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收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2977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收发装置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且结构稳定的光收发组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和散热壳。散热壳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小尺寸端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安装壳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每组第一条形口和第二条形口内设置一根散热板,散热板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第一卡槽和一根第二卡槽。安装壳远离散热板大尺寸端的开口处固定设置封口板,散热板通过封口板抵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光收发组件的散热效果和各部件间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收发组件
本技术属于光收发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收发组件。
技术介绍
光收发组件在光纤通讯网路中,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光收发组件透过其内所设的光电转换模组,进行电气讯号与光讯号间的相互转换,从而使各式电子装置能透过光纤通讯网路相互连线。一般而言,光收发组件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已发展出多种封装形式,包括早期的1×9pin类比式接头、千兆位元介面转换器(GBIC)、小封装收发器(SFF)、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SFP)、四通道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QSFP)以及万兆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XFP)等,其中GBIC、SFP、QSFP、MicroQSFP及XFP属于可热插拔式的封装。上述光收发组件一般会装设并热接触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件上,并且在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件上设计散热结构,以让光纤介面发收器所产生的热量能传导至金属壳件上的散热结构来进行散热。现有的申请号为201620133722.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具有散热结构的光收发装置,其直接将散热结构制作在导热壳的本体上,而非组装壳体上,故可排除导热壳与组装壳之间接触品质的变数,进而可提升光收发装置的散热效果。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重大的缺陷,首先,由于组装壳与散热壳是独立的结构,单纯将散热壳的本体插接在组装壳内无法保证二者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如果散热结构与散热壳为一体结构,虽然散热效果较好,但加工的难度急剧上升。如果使用导热胶将散热结构和散热壳粘接,由于导热胶价格昂贵,又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且结构稳定的光收发组件。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和散热壳。所述散热壳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内部设置光收发模块,所述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与散热壳大尺寸端的开口相对。所述散热壳小尺寸端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所述第一条形口由靠近散热壳大尺寸端处沿散热壳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散热壳远离大尺寸端的边沿。所述安装壳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一个第一条形口和相对的第二条形口为一组且每组第一条形口和第二条形口内设置一根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与散热壳相配合的第一卡槽和一根与安装壳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条形口两侧的散热壳壁卡接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条形口两侧的安装壳壁卡接在第二卡槽内。所述安装壳远离散热板大尺寸端的开口处固定设置封口板,所述散热板通过封口板抵紧。优选的,所述散热壳大尺寸端和小尺寸端交界处的外表面设置一圈环形的与安装壳相配合的肩台。所述散热壳的小尺寸端插入安装壳内且安装壳的一端套设在肩台外。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数量至少为3根。优选的,所述安装壳底面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连接脚。优选的,所述封口板与安装壳粘接或焊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极大的提高光收发组件的散热效果和各部件间连接的稳定性。具体来说,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安装壳套设在散热壳的小尺寸端,然后将散热板插入第一条形口和第二条形口,接着将封口板固定在安装壳的端部,使封口板抵紧散热板。本技术由于散热板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直接与散热壳和安装壳卡合,实现限位,因此能使散热壳和安装壳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同时,本技术光收发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壳后,散热壳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散热壳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直接导出,二是也可以通过散热板将热量传递至安装壳,再由安装壳导出,从而充分的发挥安装壳散热面积大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使得本技术的散热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由于本技术的散热板与散热壳及安装壳的连接均采用卡接的形式,一方面便于各部件的加工制作,另外也无需使用昂贵的导热胶,节省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所示结构的B-B向视图;图5为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散热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7所示,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1和散热壳2。所述安装壳1一方面用于安装散热壳2,另一方面用于本技术与电路板的连接。为了便于连接在电路板上,安装壳1可以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为了便于从电路板上取下安装壳1,更好的做法是所述安装壳1底面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连接脚12,连接脚12可插入位于电路板上的插孔内,然后弯折连接脚12实现固定。