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0693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4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实现了一种能够防止油从构成壳体的前侧壳体构件与后侧壳体构件的嵌合部向外部空间漏出的构造。在构成前侧壳体构件(17a)的前侧筒部(25)的内周面所形成的外径侧嵌合面部(20a)由前侧圆筒面部(26)和前侧凸部(27)构成。在构成后侧壳体构件(18a)的后侧筒部(30)的外周面所形成的内径侧嵌合面部(19a)由后侧圆筒面部(31)和后侧凹部(32)构成。使前侧圆筒面部(26)与后侧圆筒面部(31)进行基于圆筒面的嵌合,并且使前侧凸部(27)与后侧凹部(32)进行凹凸嵌合,由此将侧壳体构件(17a)与后侧壳体构件(18a)结合。

Housing for a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realizes a structure to prevent oil leakage from the chimeric part front shell component and the rear housing member of the housing to the external space. An outer diameter side formed from the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front barrel portion (25) of the front shell member (17a) forms the front face (26) and the front side convex portion (27) formed by the front side cylinder (). The inner diameter side of the rear side () formed by the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rear barrel (30) of the rear shell member (18a) is made up of a rear cylinder face (31) and a rear recess (32). The front face and rear cylinder (26) cylinder face (31) of the cylindrical surface fitting based on, and make the front convex part (27) and posterior recess (32) of convex concave, the side shell components (17a) and rear shell components (18a) combined wi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作汽车的转向操纵装置,其将电动马达用作辅助动力源,由此实现对方向盘的操作所需的力的减轻。
技术介绍
图16及图17表示日本特开2011-094763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作为转向操纵用旋转轴的转向轴2在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并将前端部支承为在壳体3内旋转自如。在转向轴2的前端部固定有蜗轮4。蜗杆8构成为能够由电动马达7驱动而旋转,并借助1对滚动轴承9a、9b而将两端部支承为在壳体内旋转自如。蜗杆8使得在蜗杆轴6的轴向中间部设置的蜗杆齿5与蜗轮4啮合。利用这种构造,能够将电动马达7的辅助动力传递至蜗轮4。图18表示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蜗轮4a通过过盈配合等外嵌固定于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输出部即输出轴10中1对滚动轴承11a、11b彼此之间的部分,并构成为能够与输出轴10一起旋转。在壳体3a内,在利用1对滚动轴承11a、11b将输出轴10支承为仅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借助扭杆12而使该输出轴10与转向轴2a的前端部结合。电动马达7(参照图16及图17)根据扭距传感器13检测出的从方向盘1施加于转向轴2a的转向操纵扭矩的方向及大小而驱动蜗杆8a旋转,并将辅助动力(辅助扭矩)施加于输出轴10。输出轴10的旋转经由1对万向接头14a、14b以及中间轴15而传递至成为转向齿轮单元16的输入部的小齿轮轴,并对转向轮施加期望的转向角。在蜗轮4(4a)和蜗杆齿5涂覆有用于确保该蜗轮4(4a)与该蜗杆齿5的啮合部的润滑性的润滑脂。通过将在输出轴10的轴向(图18的左右方向)上分割为2部分的前侧壳体构件17和后侧壳体构件18组合而构成壳体3(3a)。即,在使在前侧壳体构件17的后部外周面设置的圆筒状的内径侧嵌合面部19内嵌于在后侧壳体构件18的前部内周面设置的圆筒状的外径侧嵌合面部20的状态下,利用螺栓21将前侧壳体构件17与后侧壳体构件18结合并固定,由此构成壳体3(3a)。为了确保壳体3(3a)的组装容易性,使内径侧嵌合面部19与外径侧嵌合面部20之间存在微小间隙。在前侧壳体构件17与后侧壳体构件18之间的部分,在与相对于内径侧嵌合面部19与外径侧嵌合面部20的嵌合部位于外部空间的一侧相邻的部分,设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型环22。利用该O型环22,防止在壳体3(3a)的内部空间的下端部汇集的油(润滑脂、在该润滑脂中的基础油中从增稠剂分离出的基础油、在对各结构部件进行加工时使用的加工油等)从存在于内径侧嵌合面部19与外径侧嵌合面部20的嵌合部的微小间隙通过而向外部空间漏出。日本特开2011-094763号公报所公开的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3(3a)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与此相对,若由合成树脂构成壳体,则能够实现该壳体、乃至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轻量化。但是,若由合成树脂构成壳体,则容易受到周围的温度变化、外力的影响,万一壳体因该影响而变形进而导致前侧壳体构件的内径侧嵌合面部与后侧壳体构件的外径侧嵌合面部的嵌合部的间隙扩大,则油有可能会从该间隙漏出。若油泄漏,则不仅会成为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故障的原因,而且漏出的油还有可能弄脏驾驶者的身边、衣服等。在由合成树脂构成壳体的情况下,谋求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油从壳体漏出的构造。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47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鉴于上述这种情形,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能够防止油从第一壳体构件与第二壳体构件的嵌合部向外部空间漏出的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技术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对用于使电动马达所产生的辅助动力增大的减速器进行收纳,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具备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以及凹凸嵌合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第一筒部;以及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周面。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具有:第二筒部;以及内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且内嵌于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凹凸嵌合部通过使凸部(凸条)与凹部(凹槽)凹凸嵌合而构成,所述凸部以在径向上突出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凹部以在径向上凹陷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另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中至少一方的壳体构件为合成树脂制成。优选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且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在此情况下,优选使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互不相同。即,优选将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设为大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或者将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设为小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但是,也能够使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彼此相等。