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549323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7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包括:(1)向循环冷却水中连续投加氯系杀菌剂和有效量的余氯稳定剂,所述的余氯稳定剂为沸点大于100℃的胺和/或醇胺;(2)当循环冷却水中的NO

Method for controlling nitrifying bacteria in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Including the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trol of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in Central Asia nitrifying bacteria: (1) adding chlorine, chlorine stabilizer continuous fungicide and an effective amount to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residual chlorine of the stabilizer is boiling point higher than 100 DEG C amine and / or amine; (2) when the 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 N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
技术介绍
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水体环境,其温度(一般为25℃~40℃)和pH值(一般为6.5~9.0)、充足的溶解氧和光照,以及因浓缩而带来的丰富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多种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比如细菌(如丝状菌、产粘泥菌、孢子菌、产酸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藻类(如硅藻、绿藻)和原生动物(如变形虫、纤毛虫)等均可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繁殖。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会严重影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产生生物粘泥微生物在自身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向细胞外分泌大量的粘性物质,这些粘性物质会结合水中的颗粒物、离子以及沙粒等,共同形成生物粘泥。而生物粘泥会导致:(1)降低冷换设备的换热效率;(2)加剧冷换设备的腐蚀;(3)阻塞管道,增大输水阻力,降低能效;(4)增大供水生产成本。二、微生物的本身引起的腐蚀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酸,如硫细菌产生硫酸,硝化菌产生亚硝酸和硝酸,硫酸盐还原菌产生H2S,还有其他细菌会产生醋酸、乳酸、草酸、柠檬酸和葡萄酸等有机酸,这些酸类都会使水质组成发生变化而引起金属腐蚀;铁细菌的滋生,把可溶性Fe2+氧化成Fe(OH)3,使铁受到腐蚀。因此微生物生长繁殖本身就会促进腐蚀的发生。三、微生物对水处理剂的分解作用缓蚀剂和阻垢剂大部分为有机物,一般含有碳、氮、磷元素,能作为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碳源、氮源和磷源,微生物的生长会消耗这些缓蚀剂和阻垢剂,导致其药效的降低。为了保证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必须对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严格控制,投加杀菌剂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杀菌剂种类、冷却水的性质(pH值及含有的化学物质)、投加浓度、投加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杀菌效果;此外,某些杀菌剂还可能带来分解缓蚀阻垢剂、使循环水浊度增加等其他方面问题;因此在选择杀菌剂对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控制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杀菌剂可分为氧化性杀菌剂和非氧化性杀菌剂。氯系杀菌剂(依靠在水中产生次氯酸根来杀菌)是一种低成本、广谱性的强氧化杀菌剂,在工业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使用最普遍。季铵盐非氧化性杀菌剂在杀菌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在大剂量使用时,会导致循环水系统浊度显著增加,必须大排大补进行置换,将循环水的浊度降低至正常值。在用杀菌剂控制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时,一般会选择多种杀菌剂配合使用,一种投加方式是将一种低成本、广谱性的杀菌剂作为杀菌主剂,采用连续或冲击式的方式投加;将其他杀菌剂作为杀菌辅剂,在微生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采用冲击式、大剂量的方式投加(投加量一般为100mg/L~150mg/L)。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杀菌剂,除了由于杀菌导致的正常消耗外,还存在其他方面导致的非正常消耗,一方面为了补偿药剂消耗,需要不断地补加药剂;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药剂成本,还有必要控制药剂的非正常消耗。CN1535250A公开了一种用于在水溶液中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提及了卤素稳定剂,比如酰脲、脲、磺酰胺、硫酰胺、吡咯、吲哚、咪唑啉、三聚氰胺、氨基酸酯、嘧啶、磷酰胺、噻唑、吡咯烷酮、氨基磺酸、氨、溴化铵等,通过使用这些卤素稳定剂来提高杀菌剂的光解和氧化稳定性,然而在应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时,这些卤素稳定剂并非总是有效的,此外还存在着“卤素源与铵盐或脲以及氨基磺酸或氨基磺酸盐等卤素稳定剂相互反应而损失”的问题。该方法还提及了“用季铵杀生物剂或杀生物的胺来增加杀生物系统的功效”。有机胺杀生物的机理与季铵盐类似,基于杀生物的目的,杀生物的胺一般是带有长碳链的脂肪胺,比如含有十二个碳以上长链、难溶于水的伯胺。