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5692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5 0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装置、和风机组件。空调室内机的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装置具有沿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排冷媒管道组,且每一排冷媒管道组均由冷媒管道沿空调室内机竖向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具有多排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冷媒管道组,延长了冷媒的流动路径,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比。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a shell, a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a fan component. The heat exchanging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nd is configured to exchange heat with the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indoor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 row refrigerant pipe group, and each row of refrigerant pipe groups by refrigerant pipe along the vertical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formed by S curved stacking. The heat exchange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has a plurality of rows of S shaped bent stack to form a refrigerant pipeline group, prolongs the flow path of the refrigerant, and improves th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and the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the heat exchan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空调器上换热器的空间型式、风场分布、管排布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对流换热的效率,从而影响换热量的高低。空间型式和风场分布密切相关,取决于空调的外形尺寸。空调换热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从最初的平板翅片、波纹翅片,到后来发展的百叶窗翅片、开缝翅片等。管排布置是基于箱体风场的分布进行调整,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换热效率。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空调制造商在研发中以提高换热效率和能效比,以及降低成本作为研发目的。目前空调市面上出现最多的是平板式换热器或是三段式换热器,但是这些换热器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结构简单,无法提高换热效率和能效比。2、无法在保证换热效率和能效比的同时降低成本,两者之间难以均衡。3、具有多条冷媒流路的换热器,每路冷媒流路设计,以及各路冷媒分配比例关系不合理,使各段换热器换热不均,影响了换热效率和能效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空调室内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合理布置换热装置的冷媒管路。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风速和送风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位于机壳后侧上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机壳两侧且朝向机壳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装置具有沿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排冷媒管道组,且每一排冷媒管道组均由冷媒管道沿空调室内机竖向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和风机组件,设置于换热装置的前侧,且配置成促使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可选地,换热装置具有三排冷媒管道组。可选地,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其叠加高度小于远离风机组件的两排冷媒管道组的叠加高度。可选地,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其管道口径小于远离风机组件的两排冷媒管道组的管道口径。可选地,换热装置形成有两条冷媒流路;其中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的进口均设置于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的竖向中间位置,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的出口均设置于远离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的竖向中间位置,冷媒由第一冷媒流路的进口进入换热装置,依次经过每排冷媒管道组的上半部分后从第一冷媒流路的出口流出,冷媒由第二冷媒流路的进口进入换热装置,依次经过每排冷媒管道组的下半部分后从第二冷媒流路的出口流出。可选地,上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由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经由风机组件的风道流向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可选地,第一导风通道呈柱状,其由内到外地沿一圆弧形曲线延伸;且第二导风通道与第一导风通道对称设置。可选地,机壳包括:后壳体,用于构成机壳的后部;前面板,设置于后壳体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机壳的前部;以及第一侧部导风筒和第二侧部导风筒,分别位于后壳体和前面板之间的横向两端,且第一侧部导风筒和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外侧端口分别形成了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其中至少一个进风口形成在后壳体上,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形成在第一侧部导风筒和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内部。可选地,风机组件包括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离心风机。可选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分别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中,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经由风机组件的风道分别朝向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可选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每个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金属网内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其中每个放电针的针尖与金属网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L1为使得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的针尖与金属网之间的距离,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的针尖在金属网上的投影点,相邻两个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可选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金属网内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且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直对布置或错位布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装置具有沿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排冷媒管道组,且每一排冷媒管道组均由冷媒管道沿空调室内机竖向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具有多排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冷媒管道组,延长了冷媒的流动路径,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比。进一步地,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其叠加高度小于远离风机组件的两排冷媒管道组的叠加高度。由于远离风机组件的两排冷媒管道组位于空调室内机后侧,相对于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更加接近进风口,该位置进风量较大,需要大量换热。本专利技术令远离风机组件的两排冷媒管道组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以增强该位置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果。而靠近风机组件的一排冷媒管道组远离进风口,进风量较小,令该位置的第一排冷媒管道组的换热面积也相应小一些,如此能使得冷媒管道里的冷媒更容易蒸发。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冷媒管路的分布合理,在保证了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进风口设置在机壳的后侧上部,并将风机组件设置于换热装置的前侧这一特别的设计可减薄空调室内机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在静置时和工作运行时的体积,以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安装空间和使用空间的较高要求,并提升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进一步地,由于本专利技术空调室内机的两个侧向出风口均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因此,空调室内机的三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计离子风发生装置的放电针与金属网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4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空调室内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后侧上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且朝向所述机壳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装置具有沿所述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排冷媒管道组,且每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均由冷媒管道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竖向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和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前侧,且配置成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后侧上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且朝向所述机壳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装置具有沿所述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排列的多排冷媒管道组,且每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均由冷媒管道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竖向以S形弯曲叠加形成;和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前侧,且配置成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具有三排冷媒管道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其叠加高度小于远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两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叠加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其管道口径小于远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两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管道口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形成有两条冷媒流路;其中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的进口均设置于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竖向中间位置,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的出口均设置于远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一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竖向中间位置,冷媒由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进口进入所述换热装置,依次经过每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上半部分后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出口流出,冷媒由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进口进入所述换热装置,依次经过每排所述冷媒管道组的下半部分后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出口流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由所述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经由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流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呈柱状,其由内到外地沿一圆弧形曲线延伸;且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对称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志钢樊明敬刘伟彤唐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