所述第二壳体构件还能够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中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的后侧相邻的部分上。在所述凸缘部的两侧面中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锥面状的抵碰面部,所述抵碰面部越趋向径向外侧则越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侧倾斜,使所述抵碰面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端面抵碰。本技术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还能够具备固定接合部。所述固定接合部在使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第一固定接合面与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第二固定接合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熔接或粘接对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进行固定接合而构成,并使所述固定接合部相对于所述凹凸嵌合部位于外部空间侧。具备所述固定接合部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能够构成为,所述第一壳体构件还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形成在所述第一筒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壳体构件还具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二凸缘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中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的后侧相邻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为所述第一凸缘部的两侧面中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一侧的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为所述第二凸缘部的两侧面中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侧的侧面。在此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轴向上的厚度遍及整周地恒定,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轴向上的厚度遍及整周地恒定、且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轴向上的厚度相等,通过熔接对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进行固定接合,从而构成所述固定接合部。但是,也能够使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轴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轴向上的厚度互不相同。本技术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还具备弹性地夹持在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与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之间的O型环。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所述O型环卡止于卡止槽,所述卡止槽形成在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嵌合方向上的后端部,所述O型环弹性地夹持在所述卡止槽与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之间。能够使所述凸部在所述一方的嵌合面部遍及整周地形成,并且能够所述凹部在所述另一方的嵌合面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或者,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对用于使电动马达所产生的辅助动力增大的减速器进行收纳,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具备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以及凹凸嵌合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第一筒部;以及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周面,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具有:第二筒部;以及内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且内嵌于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凹凸嵌合部通过使凸部与凹部凹凸嵌合而构成,所述凸部以在径向上突出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凹部以在径向上凹陷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另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中至少一方的壳体构件为合成树脂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25 JP 2014-237698;2014.11.27 JP 2014-239741.一种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对用于使电动马达所产生的辅助动力增大的减速器进行收纳,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具备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以及凹凸嵌合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具有:第一筒部;以及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周面,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具有:第二筒部;以及内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且内嵌于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所述凹凸嵌合部通过使凸部与凹部凹凸嵌合而构成,所述凸部以在径向上突出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凹部以在径向上凹陷的状态形成在所述外径侧嵌合面部和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中另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构件中至少一方的壳体构件为合成树脂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状所涉及的曲率半径互不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构件还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中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内径侧嵌合面部的后侧相邻的部分上,在所述凸缘部的两侧面中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锥面状的抵碰面部,所述抵碰面部越趋向径向外侧则越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侧倾斜,使所述抵碰面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端面抵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定接合部,所述固定接合部在使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第一固定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山诚一泽田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