所述散热壳2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2内部设置光收发模块,所述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与散热壳2大尺寸端4的开口相对,光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和发送光信号,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用于插接电缆。由于光收发模块的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图中未示出。也就是说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正好位于散热壳2大尺寸端4的开口处且朝外,如图2所示也就是朝向散热壳2左侧的开口。所述散热壳2小尺寸端10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3,如图中所示,第一条形口3的数量为3根,当然也可以是4根、5根等。所述第一条形口3由靠近散热壳2大尺寸端4处沿散热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散热壳2远离大尺寸端4的边沿,如图6所示,也就是第一条形口3是由小尺寸端10靠近大尺寸端4处起,沿着散热壳2的长度方向,一直延伸到小尺寸端10的边沿。如图5所示,所述安装壳1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3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3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5,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的长度与散热板6的长度相当,宽度与散热板6的厚度相当,也就是散热板6可正好卡入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内,既可以沿着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滑动,也不发生晃动。结合图4-7所示,一个第一条形口3和相对的第二条形口5为一组且每组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内设置一根散热板6,所述散热板6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与散热壳2相配合的第一卡槽7和一根与安装壳1相配合的第二卡槽8,所述第一条形口3两侧的散热壳2壁卡接在第一卡槽7内,所述第二条形口5两侧的安装壳1壁卡接在第二卡槽8内。所述安装壳1远离散热板6大尺寸端4的开口处固定设置封口板9,所述散热板6通过封口板9抵紧。封口板9与安装壳1固定的方式较多,例如:粘接、焊接、螺栓固定等。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安装壳1套设在散热壳2的小尺寸端10,然后将散热板6插入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接着将封口板9固定在安装壳1的端部,使封口板9抵紧散热板6。本技术由于散热板6上的第一卡槽7和第二卡槽8直接与散热壳2和安装壳1卡合,实现限位,因此能使散热壳2和安装壳1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同时,本技术光收发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壳2后,散热壳2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散热壳2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6直接导出,二是也可以通过散热板6将热量传递至安装壳1,再由安装壳1导出,从而充分的发挥安装壳1散热面积大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使得本技术的散热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由于本技术的散热板6与散热壳2及安装壳1的连接均采用卡接的形式,一方面便于各部件的加工制作,另外也无需使用昂贵的导热胶,节省了成本。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技术连接的稳定性,更好的做法还可以是如图2和6所示,所述散热壳2大尺寸端4和小尺寸端10交界处的外表面设置一圈环形的与安装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收发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1)和散热壳(2);所述散热壳(2)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2)内部设置光收发模块,所述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与散热壳(2)大尺寸端(4)的开口相对;所述散热壳(2)小尺寸端(10)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3),所述第一条形口(3)由靠近散热壳(2)大尺寸端(4)处沿散热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散热壳(2)远离大尺寸端(4)的边沿;所述安装壳(1)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3)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3)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5);一个第一条形口(3)和相对的第二条形口(5)为一组且每组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内设置一根散热板(6),所述散热板(6)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与散热壳(2)相配合的第一卡槽(7)和一根与安装壳(1)相配合的第二卡槽(8),所述第一条形口(3)两侧的散热壳(2)壁卡接在第一卡槽(7)内,所述第二条形口(5)两侧的安装壳(1)壁卡接在第二卡槽(8)内;所述安装壳(1)远离散热板(6)大尺寸端(4)的开口处固定设置封口板(9),所述散热板(6)通过封口板(9)抵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1)和散热壳(2);所述散热壳(2)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2)内部设置光收发模块,所述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与散热壳(2)大尺寸端(4)的开口相对;所述散热壳(2)小尺寸端(10)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3),所述第一条形口(3)由靠近散热壳(2)大尺寸端(4)处沿散热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散热壳(2)远离大尺寸端(4)的边沿;所述安装壳(1)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3)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3)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5);一个第一条形口(3)和相对的第二条形口(5)为一组且每组第一条形口(3)和第二条形口(5)内设置一根散热板(6),所述散热板(6)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与散热壳(2)相配合的第一卡槽(7)和一根与安装壳(1)相配合的第二卡槽(8),所述第一条形口(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丁建宏朱汝俊薛冰吴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市光锐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