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28653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6:11
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12a)的驱动侧传递部(20)、与蜗杆轴(6a)的被驱动侧传递部(26)经由包括弹性部件(18)和联轴器(30)的力矩传递用接头(1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分别以介在有周向的间隙的状态,使联轴器(30)的耦接侧凹凸部(31)的轴向一端部卡合在驱动侧传递部(20)的驱动侧第一凹凸部(21),使轴向另一端部卡合在被驱动侧传递部(26)的被驱动侧第一凹凸部(27)。以分别能在耦接侧凹凸部(31)的轴向中间部与驱动侧传递部(20)的驱动侧第二凹凸部(22)及被驱动侧传递部(26)的被驱动侧第二凹凸部(28)之间传递力矩地架设的状态,设置弹性部件(18)。由此,实现在改变驱动轴即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时,能够防止产生敲打声的构造。

Torque transfer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device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electric motor (12a) drive side delivery section (20), and the worm shaft (6a) driven side delivery section (26) by including the elastic member (18) and (30) coupling with joint torque (16) can transfer torque with. With a circumferential gap in the state, the coupling (30) coupled lateral concave convex part (31) of the axial end clamped on the driving side transmission part (20) of the driving side of the first concave convex part (21), the other end is clamped in the axial direction by the drive side delivery section (26) is the drive side of the first concave convex part (27). To pick on the side of the concave convex coupling respectively (31)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axial drive side delivery section (20) of the driving side of the second concave convex part (22) and the driven side delivery section (26) of the driven side second concave convex part (28)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to the erection of the state, set the elastic member (18). Thus, the structure of the hammer can be prevented from changing the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drive shaft, that is,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electric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力矩传递用接头装配在各种机械装置中,用于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力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被用作汽车的转向装置,通过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减轻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
技术介绍
作为在对转向轮(除了叉车等特殊车辆,通常为前轮)付与转向角时,减轻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的装置,广泛使用助力转向装置。另外,在这样的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近年来也开始普及。该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构造已知有各种,但无论哪种构造的情况下都是利用方向盘的操作来使其旋转,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经由减速器付与给随着旋转而对转向轮付与转向角的旋转轴。作为该减速器,一般而言使用蜗轮蜗杆减速器。在使用蜗轮蜗杆减速器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使被电动马达旋转驱动的蜗杆、以及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蜗轮啮合,将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自由传递给旋转轴。但是,在蜗轮蜗杆减速器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措施时,基于存在于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齿隙,在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的情况下会产生被称为敲打声的不快的异常噪声。作为抑制这样的敲打声的产生的构造,以往考虑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将蜗杆向蜗轮弹性地按压。图21、22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1个例子。由方向盘1向预定方向旋转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被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的内侧,在该部分固定有蜗轮4。与蜗轮4啮合的蜗杆齿5设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的蜗杆8的轴向两端部由深沟型球轴承等1对滚动轴承9a、9b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3内。并且,在蜗杆轴6的末端部与滚动轴承9a相比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按压块10,在该按压块10与壳体3之间设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部件。而且,利用该螺旋弹簧11,经由按压块10将设在蜗杆轴6上的蜗杆齿5向蜗轮4按压。利用这样的构成,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抑制敲打声的产生。在上述这样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抑制了在蜗杆齿5与蜗轮4的啮合部产生敲打声,但不能抑制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异常噪声。下面说明这一点。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在蜗杆轴6的基端部以在该蜗杆轴6的基端面开口的状态下形成有花键孔13。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形成有花键轴部14。而且,通过使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花键配合,从而将输出轴12与蜗杆轴6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如果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没有周向间隙地(没有齿隙地)花键配合,那么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轴6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花键配合部)不会产生异常噪声。但是,实际的情况下,在该花键配合部会存在齿隙。特别是,在利用图22所示的构造来抑制蜗杆齿5与蜗轮4之间的齿隙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需要使蜗杆轴6摆动变位,因此不能完全消除花键配合部的齿隙,在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专利文献2记载了如下构造:通过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蜗杆轴经由金属制的圆柱状的动力传递部件结合,从而能够顺利进行蜗杆轴的摆动变位。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使蜗杆轴摆动变位,在设置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两端部的花键轴部(阳花键)、与设置在蜗杆轴及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各端部的花键孔(阴花键)的花键配合部分别存在齿隙。因此,在抑制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产生的异常噪声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专利文献3有如下记载:在将互相位于同心上的蜗杆传动机构的蜗杆轴与电动马达的马达轴连结的星形弹性轴接头中,在设置在马达轴的端部的第1接头部件、与设置在蜗杆轴的端部的第2接头部件之间夹设有星形的弹性部件。并且,专利文献4公开了如下等速万向接头用轴:在第1轴部件的凹槽、与插入配置在第1轴部件的筒状部中的第2轴部件的突条之间,设有夹设有弹性部件的低力矩传递部、和形成有间隙的高力矩传递部。