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1157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0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包括真空分离装置,真空分离装置包括真空罐、雾化器、真空分离器;雾化器包括本体、输油管,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组雾化通道组;真空分离器包括壳体、分离网,分离网包括纵横交汇的网面,分离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油水混合物在进入雾化通道有一个压缩的过程,然后离开雾化通道的中间处时随横截面面积的增大,被压缩的油水混合物突然受压减小,至雾化通道延伸至本体外壁端完全不受压,进入真空罐内后再加上真空负压的影响,这股油水混合物会突然呈爆炸状地散落,油的雾化效果好,油水分离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油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
技术介绍
真空滤油机是根据水和油的沸点不同原理而设计的,真空滤油机包括初滤器﹑真空加热罐﹑油泵﹑过滤装置﹑冷凝器(即凝汽器)和真空泵等部分。真空泵将真空加热罐内的空气从真空加热罐的气相出口抽出形成真空,外界油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经过初滤器,清除较大的颗粒,然后进入真空加热罐内的加热区。经过加热后的油液通过喷翼飞快旋转将油分离成半雾状,油中的水份急速蒸发成水蒸气,并混合空气连续被真空泵吸入冷凝器内,进入冷凝器的水蒸气经冷却后再返原成水放出,在真空加热罐内的油液,被排油泵排入精滤器通过滤油纸或滤芯将微粒杂质过滤出来,从而完成真空滤油机迅速除去油中杂质、水份、气体的全过程,使洁净的油从出油处排出机外。而对高黏度(运动粘度≥200cst)的润滑油分离净化或过滤时,由于如下因素,油水很难一次性分离:①由于油液粘度高,油水很难一次性分离;②喷头的喷油方向固定,而喷翼的喷射通道较少,二者均不能很好地将油分离为雾状从而实现油水分离。并且在冷凝工序中,冷凝器采用结构简单的列管换热器,为使气流得到较大冷量,设计气相走壳层,冷却水走管程,但如此设置,气流对管程的换热管有累计的冲击作用,长久使用,换热管易破裂损坏,影响换热效果,从列管换热气冷却后的气体经强风冷却系统再次冷却,气流同样会对强风冷却系统的风扇叶片产生冲击,受到冲击的风扇叶片易破损,影响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解决了传统针对高黏度润滑油的真空滤油系统油水很难一次性分离以及冷凝工序中气流冲击换热管、强风冷却系统的风扇叶片使之破裂损坏,影响换热、冷却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加热器、恒温控制器、初滤器、供油电磁阀、真空分离装置、压力表、列管换热器、强风冷却系统、气液分离罐、储水器、真空泵、排油泵、二级过滤器、精滤器、出油口,所述真空分离装置包括真空罐、可转动地设于真空罐内上部空间的雾化器、设于雾化器上部真空罐内的真空分离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圆柱体状的本体、设于本体顶部的输油管,所述本体内设纵向贯穿本体的油路通道,所述油路通道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输油管连通油路通道,所述输油管的中心轴、油路通道的中心轴、本体的中心轴共轴,所述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组雾化通道组,每一组雾化通道组包括七根连通油路通道与真空罐的雾化通道,七根雾化通道绕油路通道均布,所述雾化通道一端连通油路通道,雾化通道另一端延伸至本体外壁,所述雾化通道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相等,所述雾化通道1/2长度处的横截面面积为雾化通道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的1/8,每相邻两组雾化通道组交错布置,雾化通道中间的横截面面积为雾化通道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的1/8,如此油水混合物在进入雾化通道有一个压缩的过程(憋压),在雾化通道的中间油水混合物受压增大(憋压),然后离开雾化通道的中间处时随横截面面积的增大,被压缩的油水混合物突然受压减小,至雾化通道延伸至本体外壁端完全不受压,进入真空罐内后再加上真空负压的影响,这股油水混合物会突然呈爆炸状地散落,在真空罐内油会散化为小油珠,水汽也会随压力减少而向上飘散,油的雾化效果好,油水分离效果好,七根雾化通道绕油路通道均布,保证油水混合物能均匀地向雾化器四周散落,不影响油水分离的效果,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交错设置四组雾化通道组使油水混合物分散范围大且不重复,油水混合物从雾化器离开后均匀、密集地分布于真空罐内,使油的雾化效果更好,油水分离更加彻底;所述真空分离器包括中空且下部设有开口的壳体、横向设于壳体内的分离网、设于壳体上的出气口,所述分离网包括纵横交汇的网面,所述网面纵横交汇的每个节点底部均设有分离件,所述分离件为正四棱体结构,所述分离件的底面接于节点底部,所述分离件的顶点向下设置,由于高黏度润滑油的特性,在雾化器上方设置含有正四棱体结构的真空分离器,油水混合物被雾化器雾化后,水蒸气被真空泵吸出,部分高黏度的油珠会夹杂于水蒸气内被吸出,但是当设置了真空分离器后,这部分夹杂于水蒸气内的油珠被顶点向下的正四棱体结构的分离件所阻挡,水蒸气通过分离件后经出气口离开真空罐,被阻挡的油珠聚集于分离件的外表面,随之滴落至真空罐罐底收集,而正四棱体结构的分离件外表面较大,能很好的阻碍油珠的通过,使油珠于其外表面聚落;所述列管换热器的壳程为气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的管程为液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的气相进口管内设第一扰流装置,所述列管换热器的气相出口管内设第二扰流装置,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气相进口管内的第一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上均设四个朝向不同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