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29106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包括上水室、散热芯体及下水室;上水室设置于散热芯体的上部且与散热芯体连通,下水室设置于散热芯体的下部且与散热芯体连通;上水室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一级物理吸收、隔离和二级、三级过滤时的化学作用。吸收冷却系统工作中产生的铁锈、水垢、气泡并反应处理钙镁离子、铁离子、酸性离子等潜在威胁,维持冷却液PH值恒定,为系统输出清洁、安全的冷却液,从而确保冷却系统安全持久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具有优秀的发动机水套、散热器除气、为发动机水套补水和冷却系统提供膨胀空间功能,让整车可以取消膨胀水壶,缩减复杂的水路,其技术大大降低整车故障率和用户用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冷却系统
,特别是指一种发动机散热器。
技术介绍
据调查,全球50%以上的汽车发动机故障来源于冷却系统。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当发动机温度过高之后,会导致它的效率降低,甚至是零件故障。汽车的冷却系统通过发动机中的管道和通路进行液体的循环。当液体流经高温发动机时会吸收热量,降低发动机的温度,提供适当的温度以保证发动机处于一个合适的运转温度。液体流过发动机后,转而流向热交换器(散热器),液体中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散发到空气中。但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油耗增加,水温容易偏高,甚至报警“开锅”,膨胀水壶模糊不清,看不清液位等问题,严重时发动机拉缸,尤其是柴油机车辆。导致此故障原因为汽车冷却系统是闭式冷却水热交换工作系统,工作中不可避免产生的铁锈、水垢等危害物质无法及时排到系统外,堵塞管道,引起散热系统散热不良,造成发动机过热,热效率降低,油耗增大;冷却液主要成分为乙二醇,高温氧化会产生酸性物质,导致PH降低,腐蚀发动机,长时间运行势必影响发动机寿命和用户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器,以解决现冷却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水垢等危害物质无法排出冷却系统外及冷却液腐蚀发动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散热器,包括上水室、散热芯体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上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所述下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下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所述上水室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不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散热器加注口,所述散热器加注口通过压力盖封闭;在所述上水室的侧面靠顶部设置有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所述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且通过散热器排气水管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散热器排气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上水室还包括冷却系统排气导管及泄压导管,所述冷却系统排气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所述冷却系统排气管的另一端向下;所述泄压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恒定芯体;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位置高于发动机水套的最高点;散热器进水口布置于所述上水室下方,且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下水室上设置有散热器排水阀。所述上水室的底部内腔呈锥形结构,自上而下,所述上水室的底部的内腔的宽度逐渐减小。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与所述发动机补水管接头连通的发动机补水管导槽,所述发动机补水管导槽与所述第三腔室隔离;在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器进水口相连通的散热器进水口导槽,所述散热器进水口导槽与所述第二腔室隔离。所述发动机补水管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最低位置;所述散热器进水口导槽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的最高位置;所述第一腔室的最低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腔室的最高位置;所述散热器进水口导槽的左侧板与所述第三腔室的水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散热器进水口导槽的右侧板与所述第三腔室的水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第一腔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容积之和为冷却系统总容积的20%-28%。所述恒定芯体为圆锥管结构,上端的外径小于下端的外径;所述恒定芯体自外向内依次为M型高分子复合滤纸层、阴离子树脂层及阳离子树脂层;所述阳离子树脂层的体积为所述冷却系统加注冷却液总容积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所述阴离子树脂层的体积为所述阳离子树脂层的体积的2倍。在所述泄压导管内设置有泄压阀。在所述散热器上还设置有最高刻度点和最低刻度点,所述恒定芯体的上端面低于所述最高刻度点,所述恒定芯体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最低刻度点;在所述散热器上还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左固定机构、右固定机构及下安装软垫;所述左支撑板及所述右支撑板与所述散热器固定连接;所述左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左支撑板上,所述右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右支撑板上;所述下安装软垫设置于所述下水室的壳体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水室内置三个腔室及一个恒定芯体,并且通过散热芯体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级物理吸收、隔离和二级、三级过滤时的化学作用。吸收冷却系统工作中产生的铁锈、水垢、气泡并反应处理钙镁离子、铁离子、酸性离子等潜在威胁,维持冷却液PH值恒定,为系统输出清洁、安全的冷却液,从而确保冷却系统安全持久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具有优秀的发动机水套、散热器除气、为发动机水套补水和冷却系统提供膨胀空间功能,让整车可以取消膨胀水壶,缩减复杂的水路,其技术大大降低整车故障率和用户用车成本。