可是,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是利用上述构成,防止2个轴间的晃动并降低振动、噪声的技术,但由于是不使用联轴器而在2个轴沿轴向重叠的位置配置弹性部件的构成,因此在组装时2个轴间的偏离的容许量小,在组装效率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4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60241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7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构造,在改变驱动轴的旋转方向时能够防止产生异常噪声,且组装性好。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互相直列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包括:联轴器,其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一个周面设有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橡胶等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其具有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驱动侧弹性片、和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被驱动侧弹性片;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驱动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以及被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被驱动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而且,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与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互相在轴向分开地配置。另外,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在构成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与构成耦接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设有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将各驱动侧弹性片夹持在构成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与构成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凸部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另外,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在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与构成耦接侧凹凸部的凸部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设有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将各被驱动侧弹性片夹持在构成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凸部与构成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凸部的周向侧面彼此之间)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另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情况下,在将所述驱动侧凹凸部(被驱动侧凹凸部)设在固定在所述驱动轴(被驱动轴)的端部的部件上的情况下,该部件为合成树脂或者烧结金属等金属材料等材料制成的,与构成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材料相比难以弹性变形(刚性高),对于所述部件,如下这样进行设置:利用过盈配合、或者在这些部件和驱动轴(被驱动轴)中的一个的内周面形成的阴花键部(包含间距细的细齿)将形成在另一个外周面的阳花键压入并进行花键嵌合等,在阻止相对旋转和轴向的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进行支承,从而将所述部件支承在所述驱动轴(被驱动轴)的端部。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周向尺寸(周向厚度)大于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互相直列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其中,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包括:联轴器,其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一个周面设有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其具有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驱动侧弹性片、和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被驱动侧弹性片;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驱动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以及被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被驱动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所述驱动侧凹凸部和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互相在轴向分开地配置,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26 JP 2014-196240;2014.12.26 JP 2014-265901.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互相直列配置的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端部彼此之间传递力矩,其中,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包括:联轴器,其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一个周面设有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弹性材料制的弹性部件,其具有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驱动侧弹性片、和设在周向多个部位的被驱动侧弹性片;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驱动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以及被驱动侧传递部,其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设在所述被驱动轴的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有被驱动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是遍及全周交替配置有凹部和凸部而成的,所述驱动侧凹凸部和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互相在轴向分开地配置,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另一部分以介在有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耦接侧凹凸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周向尺寸大于所述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之间的周向间隙,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的周向尺寸大于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中的轴向一部分与所述耦接侧凹凸部之间的周向间隙。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所述耦接侧凹凸部包括:形成在轴向一端部的耦接侧第一凹凸部;形成在轴向另一端部的耦接侧第二凹凸部;以及形成在轴向中间部的耦接侧第三凹凸部,所述耦接侧第一凹凸部以介在有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至中间部,所述耦接侧第二凹凸部以介在有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至中间部,所述耦接侧第三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驱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并且所述耦接侧第三凹凸部的轴向另一端部以介在有周向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端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互相分开形成的、具有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的驱动侧弹性体、和具有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的被驱动侧弹性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所述联轴器具有:筒部,其在内周面形成有所述耦接侧第三凹凸部;多个突出部,其在所述筒部的轴向两端部的周向等间隔多个部位,以在轴向突出的状态设置,并分别构成所述耦接侧第一凹凸部和所述耦接侧第二凹凸部,在所述驱动侧弹性体中,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设在圆环状的连结板部的轴向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在所述被驱动侧弹性体中,各所述被驱动侧弹性片设在圆环状的连结板部的轴向侧面的周向多个部位,构成所述耦接侧第一凹凸部的多个突出部、与各所述驱动侧弹性片使相互的周向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瀬川彻大泽亮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