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66183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包括PCB板,PCB板上设有交直流转化模块、直直流转化模块以及充电管理模块,交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交流输入口;直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直流输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原理简单,一块板子就可以解决电源充放电问题;兼容原有的AC或者DC输入场合。

Integrated power supply board for AC and DC and charge and discharge manageme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C charge and discharge management integrated power board, including PCB board, PCB board is provided with a DC conversion module, DC / DC conversion module and a charging management module, AC / DC conversion module is arranged on the AC input DC DC conversion; direct input port module,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principle is simple, a boar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charge and discharge power; compatible with the original AC or DC inp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
本技术涉及充放电
,具体为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
技术介绍
目前的户外采集设备(例如水利监测站,其他气象监测设备,驴友户外旅行所使用的其他装备)等,有的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有的是使用220VAC交流输入。220VAC和48VDC的供电电源往往是两个不同的电源模块。这样一来就有两个比较致命的缺点:模块多,保管携带容易就丢失;户外使用的时候,有时候配件的电源模块配错型,需安装工人驱车返回重新更换比较费时间。有时候,在一些户外偏远地区,可能车程需要耗去数小时;此外,这些的户外监控和采集设备,虽然也包含了电池充放电回路,但是电池充放电模组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往往和供电部分是分开的,这给现场施工和假设又增加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包括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交直流转化模块、直直流转化模块以及充电管理模块,所述交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交流输入口;所述直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直流输入口。优选的,所述交直流转化模块包括第一变压器、整流电路、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三脚分别连接第二电感一端、第四电阻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七电阻一端、第二十电容一端、第二十一电容一端,四脚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和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源极,第一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八电阻一端、第九电阻一端、第十电阻一端;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七电阻另一端,第十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另一端,所述第一变压器初级线圈二脚分别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和第十五电阻一端,第二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三电容一端和第五电阻一端,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另一端,第三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初级线圈一脚;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漏极分别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第十六电阻一端、第十七电阻一端、第十八电阻一端,第十二电阻另一端、第十六电阻另一端、第十七电阻另一端、第十八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十二电容一端并接地,第二十二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DD端和第五电阻另一端;第一稳压芯片GATE端连接第十一电阻一端,CS端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FB端分别连接第二十四电容一端和第二三极管集电极,RZ端分别连接第十四电阻一端、第二十三电容一端和第十五电阻一端,第十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二十三电容、第十四电阻另一端、第二三极管发射极、第二十四电容另一端均接地并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GND端;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五脚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正极和第十九电阻一端,六脚连接第二十电阻一端,七脚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正极、第六二极管正极,第十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容一端,第二十七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负极、第四电容一端以及第五电容一端,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另一端均接地,第二十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十八电容一端,第二十八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负极、第六电容一端以及第三电感一端,第六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二十一电阻一端、第二十二电阻一端、第二十三电阻一端,第三电感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一端,第二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另一端、第二十三电阻另一端、第六电容另一端、第七电容另一端均接地。优选的,所述直直流转化模块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二变压器初级线圈三脚分别连接第三十电容一端、第二十九电容一端、第七十二电阻一端、第七十一电阻一端、第六十九电阻一端、第六十七电阻一端、第十电容一端、第十一电容一端以及第四电感一端,第二变压器初级线圈四脚分别连接第七二极管正极以及第二场效应晶体管源极,第七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七十三电阻一端、第七十四电阻一端和第七十五电阻一端,第七十三电阻另一端、第七十四电阻另一端和第七十五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七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七十二电阻另一端、第二十九电容另一端、第三十电容另一端;第二变压器初级线圈二脚分别连接第八二极管正极和第八十九电阻一端;第四稳压芯片GATE端分别连接第九二极管负极和第八十二电阻一端,第八十二电阻另一端和第九二极管正极分别连接第二场效应晶体管栅极和第八十四电阻一端,第二场效应晶体管漏极分别连接第八十五电阻、第八十六电阻、第八十七电阻、第八十八电阻并接地;第四稳压芯片CS端连接第八十三电阻一端,第八十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场效应晶体管漏极,第四稳压芯片VDD端连接第三十一电容,FB端分别连接第三十四电容一端和第五三极管集电极,RZ端分别连接第九十电阻一端、第三十二电容一端,第五三极管发射极、第三十四电容另一端、第九十电阻另一端、第三十二电容另一端均接地;第二变压器次级线圈五脚分别连接第九十四电阻一端、第十二极管正极,第九十四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容一端,第三十五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十二极管负极、第十四电容一端、第十五电容一端,第二变压器次级线圈六脚连接第九十五电阻一端,七脚分别连接第十一二极管正极、第十二二极管正极,第十一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六电容一端和第五电感一端,第五电感另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一端;第十二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九十六电阻一端、第九十七电阻一端、第九十八电阻一端,第九十六电阻另一端、第九十七电阻另一端、第九十八电阻另一端、第十六电容另一端、第十七电容另一端均接地。