖等。2.因上模2对应凹台(拉延台7)为凸部分的特征,导致上模接触坯料初期,上模凸部分特征先压坯料,造成外圈上翘。3.继续下行,上模的凸部分特征及压料面区域4与凹台(拉延台7)及压料面区域4闭合后,通过凹台(拉延台7)对应的不同参数,即拉延台7的内拨模角a、外拨模角b和高度差h(在凹台实施例中为深度)实现成形过程料流控制,兼顾材料利用率,制件刚度及成形效果。在提供上述参数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料流进行控制。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4和5所示,所述拉延台7相对所述压料面区域4为凸台,所述高度差h为所述凸台的高度,且所述上模2相对应所述凸台具有凹部分。在该拉延台7为凸台实施例中,其操作和应用如下:1.压边圈1的拉延台7呈凸台,相对应的上模2具有凹部分的特征。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拉延凸台控制料流,具体通过压边圈上拉延台7(凸台)放料时,适用于产品区域5及压料面区域4较小制件,避让梁类件。2.因上模2对应凸台(拉延台7)为凹部分的特征,导致上模接触坯料从凸台(拉延台7)外侧开始,不会出现凹台实施例中的外圈上翘现象。3.当上模2的凹部分特征及压料面区域4与凸台(拉延台7)及压料面区域4闭合后,通过凸台(拉延台7)对应的不同参数,即拉延台7的内拨模角a、外拨模角b和高度差h(在凸台实施例中为高度)实现成形过程料流控制,兼顾材料利用率,制件刚度及成形效果。因采用外侧先压紧,压料较沉台平稳。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在所述产品区域5和所述工艺补充区域6之间具有修边止口线8。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1)在拉延成形时,上模2与压边圈1先将坯料的周圈压紧,然后随着上模2继续向下运动,凹模与压边圈1共同向下运动,分体式凸模3开始成形;2)成形时,通过工艺补充区域6上的拉延台7(凹台或者凸台)控制料流,具体因素包括:内拨模角a,外拨模角b和高度差h,其中内拨模角a越小,外拨模角b越小,高度差h越深料流越慢。3)在成形时主要通过周圈压料面区域4压紧、拉延台7(凹台或者凸台)控制料流,实现内部涨形,提高材料利用率及拉延工序件刚度,实现控制制件料流,从而在保证拉延成形性的条件下,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刚度及成型效果。4)坯料在上模匹配压边圈拉延台7(凹台或者凸台)的特征,结合压边圈1的拉延台7(凹台或者凸台)成形过程发生延伸形变,内部涨形,降低内在回弹应力,降低制件回弹。应了解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不限于非限制性实施方案,应了解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仅仅作为实例进行说明。本申请所要要求的实质的保护范围更体现于独立权利要求提供的范围,以及其从属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其与上模和分体式凸模相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边圈和所述分体式凸模的交界处,压料面区域和产品区域之间还具有工艺补充区域,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具有拉延台,且所述拉延台位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和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之间具有内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具有外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其与上模和分体式凸模相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边圈和所述分体式凸模的交界处,压料面区域和产品区域之间还具有工艺补充区域,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具有拉延台,且所述拉延台位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和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工艺补充区域之间具有内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所述拉延台与所述压料面区域之间具有外过渡面并形成内拔棱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拉延压边圈,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鹏申徐肖李伟浩王肖英吕晓如高双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