本技术方案实现水泡分离,提升冷却系统散热性能和规避气蚀风险。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却系统的源头及冷却过程的双层管控,对外加注的和系统内的冷却液风险均得以处理,保证任何时候进入发动机的冷却液都是清洁、安全的,全面维护冷却系统和发动机。本技术方案降低冷却系统的重量及成本,在散热器上水室的三个腔室设计,具有优秀的发动机水套、散热器除气、为发动机水套补水和冷却系统提供膨胀空间功能,整车原有的膨胀水壶可以取消、管路可以缩减,达到降低整车重量和制造成本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器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水室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上水室内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冷却液加注示意图;图6为泄压阀关闭状态示意图;图7为第一腔室放大图;图8为散热器内腔水路工作示意图;图9为泄压阀开启状态示意图;图10为恒定芯体剖面示意图;图11为恒定芯体一级处理示意图;图12为恒定芯体二级处理示意图;图13为恒定芯体三级处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水室,2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3冷却系统排气导管,4左支撑板,5左固定机构,6散热芯体,7下水室,8散热器出水口,9下安装软垫,10散热器排水阀,11右支撑板,12右固定机构,13发动机补水管接头,14散热器进水口,15最低刻度,16最高刻度,17压力盖,18泄压导管,19恒定芯体,20散热器加注口,21泄压阀,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103第三腔室,104发动机补水管导槽,105散热器排气水管,106散热器进水口导槽,107连通管,108引流板,109散热器进水口导槽左侧板,110散热器进水口导槽右侧板,111水平端面,112压力区,191M型高分子复合滤纸层,192阴离子树脂层,193阳离子树脂层,194第一支撑加强层,195第二支撑加强层,196第三支撑加强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本申请散热器的作用:除锈、除水垢:通过高分子复合滤纸层物理吸收冷却系统中产生的铁锈、水垢,避免发生堵塞管道现象,保证散热性能高效率发挥,同时降低油耗。排除潜在风险:通过阴阳离子交换化学作用,在形成铁锈、水垢之前,去除冷却液中的钙镁离子和铁离子并形成系统所需的去离子水,避免后期形成铁锈、水垢的潜在风险,使系统工作一直处于安全高性能运行状态。除酸:通过阴离子交换化学作用,置换掉乙二醇高温氧化产生的酸性离子,使冷却液PH值一直维持在理想范围,避免冷却液酸化腐蚀发动机水套,排除发动机拉缸的风险。水泡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散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包括上水室、散热芯体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上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所述下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下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不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散热器加注口,所述散热器加注口通过压力盖封闭;在所述上水室的侧面靠顶部设置有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所述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且通过散热器排气水管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散热器排气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上水室还包括冷却系统排气导管及泄压导管,所述冷却系统排气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所述冷却系统排气管的另一端向下;所述泄压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恒定芯体;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位置高于发动机水套的最高点;散热器进水口布置于所述上水室下方,且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下水室上设置有散热器排水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包括上水室、散热芯体及下水室;所述上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上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所述下水室设置于所述散热芯体的下部且与所述散热芯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不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上设置有散热器加注口,所述散热器加注口通过压力盖封闭;在所述上水室的侧面靠顶部设置有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所述发动机排气水管接头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且通过散热器排气水管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散热器排气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上水室还包括冷却系统排气导管及泄压导管,所述冷却系统排气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所述冷却系统排气管的另一端向下;所述泄压导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加注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恒定芯体;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发动机补水管接头的位置高于发动机水套的最高点;散热器进水口布置于所述上水室下方,且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下水室上设置有散热器排水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的底部内腔呈锥形结构,自上而下,所述上水室的底部的内腔的宽度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与所述发动机补水管接头连通的发动机补水管导槽,所述发动机补水管导槽与所述第三腔室隔离;在所述第三腔室内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器进水口相连通的散热器进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杰左印波刘聪聪李盈盈马骁宇吴昌庆刘韶雷张伟周烈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