优选的,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第五场效应晶体管、第六场效应晶体管、第七场效应晶体管,电源管理芯片NTC端分别连接第三十九电容一端和可变电阻一端,SEN端分别连接第六电感一端、第三十电阻一端、第三十一电阻一端,BAT端分别连接第三十一电阻另一端、第十五二极管正极、第十六二极管正极以及电源电容一端,CHG端分别连接第十九二极管负极、第四十一电阻一端,COMP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一端,VCC端分别连接第三十八电容一端、第十八电容一端,第十八电容和第三十八电容另一端均接地,第二十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十电容一端,第四十电容另一端接地,第五场效应晶体管栅极分别连接第四十一电容一端、第三十九电阻一端、第三十八电阻一端,漏极分别连接第四十一电容另一端、第三十九电阻另一端,源极连接第四十四电阻一端,第六场效应晶体管源极连接第三十七电阻一端,漏极分别连接第六十一电阻一端、第四十三电容一端,栅极分别连接第六十一电阻另一端、第四十三电容另一端、第二十二极管负极、第二十一二极管负极,第七场效应晶体管栅极分别连接第五十九电阻一端、第六十电阻一端,漏极分别连接第六十电阻另一端,源极连接第六十二电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原理简单,一块板子就可以解决电源充放电问题;如果是工业用户,可以无需外壳即安装在设备中作为替代其原有电源模块直接使用:兼容原有的AC或者DC输入场合;如果是户外或者家用安装场合,配合一体化的产品外壳包装后即可使用,可以直接连接到家用的220VAC或者户外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布线简单,解决了前面技术背景中提到的缺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交直流转化模块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的直直流转化模块原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包括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交直流转化模块、直直流转化模块以及充电管理模块,所述交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交流输入口;所述直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直流输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包括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交直流转化模块、直直流转化模块以及充电管理模块,所述交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交流输入口;所述直直流转化模块上设有直流输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直流转化模块包括第一变压器、整流电路、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三脚分别连接第二电感一端、第四电阻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七电阻一端、第二十电容一端、第二十一电容一端,四脚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和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源极,第一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八电阻一端、第九电阻一端、第十电阻一端;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另一端,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七电阻另一端,第十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另一端,所述第一变压器初级线圈二脚分别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和第十五电阻一端,第二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三电容一端和第五电阻一端,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另一端,第三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初级线圈一脚;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漏极分别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第十六电阻一端、第十七电阻一端、第十八电阻一端,第十二电阻另一端、第十六电阻另一端、第十七电阻另一端、第十八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十二电容一端并接地,第二十二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DD端和第五电阻另一端;第一稳压芯片GATE端连接第十一电阻一端,CS端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FB端分别连接第二十四电容一端和第二三极管集电极,RZ端分别连接第十四电阻一端、第二十三电容一端和第十五电阻一端,第十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二十三电容、第十四电阻另一端、第二三极管发射极、第二十四电容另一端均接地并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GND端;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五脚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正极和第十九电阻一端,六脚连接第二十电阻一端,七脚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正极、第六二极管正极,第十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容一端,第二十七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负极、第四电容一端以及第五电容一端,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另一端均接地,第二十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十八电容一端,第二十八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负极、第六电容一端以及第三电感一端,第六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二十一电阻一端、第二十二电阻一端、第二十三电阻一端,第三电感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一端,第二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另一端、第二十三电阻另一端、第六电容另一端、第七电容另一端均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直流与充放电管理一体化电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直流转化模块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二变压器初级线圈三脚分别连接第三十电容一端、第二十九电容一端、第七十二电阻一端、第七十一电阻一端、第六十九电阻一端、第六十七电阻一端、第十电容一端、第十一电容一端以及第四电感一端,第二变压器初级线圈四脚分别连接第七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方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