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4711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9 19:45
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底座、发光单元、设置于发光单元与底座之间的散热部、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驱动、以及设置于散热部之上并包覆所述发光单元的透镜,所述散热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位于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所述主体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形成的空腔中,且与所述底座和发光单元达成电连接,所述散热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透镜之间扣合连接。

LED Module

A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light emitting unit, is arranged in the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the base between the heat radiating portion, and light emitting un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driver, and is arranged on the radiating part and covers the light emitting unit lens, the radiating part comprises a main body, and the body are located at opposite ends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the driving cavity of the main body part,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the second form of the connecting portion, and the base and the light emitting unit to reach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adiating portion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lens buckl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
技术介绍
LED以其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照明领域。其中灯具中使用LED极为广泛,如台灯、吊灯、壁灯等中大量的配置LED作为光源模组。现有的LED灯具一般包括灯座、安装在灯座上的LED模组、以及罩设所述LED模组的灯罩。所述LED模组中包括有多个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的LED元件而增加灯具的出光亮度。然而,LED元件自身出光范围局限导致LED模组的出光范围有限;在灯具有限的空间中,LED模组的多个LED元件之间密集排布,使得LED模组产生热量较多而难以及时散去。因此,常规的LED灯具中,LED模组的照明范围较小且容易累积热量,从而影响灯具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出光角度大、散热性能良好的发光二极管模组。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底座、发光单元、设置于发光单元与底座之间的散热部、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驱动、以及设置于散热部之上并包覆所述发光单元的透镜,所述散热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位于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所述主体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形成的空腔中,且与所述底座和发光单元达成电连接,所述散热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透镜之间扣合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中,发光单元直接位于所述散热部顶部,所述驱动容置于散热部中并与所述发光单元与底座电连通。如此,所述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电路板直接传递至散热部散热,所述驱动、转接板产生的热量均直接传递至所述散热部,从而提高了发光二极管模组的散热性能。进一步的,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容置于所述透镜的第二凹腔,自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朝向透镜的周缘及方向出射光线增加,从而增加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角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图1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的分解图。图3为图1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沿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透镜中的光路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立体组装图。图7为图6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沿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立体组装图。图9为图8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沿IX-IX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发光二极管模组100、100a、100b底座10、10a、10b散热部20、20a发光单元30透镜40,40a驱动50本体11、11a、11b耦接部12、12a、12b螺合部110挡圈111转接板113主体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散热通道211螺纹220承载部230电路板31发光二极管32第一凹腔41第二凹腔42第一侧壁411底壁412第二侧壁421顶壁422卡扣部43空腔200台阶250螺钉300连接孔221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120b通孔110b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光二极管模组100包括一底座10、发光单元30、位于所述底座10和发光单元30之间的散热部20、以及位于所述散热部20之上的透镜40。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100具有一轴线L,所述底座10、散热部20、发光单元30、以及所述透镜40均关于所述轴线L对称。所述底座10大致呈圆柱体,其包括一本体11、自本体11一端延伸而出的耦接部12。所述本体11和耦接部12均呈柱形且所述耦接部12的直径小于所述本体11的直径。所述耦接部12自本体11远离所述散热部20一端中部向下外延伸而成,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100与外设备配合连接。所述本体11远离所述耦接部12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部20上从而将所述底座10与散热部20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底座10与所述散热部20。所述本体11远离所述耦接部12一端的外表面形成螺合部110、以及与所述螺合部110邻接的挡圈111。所述螺合部110包括若干环绕本体11外表面的螺纹。所述挡圈111呈圆环状,其直径略大于所述本体11的直径而环绕于本体11的外表面。所述本体11靠近所述散热部20一端表面还设置有一转接板113用于与散热部20中的驱动50电连接。请同时参考图3所示,所述散热部20呈多层直径不等的圆柱状堆叠而成,其包括一主体部21、分别位于主体部21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外径等于所述挡圈111的直径而大于所述主体部21的直径,所述主体部21的直径略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直径。所述驱动50容置于所述主体部21、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形成的空腔200内。所述驱动50用于与所述底座10的转接板113及发光单元30达成电连接。所述主体部21外表面形成有若干散热通道211。所述散热通道211环绕所述主体部21的外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211为螺纹,所述散热通道211的横截面呈锯齿状。所述第一连接部22自主体部21下端延伸并环绕所述主体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2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底座10的螺合部110配合的螺纹220。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螺纹220与所述底座10的螺合部110螺合而将所述散热部20与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所述散热部20与所述底座10螺合连接后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底端抵接所述底座10的挡圈111顶部。所述第二连接部23自主体部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相对的一端周缘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顶部向上凸伸形成承载部2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30呈一圆台形,其直径自与第二连接部23相连一端开始逐渐增加,且所述承载部230的顶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直径。所述承载部230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顶面之间共同形成一台阶250,所述台阶250用于扣合并固定所述透镜40。所述发光单元3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承载部230上。所述发光单元30包括一电路板31及设置在电路板31一侧表面的发光二极管32。所述发光单元30通过电路板31与所述驱动50电连接,从而驱动发光二极管32发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32为8个,并通过2-3-2的方式排列于所述电路板31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所述发光二极管32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依具体需求设置。所述透镜4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顶部并罩设所述发光单元30于其内。所述透镜40呈柱形,其顶部周缘朝向底部方向内凹形成一第一凹腔41,其底部靠近中心部分朝向顶部方向内凹形成一第二凹腔42。所述第一凹腔41的纵截面呈一凹槽状,所述第二凹腔42的纵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凹腔41包括第一侧壁411及与第一侧壁411相连接的底壁412,所述第一侧壁411呈环绕所述底壁412的弧形环状。所述第一侧壁411朝向所述透镜40的上方凸出。所述底壁4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的承载部230平行。所述第二凹腔42包括第二侧壁421及与第二侧壁421的相连的顶壁422。所述第二侧壁421呈一竖直的环绕面,所述顶壁422呈弧形面。所述顶壁422朝向靠近发光二极管32的方向凸伸。所述第一侧壁411的曲率大于所述顶壁422的曲率。所述透镜40底部边缘向下延伸形成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光二极管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底座、发光单元、设置于发光单元与底座之间的散热部、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驱动、以及设置于散热部之上并包覆所述发光单元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位于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所述主体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形成的空腔中,且与所述底座和发光单元达成电连接,所述散热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透镜之间扣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底座、发光单元、设置于发光单元与底座之间的散热部、与发光单元电连接的驱动、以及设置于散热部之上并包覆所述发光单元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位于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所述主体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形成的空腔中,且与所述底座和发光单元达成电连接,所述散热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透镜之间扣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自主体部一端延伸并环绕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表面形成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于第一连接部相对的一端周缘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凸伸形成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表面共同形成一台阶,所述透镜通过所述台阶而与第二连接部扣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呈圆台形,其直径自与第二连接部相连一端开始朝向远离第二连接部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承载部的顶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发光二极管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本体、自本体一端延伸而成的耦接部,所述本体远离所述耦接部的一端外表面形成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城炳许文翁世勋
申请(专利权)人: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