水平设置于第一支撑机构外壁上的水平件,每相邻两个水平件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水平件背离第一支撑机构端铰接向下倾斜的倾斜件,所述倾斜件可围绕铰接处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倾斜件之间设进口管弹簧,所述进口管弹簧一端接于第一支撑机构的外壁,所述进口管弹簧另一端接于倾斜件的底面,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上套设轴承件,所述轴承件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气相进口管内壁上,第一支撑机构固定于轴承件内环,轴承件外环固定于连接件,则第一支撑机构可以相对于连接件(气相进口管)随轴承内环转动,当气体进入列管换热器的气相进口管时,对水平件、倾斜件产生冲击,而进口管弹簧会受冲击力压缩并且产生反弹,故在收到气流的冲击后,倾斜件会受气流冲击与弹簧反弹力,沿铰接处不断运动(上下翻转),而第一支撑结构也会带动四个扰流件随轴承圆周方向转动,也即四个扰流件在圆周方向不断扰动气流方向,使气流不再聚合而是变为分散,从而降低气流对列管的冲击,保护列管不受冲击破裂,进而保证了换热效果,也能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所述第二扰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气相出口管内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顶部设可绕第二支撑机构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上横向设三个转轴,每个转轴上均设有扰流板,每相邻两个扰流板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每个扰流板均可沿其所在转轴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上套设可沿第二支撑机构中心轴转动的转动件,所述每个扰流板的底面与转动件之间设出口管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底部设将其固定于气相出口管内壁的固定件,气流经过换热离开气相出口管时,被第一扰流装置扰乱的气流已经重新恢复正常,则在气相出口管内会和扰流板发生接触、碰撞,扰流板受压会压缩出口管弹簧,出口管弹簧受力产生反弹力,则扰流板在气流的冲击力和出口管弹簧受力产生反弹力之下沿转轴上下运动,同时,受气流冲击的扰流板将会随转动件与转动机构绕第二支撑机构中心轴转动,即扰流板既上下运动又圆周运动,达到干扰气相出口管内气流的目的,将气流扰乱,使气流再次变得紊乱、分散,降低对强风冷却系统风扇叶片的冲击,保护风扇叶片不受冲击破损,进而保证冷却效果,也能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所述进油口、加热器、恒温控制器、初滤器、供油电磁阀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供油电磁阀通过进油管连通输油管,所述输油管可转动地设于进油管上,所述出气口、压力表、列管换热器的气相通道、强风冷却系统、气液分离罐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气相出口、真空泵通过管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

【技术保护点】
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1)、加热器(2)、恒温控制器(3)、初滤器(4)、供油电磁阀(5)、真空分离装置(6)、压力表(7)、列管换热器(8)、强风冷却系统(9)、气液分离罐(10)、储水器(11)、真空泵(12)、排油泵(13)、二级过滤器(14)、精滤器(15)、出油口(16),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分离装置(6)包括真空罐(17)、可转动地设于真空罐(17)内上部空间的雾化器(18)、设于雾化器(18)上部真空罐(17)内的真空分离器(19);所述雾化器(18)包括圆柱体状的本体(20)、设于本体(20)顶部的输油管(21),所述本体(20)内设纵向贯穿本体(20)的油路通道(22),所述油路通道(22)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输油管(21)连通油路通道(22),所述输油管(21)的中心轴、油路通道(22)的中心轴、本体(20)的中心轴共轴,所述本体(20)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组雾化通道组(23),每一组雾化通道组(23)包括七根连通油路通道(22)与真空罐(17)的雾化通道(24),七根雾化通道(24)绕油路通道(22)均布,所述雾化通道(24)一端连通油路通道(22),雾化通道(24)另一端延伸至本体(20)外壁,所述雾化通道(24)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相等,所述雾化通道(24)1/2长度处的横截面面积为雾化通道(24)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的1/8,每相邻两组雾化通道组(23)交错布置;所述真空分离器(19)包括中空且下部设有开口的壳体(19a)、横向设于壳体(19a)内的分离网(19b)、设于壳体(19a)上的出气口(19c),所述分离网(19b)包括纵横交汇的网面(19d),所述网面(19d)纵横交汇的每个节点底部均设有分离件(25),所述分离件(25)为正四棱体结构,所述分离件(25)的底面接于节点底部,所述分离件(25)的顶点向下设置;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壳程为气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管程为液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气相进口管(8a)内设第一扰流装置,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气相出口管(8b)内设第二扰流装置,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气相进口管(8a)内的第一支撑机构(26),