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366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属于飞机制造技术领域,其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一柔性联轴器、第二柔性联轴器、第一发动机、第二发动机、主减速器壳体、主旋翼轴、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以及传动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输出扭矩大、结构简单易实现、维修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使用可靠等特点;同时,提高了无人直升机的载荷及安全性,解决了动力输出部分与动力源部分不同步的问题。

Structure of main reducer with double input and single shaft outpu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ouble input single output shaft of the main reducer struc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ircraft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a mutually match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one-way clutch, beyond the second beyond the first one-way clutch, flexible coupling, flexible coupling, the first second engine, second engine, the main reducer shell, main rotor shaft, a first power the input shaft second, a power input shaft and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ouble input single output shaft of the main reducer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t has large output torque,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maintenance and disassembly, low manufacturing cost, reliable operation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oad of unmanned helicopter and safety, solve the power output part of the problem is not synchronized with the power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
技术介绍
直升机的发动机所提供的动力要经过传动系统才能到达旋翼,从而驱动旋翼旋转。对于一般的直升机来说,其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按一定比例传递到旋翼、尾桨和各附件,因此,直升机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动系统的性能,传动系统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直升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其中,主减速器是传动系统的核心,其工作特点是减速、转向及并车。它将高转速小扭距的发动机功率变成低转速大扭距传递给旋翼轴,并按转速、扭矩需要将功率传递给尾桨、附件等;同时,它在直升机中还起到中枢受力构件的作用,直接承受旋翼产生的全部作用力和力矩并传递给机体。现有的无人直升机普遍使用单台发动机,基本没有使用双发的,并且其所有的结构都是固化在一起的,因此,存在以下不足:(1)在对单个部件的更换往往需要将机体完全拆解,不仅既耗时费力,而且增加了无人机的使用维护成本;同时,复杂的维护程序和机械结构也会增大日程检修过程中的差错风险;(2)采用单个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在飞行状态出现问题,会造成安全隐患及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以使其具有输出扭矩大、结构简单易实现、维修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使用可靠等特点;同时,以提高无人直升机的载荷及安全性,解决动力输出部分与动力源部分不同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包括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一柔性联轴器、第二柔性联轴器、第一发动机、、第二发动机、主减速器壳体、主旋翼轴、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以及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均设置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内;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并置、平行设置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弧齿锥齿轮;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四弧齿锥齿轮;所述第一弧齿锥齿轮分别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第四弧齿锥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弧齿锥齿轮、传动轴和第三弧齿锥齿轮;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和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均设置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与所述第一弧齿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与所述第四弧齿锥齿轮啮合连接。进一步,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传动轴的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设置有固定槽和固定夹;所述固定夹位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处,且所述固定夹与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相匹配的第二深沟球轴承,且所述第二深沟球轴承位于所述固定槽处;所述三弧齿锥齿轮和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的两侧。进一步,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包括底板、侧围板以及设置有注油口的上盖;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分别设置于所述侧围板的底端和顶端,并围成方形的主减速器壳体。进一步,所述底板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主旋翼轴的第三孔位,所述上盖设置有供所述主旋翼轴穿出的通孔;所述第三孔位和所述通孔内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主旋翼轴匹配的第五深沟球轴承和第四深沟球轴承,且所述第三孔位和所述通孔与所述主旋翼轴的配合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三油封和第二油封。进一步,所述侧围板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传动轴的第二孔位;所述第二孔位的外侧孔口处设置有侧边端盖,且所述侧边端盖与所述侧围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侧边端盖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深沟球轴承,且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深沟球轴承配合连接;所述传动轴上还套设有第二弧齿锥齿轮固定套,且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固定套位于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与所述第三深沟球轴承间。进一步,所述侧围板的前侧板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第一孔位;所述第一孔位的外侧孔口处设置有减速器前端轴承座,且所述减速器前端轴承座与所述侧围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均分别依次套设有角接触球轴承、轴承隔套和第一深沟球轴承,且所述角接触轴承位于所述第一孔位处,所述第一深沟球轴承位于所述减速器前端轴承座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与所述减速器前端轴承座的配合端处均设置有第一油封。进一步,所述减速器前端轴承座设置有滑油道,所述侧围板的前侧板设置有滑油孔,且所述滑油孔与所述滑油道连通。进一步,所述主旋翼轴为空心管结构的主旋翼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输出扭矩大、结构简单易实现、维修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使用可靠等特点;同时,提高了无人直升机的载荷及安全性,解决了动力输出部分与动力源部分不同步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所述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减速器壳体(上盖未画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减速器前端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第一动力输入轴1-1,第二动力输入轴1-2,第二弧齿锥齿轮2,第三弧齿锥齿轮3,第四弧齿锥齿轮4,主旋翼轴5,主减速器壳体6,第一油封7,减速器前端轴承座8,第一深沟球轴承9,轴承隔套10,角接触球轴承11,第二深沟球轴承12,第二弧齿锥齿轮固定套13,第三深沟球轴承14,侧边端盖15,固定夹16,第四深沟球轴承17,上盖18,第二油封19,齿轮支撑套20,第五深沟球轴承21,第三油封22,丝堵23,注油口24,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25,第三孔位26,第二孔位27,第一孔位28,滑油孔29,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30,第一柔性联轴器31,第一发动机32,第二发动机3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一柔性联轴器、第二柔性联轴器、第一发动机、、第二发动机、主减速器壳体、主旋翼轴、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以及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均设置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内;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并置、平行设置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第一柔性联轴器、第二柔性联轴器、第一发动机、、第二发动机、主减速器壳体、主旋翼轴、第一动力输入轴、第二动力输入轴以及传动机构;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动机构和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均设置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内;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并置、平行设置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一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出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超越单向离合器的外圈,所述第二柔性联轴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弧齿锥齿轮;所述主旋翼轴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四弧齿锥齿轮;所述第一弧齿锥齿轮分别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第四弧齿锥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弧齿锥齿轮、传动轴和第三弧齿锥齿轮;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和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均设置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二弧齿锥齿轮与所述第一弧齿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与所述第四弧齿锥齿轮啮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减速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传动轴的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设置有固定槽和固定夹;所述固定夹位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处,且所述固定夹与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发输入单轴输出的主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齿锥齿轮固定座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相匹配的第二深沟球轴承,且所述第二深沟球轴承位于所述固定槽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松
申请(专利权)人:必扬星环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