某些情况下,比如当循环水含NH4+时,亚硝化菌极易繁殖,此时常导致微生物失控和循环水腐蚀性显著增加(碱度及pH值急剧下降)。此时,一般采用增加杀菌剂的投加频次和投加量或者加大排污对水体进行置换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措施除了导致用水成本和/或药剂成本(杀菌剂和/或缓蚀阻垢剂)增加外,有时仍无法有效控制亚硝化菌繁殖(如使用氯系杀菌剂,即使加大药剂投加量,也很难检测出余氯),并且还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使用季铵盐非氧化性杀菌剂,会导致循环水系统浊度显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方法、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方法、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方法和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内容。(一)稳定余氯的方法及控制微生物的方法1、一种稳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方法,包括在循环冷却水中加入氯系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向循环冷却水中加入有效量的余氯稳定剂,所述的余氯稳定剂为沸点大于100℃的胺和/或醇胺。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与所述余氯稳定剂在循环水冷却水系统中的投加位置不同和/或投加时间不同。3、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与所述余氯稳定剂的投加方式均为连续投加。4、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余氯稳定剂与阻垢缓蚀剂形成第一混合物,然后将第一混合物连续加入循环冷却水中。5、根据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物中,余氯稳定剂所占的质量分数为0.5%~10%,优选1%~8%,进一步优选2%~5%。6、根据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物的投加量,使其相对循环水质量浓度50mg/L~150mg/L,优选80mg/L~120mg/L。7、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余氯稳定剂选自二丙胺、戊胺、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1,5-戊二胺、1,6-己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五乙烯六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N-二乙基乙醇胺、正丙醇胺、异丙醇胺、二异丙醇胺和三异丙醇胺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的组合。8、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选自液态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二氯异氰尿酸(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的组合。9、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的投加量使循环冷却水中余氯质量浓度达0.5mg/L~2mg/L,优选1mg/L~1.5mg/L。10、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中含有或不含有氨氮。11、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配合使用氯系杀菌剂和非氧化杀菌剂,其特征在于,采用前述任一的方法稳定余氯浓度。12、根据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氧化杀菌剂的投加方式为冲击式投加。本方法特别适用于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二)控制异养菌的方法1、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方法,包括:(1)向循环冷却水中连续投加氯系杀菌剂和有效量的余氯稳定剂,所述的余氯稳定剂为沸点大于100℃的胺和/或醇胺;(2)当循环冷却水中的异养菌含量大于控制指标值时,冲击式地投加季铵盐类非氧化杀菌剂。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与所述余氯稳定剂在循环水冷却水系统中的投加位置不同。3、根据前述任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余氯稳定剂与阻垢缓蚀剂形成第一混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包括:(1)向循环冷却水中连续投加氯系杀菌剂和有效量的余氯稳定剂,所述的余氯稳定剂为沸点大于100℃的胺和/或醇胺;(2)当循环冷却水中的N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亚硝化菌的方法,包括:(1)向循环冷却水中连续投加氯系杀菌剂和有效量的余氯稳定剂,所述的余氯稳定剂为沸点大于100℃的胺和/或醇胺;(2)当循环冷却水中的NO2-含量≥1mg/L时,冲击式地投加季铵盐类非氧化杀菌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系杀菌剂与所述余氯稳定剂在循环水冷却水系统中的投加位置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余氯稳定剂与阻垢缓蚀剂形成第一混合物,然后将第一混合物连续加入循环冷却水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物中,余氯稳定剂所占的质量分数为0.5%~10%。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物的投加量,使其相对循环水质量浓度50mg/L~150mg/L。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余氯稳定剂选自二丙胺、戊胺、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1,5-戊二胺、1,6-己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五乙烯六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正齐孙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