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性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8946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3 0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电性薄膜,其包括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第一面上依次形成的第一硬涂层、第一光学调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第一金属层;以及在所述基体第二面上依次形成的第二硬涂层、第二光学调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第二金属层;其中,所述第一硬涂层、第二硬涂层中均含有粘结剂树脂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性薄膜,具有较低的雾度值,透过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性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
,尤其涉及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等的导电性薄膜。
技术介绍
导电性薄膜具备基体、分别形成在基体两面上的硬涂层、透明导体层,以及形成在各透明导体层上的金属层。导电性薄膜的硬涂层中包含有粘结剂树脂层和多个颗粒,现有的硬涂层颗粒直径多为微米级别。由于颗粒直径较大,即颗粒的直径比粘结剂树脂层的平坦区域的厚度大,且在硬涂层中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形成光的散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导电性薄膜基体的雾度,导致导电性薄膜透过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包含两种尺寸颗粒的导电性薄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电性薄膜,所述导电性薄膜包括: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以及在所述基体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其中,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纳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性薄膜还包括第一光学调节层、第二光学调节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光学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与第一透明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二光学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硬涂层与第二透明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体层表面,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导体层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层、第一光学调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第一金属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硬涂层、第二光学调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第二金属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二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包含的颗粒和纳米粒子的含量为所述第一硬涂层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包含的颗粒和纳米粒子的含量为所述第二硬涂层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包含的所述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包含的粘结剂树脂层的平坦区域的厚度,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包含的所述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包含的粘结剂树脂层的平坦区域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为50-800nm,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厚度为50-800n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表面具有多个大凸部和小凸部,所述大凸部和小凸部分别起因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包含的多个颗粒和纳米粒子,所述第二金属层表面具有多个大凸部和小凸部,所述大凸部和小凸部分别起因于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包含的多个颗粒和纳米粒子。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表面分布的大凸部密度为20-100个/mm2,小凸部密度为1000-40000个/mm2,所述第二金属层表面分布的大凸部密度为20-100个/mm2,小凸部密度为1000-40000个/mm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表面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1-0.1μm,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1-0.1μ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表面最大高度Rz为0.5-3.5μm,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最大高度Rz为0.5-3.5μ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性薄膜,采用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均匀分布于硬涂层中,构筑包含两种不同尺寸颗粒的硬涂层,并将其与基体、光学调节层、透明导体层一起构成光学薄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性薄膜,具有较低的雾度值,透过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的截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10、20:导电性薄膜11、21:基体12、22:硬涂层14、24:光学调节层16、26:透明导体层18、28:金属层121、221:第一硬涂层122、222:第二硬涂层141、241:第一光学调节层142、242:第二光学调节层161、261:第一透明导体层162、262:第二透明导体层181、281:第一金属层182、282:第二金属层1212、2212、2222:粘结剂树脂层1214、2214、2224:颗粒1216、2216、2226:纳米粒子2812、2822:大凸部2814、2824:小凸部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方式,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导电性薄膜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薄膜10。所述导电性薄膜10具有基体11、硬涂层12、光学调节层14、透明导体层16和金属层18。所述硬涂层12包括第一硬涂层121和第二硬涂层122。所述光学调节层14包括第一光学调节层141和第二光学调节层142。所述透明导体层16包括第一透明导体层161和第二透明导体层162。所述金属层18包括第一金属层181和第二金属层182。基体11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11第一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涂层121、第一光学调节层141、第一透明导体层161和第一金属层181,以及在所述基体11第二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二硬涂层122、第二光学调节层142、第二透明导体层162和第二金属层182。基体11由高分子薄膜形成。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分子薄膜的制备材料为聚环烯烃、聚碳酸酯或者聚酰亚胺。高分子薄膜表面特殊的多层功能性涂层使得高分子薄膜具备优异的光学性能。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基体的全反射率优选为10-18,单面反射率优选为5-9。由于高分子薄膜的光透性较好,因此,基体的光透过率较高,基体的雾度值较低。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1的雾度值优选为0.3-5。进一步的,由于第一硬涂层121和第二硬涂层122覆盖在基体11的表面上,因此可防止基体11的表面受到损伤。第一硬涂层121形成在基体11的第一面上。第一硬涂层121包含有粘接剂树脂层1212和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1214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1216。所述多个颗粒1214和纳米粒子1216均匀地分布在粘结剂树脂层1212中。第二硬涂层122形成在基体11的第二面上,第二硬涂层122包含粘结剂树脂层。第二硬涂层122的表面形状与第一硬涂层121的表面形状不同,第二硬涂层122的表面是平坦的。第二光学调节层142、第二透明导体层162、第二金属层182沿着第二硬涂层122的表面的方式层叠。因此,第二金属层182的表面形状反映第二硬涂层122的表面形状,也是平坦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性薄膜20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性薄膜20具有基体21、硬涂层22、光学调节层24、透明导体层26和金属层28。所述硬涂层22包括第一硬涂层221和第二硬涂层222。所述光学调节层24包括第一光学调节层241和第二光学调节层242。所述透明导体层26包括第一透明导体层261和第二透明导体层262。所述金属层28包括第一金属层281和第二金属层282。基体21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21第一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导电性薄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性薄膜,包括: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以及在所述基体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性薄膜,包括: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体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以及在所述基体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均匀分布的多个粒径为0.5-5μm的颗粒以及粒径为1-200nm的纳米粒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薄膜还包括第一光学调节层、第二光学调节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光学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与第一透明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二光学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硬涂层与第二透明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体层表面,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导体层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第一光学调节层、第一透明导体层、第一金属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硬涂层、第二光学调节层、第二透明导体层、第二金属层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二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层中包含的颗粒和纳米粒子的含量为所述第一硬涂层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所述第二硬涂层中包含的颗粒和纳米粒子的含量为所述第二硬涂层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候晓伟王培红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