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6)上均设四个朝向不同的扰流件(27),所述扰流件(27)包括水平设置于第一支撑机构(26)外壁上的水平件(27a),每相邻两个水平件(27a)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水平件(27a)背离第一支撑机构(26)端铰接向下倾斜的倾斜件(27b),所述倾斜件(27b)可围绕铰接处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6)和倾斜件(27b)之间设进口管弹簧(27c),所述进口管弹簧(27c)一端接于第一支撑机构(26)的外壁,所述进口管弹簧(27c)另一端接于倾斜件(27b)的底面,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6)上套设轴承件(28),所述轴承件(28)通过连接件(29)固定于气相进口管(8a)内壁上;所述第二扰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气相出口管(8b)内的第二支撑机构(30),所述第二支撑机构(30)顶部设可绕第二支撑机构(30)中心轴转动的转动机构(31),所述转动机构(31)上横向设三个转轴(32),每个转轴(32)上均设有扰流板(32a),每相邻两个扰流板(32a)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每个扰流板(32a)均可沿其所在转轴(32)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支撑机构(30)上套设可沿第二支撑机构(30)中心轴转动的转动件(30a),所述每个扰流板(32a)的底面与转动件(30a)之间设出口管弹簧(33),所述第二支撑机构(30)的底部设将其固定于气相出口管(8b)内壁的固定件(34);所述进油口(1)、加热器(2)、恒温控制器(3)、初滤器(4)、供油电磁阀(5)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供油电磁阀(5)通过进油管(35)连通输油管(21),所述输油管(21)可转动地设于进油管(35)上,所述出气口(19c)、压力表(7)、列管换热器(8)的气相通道、强风冷却系统(9)、气液分离罐(10)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10)的气相出口、真空泵(12)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10)的液相出口通过管线连通储水器(11),所述真空罐(17)底部设输油口(17a),所述输油口(17a)、排油泵(13)、二级过滤器(14)、精滤器(15)、出油口(16)通过管线依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高黏度润滑油专用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1)、加热器(2)、恒温控制器(3)、初滤器(4)、供油电磁阀(5)、真空分离装置(6)、压力表(7)、列管换热器(8)、强风冷却系统(9)、气液分离罐(10)、储水器(11)、真空泵(12)、排油泵(13)、二级过滤器(14)、精滤器(15)、出油口(16),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分离装置(6)包括真空罐(17)、可转动地设于真空罐(17)内上部空间的雾化器(18)、设于雾化器(18)上部真空罐(17)内的真空分离器(19);所述雾化器(18)包括圆柱体状的本体(20)、设于本体(20)顶部的输油管(21),所述本体(20)内设纵向贯穿本体(20)的油路通道(22),所述油路通道(22)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输油管(21)连通油路通道(22),所述输油管(21)的中心轴、油路通道(22)的中心轴、本体(20)的中心轴共轴,所述本体(20)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组雾化通道组(23),每一组雾化通道组(23)包括七根连通油路通道(22)与真空罐(17)的雾化通道(24),七根雾化通道(24)绕油路通道(22)均布,所述雾化通道(24)一端连通油路通道(22),雾化通道(24)另一端延伸至本体(20)外壁,所述雾化通道(24)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相等,所述雾化通道(24)1/2长度处的横截面面积为雾化通道(24)两端的横截面面积的1/8,每相邻两组雾化通道组(23)交错布置;所述真空分离器(19)包括中空且下部设有开口的壳体(19a)、横向设于壳体(19a)内的分离网(19b)、设于壳体(19a)上的出气口(19c),所述分离网(19b)包括纵横交汇的网面(19d),所述网面(19d)纵横交汇的每个节点底部均设有分离件(25),所述分离件(25)为正四棱体结构,所述分离件(25)的底面接于节点底部,所述分离件(25)的顶点向下设置;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壳程为气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管程为液相通道,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气相进口管(8a)内设第一扰流装置,所述列管换热器(8)的气相出口管(8b)内设第二扰流装置,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气相进口管(8a)内的第一支撑机构(26),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6)上均设四个朝向不同的扰流件(27),所述扰流件(27)包括水平设置于第一支撑机构(26)外壁上的水平件(27a),每相邻两个水平件(27a)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水平件(27a)背离第一支撑机构(26)端铰接向下倾斜的倾斜件(27b),所述倾斜件(27b)可围绕铰接处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支撑机构(26)和倾斜件(27b)之间设进口管弹簧(27c),所述进口管弹簧(27c)一端接于第一支撑机构(26)的外壁,所述进口管弹簧(27c)另一端接于倾斜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