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81599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2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包括外侧通风区、与外侧通风区相通的内侧通风区以及分别与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连通的第二独立送风机构;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分别设置在吸附装置的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的释放机构与吸附装置集成一体化设计,能够将吸附装置中浓缩吸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释放,即浓缩吸附与释放分离同时进行,解决了用户由于需要设备维护而停产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可以长时间连续运行,废气净化效率达到95.9%‑99%以上,设备使用寿命长,占地面积小,使投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释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吸附装置中浓缩吸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释放的装置,属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

技术介绍
在PCB、半导体制造、医药、化工、电陶瓷、涂料、家具制造等处理工艺中,会产生一些有机物及异味气体废气,如直接排放,会对大气及周围环境势必造成污染,故要将废气经过有机废气吸附装置进行处理后才可排放。现有废气吸附装置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有效的除去废气中的有机物、异味等。由于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当其吸附饱和时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要及时更换活性炭吸附层,用户需要将设备关闭来检查和维护,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而停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能够将吸附装置中浓缩吸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释放,解决了有机物、异味废气处理设备停机维护问题,提高经济效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包括外侧通风区、与外侧通风区相通的内侧通风区以及分别与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连通的第二独立送风机构;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分别设置在吸附装置的两侧。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独立送风机构包括第二功率风机、与所述第二功率风机连通的第二送风管道和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送风管道连通的送风支管;所述第二送风管道上接有气体加热器。优选方案,所述外侧通风区包括外连接体,在所述外连接体内设有外冷风腔、外热风腔;所述外连接体上两侧还分别设有与外冷风腔相通的进风管和与外热风腔连通的VOC释放管道;所述进风管端部连接有与外界空气相通的第二功率风机。优选方案,所述内侧通风区包括内连接体;在所述内连接体内间开设有内热风腔、内冷风腔;所述内连接体上方两侧还分别设有与内冷风腔相通的侧接口、与所述内热风腔相通的上接口;所述上接口上连接有带有气体加热器的第二送风管道;所述侧接口通过送风支管与所述第二送风管道连通;所述外冷风腔、内冷风腔、内热风腔、外热风腔内部气流循环相通。优选方案,所述外冷风腔与外热风腔、内热风腔与内冷风腔之间均具有隔热层。优选方案,在所述外侧通风区、内侧通风区与所述吸附装置外壁、内壁之间均设有密封构造区。优选方案,所述密封构造区包括挡板、密封法兰和密封铝块;所述密封法兰一端与所述挡板之间设有弹性体;所述密封铝块一端与密封法兰连接,另一端呈与所述吸附装置外壁、内壁相匹配的弧形状结构。优选方案,所述吸附装置外壁、内壁上均设有硅胶条。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方案的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与吸附装置集成一体化设计,能够将吸附装置中浓缩吸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释放,即浓缩吸附与释放分离同时进行,解决了用户由于需要设备维护而停产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可以长时间连续运行,废气净化效率达到95.9%-99%以上,设备使用寿命长,占地面积小,使投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附图1的俯视剖面图;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外侧通风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内侧通风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区与释放装置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表达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构造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1-第一独立送风机构;22-第二独立送风机构;221-第二功率风机;222-第二送风管道;223-送风支管;224-气体加热器;3-吸附装置;31-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2-模块化设置的吸附剂;311-硅胶条;5-释放装置;51-外侧通风区;511-外连接体;512-外冷风腔;513-外热风腔;514-进风管;515-VOC释放管道;52-内侧通风区;521-内连接体;522-上接口;523-侧接口;524-内热风腔;525-内冷风腔;526-隔热层;6-密封构造区;61-挡板;62-密封法兰;63-密封铝块;64-弹性体;65-上/下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吸附装置3为可旋转的竖向设置的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在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下方设有提供旋转动力的动力装置(未示出);在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内装有模块化设置的吸附剂32。本专利技术的释放装置5集成安装在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上,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可实现自动顺时针旋转,当释放装置5接触部分的吸附剂中的VOC全部分离出后,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顺时针旋转一角度,释放装置5继续工作,使吸附浓缩及分离同时进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释放装置5包括分别相对设置在圆柱状框架式结构31外壁、内壁的外侧通风区51、与外侧通风区51相通的内侧通风区52。如附图2所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与第二独立送风机构22相连接,第二独立送风机构包括第二功率风机221、与所述第二功率风机221连通的第二送风管道222和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送风管道222连通的送风支管223;第二送风管道222上接有气体加热器224。如附图3、4所示,外侧通风区51包括外连接体511,在外连接体511内间开设有外冷风腔512、外热风腔513;外连接体511上两侧还分别设有与第二功率风机221连通的进风管514和与外热风腔513连通的VOC释放管道515,VOC释放管道515外端接入焚化炉。如附图3、5所示,内侧通风区52包括内连接体521;所述内连接体521上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二送风管道222相通的上接口522、与送风支管223连通的侧接口523;在内连接体521内间开设有与上接口522相通的内热风腔524、与侧接口523相通的内冷风腔525。在外冷风腔512与外热风腔513、内热风腔524与内冷风腔525之间均具有隔热层526,防止热量的散失。本专利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独立送风机构21将含有VOC的空气通过大功率的第一功率风机吸入设备,进入吸附装置内,进行吸附处理。另外一台小功率的第二功率风机221将小风量空气经进风管514、外冷风腔512、内冷风腔525进入吸附装置3,对原本高温的已去除VOC的吸附装置进行降温的同时这部分气体的升温,之后经内冷风腔525、侧接口523进入送风支管223内,经送风支管223后送入至气体加热器224后,继续加热后经内热风腔524与释放装置内的吸附剂接触,利用高温的空气将被吸附装置内吸附的VOC释放出来(此时的VOC浓度是原来的39倍),最后通过外热风腔513、VOC释放管道515接入焚化炉排出销毁,可彻底去除VOC,避免VOC对大气产生污染,影响环境。其中内/外冷风腔521/512及送风支管223将常温空气首先经高温的已去除VOC的吸附装置进行加热后,再经过气体加热器224进行加热后送至释放装置5进行VOC释放分离。因为用于释放装置5内释放VOC的热量残留在上面,即影响了VOC的吸附,也浪费了资源;当小风量的空气通过它时,会将释放装置5降温,同时带走原本被浪费的热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

【技术保护点】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通风区、与外侧通风区相通的内侧通风区以及分别与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连通的第二独立送风机构;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分别设置在吸附装置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通风区、与外侧通风区相通的内侧通风区以及分别与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连通的第二独立送风机构;所述外侧通风区和内侧通风区分别设置在吸附装置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独立送风机构包括第二功率风机、与所述第二功率风机连通的第二送风管道和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送风管道连通的送风支管;所述第二送风管道上接有气体加热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通风区包括外连接体,在所述外连接体内设有外冷风腔、外热风腔;所述外连接体上两侧还分别设有与外冷风腔相通的进风管和与外热风腔连通的VOC释放管道;所述进风管端部连接有与外界空气相通的第二功率风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装置用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通风区包括内连接体;在所述内连接体内间开设有内热风腔、内冷风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悠远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