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94254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9 0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铁氧体层的烧结温度较低,可在900℃以下与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导电浆料同时烧结,实现无线充电装置的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壳体与无线充电线圈之间以及无线充电线圈与铁氧体层之间可以省去胶水粘附,不容易发热,电能转化效率较好。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ferrite layer is low, can be sintered at 900 DEG C and form a wireless charging coil conductive paste at the same time, the shell,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coil and the ferrite layer formed by CO firing. Between the shell and the wireless charging coil, and between the wireless charging coil and the ferrite layer, glue adhesion can not be needed, the heating is not easy,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e electric energy is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功能一般采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实现,通过两个线圈间的电磁转化来实现能量的传递。然而,一般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安装工艺是在产品的表面采用胶水粘覆导电线圈,然后在导电线圈的上层再用胶水粘覆一层隔磁片,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实现无线充电。由于在电磁感应中,发送端及接收端的距离是影响充电效率的重要因素,胶水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散热效果差,易发热,导致电能转化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能转化效率较好的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铁氧体层,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形成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设有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所述铁氧体层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所述第一馈点及所述第二馈点分别露在所述铁氧体层外,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所述铁氧体层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玻璃层,所述玻璃层覆盖在所述铁氧体层远离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表面上,所述玻璃层与所述壳体粘覆,所述第一馈点及所述第二馈点分别露在所述玻璃层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感应线圈以及连接线;所述感应线圈形成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感应线圈包括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的第一端点以及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内侧的第二端点,在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包括至少两匝线圈,所述第一端点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馈点;所述铁氧体层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上,所述连接线设置在所述铁氧体层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表面上,所述连接线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馈点。上述无线充电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导电浆料在壳体的表面上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设有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其中所述铁氧体层在所述第一馈点处以及所述第二馈点处预留未覆盖区域,所述铁氧体浆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以及将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得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的操作具体为:在保护气体氛围下,将形成有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的壳体在850℃~875℃条件下烧结6h~10h。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感应线圈以及连接线;所述采用导电浆料在壳体的表面上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操作具体为:采用导电浆料在壳体的表面上形成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的第一端点以及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内侧的第二端点,在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包括至少两匝线圈,将所述第一端点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馈点;所述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的操作具体为:在所述感应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所述铁氧体层在所述第一端点处以及所述第二端点处预留未覆盖区域;所述方法还增加以下步骤:采用导电浆料在在所述铁氧体层表面上形成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馈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的操作之后,还包括在所述铁氧体层的表面喷涂玻璃浆料形成玻璃层,所述玻璃层与所述壳体粘覆,其中所述玻璃层在所述第一馈点处以及所述第二馈点处预留未覆盖区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采用导电浆料在壳体的表面上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操作具体为:将所述导电浆料加入3D打印机中,根据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设计,将所述导电浆料打印至所述壳体的表面上,在120℃~180℃条件下烘1h~2h后形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的操作具体为:将所述铁氧体浆料加入3D打印机中,根据所述铁氧体层的结构设计,将所述铁氧体浆料打印至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在120℃~180℃条件下烘1h~2h后形成所述铁氧体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铁氧体浆料中还包括有机溶剂,所述有机溶剂的质量占铁氧体浆料总质量的5%~10%。上述无线充电装置,铁氧体层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这种组分的铁氧体层的烧结温度较低,可在900℃以下与形成无线充电线圈的导电浆料同时烧结,从而实现将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壳体与无线充电线圈之间以及无线充电线圈与铁氧体层之间可以省去胶水粘附,从而使得上述无线充电装置不容易发热,电能转化效率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如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如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无线充电装置10,包括壳体100、无线充电线圈200以及铁氧体层300,无线充电线圈200形成于壳体100的表面,无线充电线圈200上设有第一馈点201和第二馈点202。铁氧体层300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上200,第一馈点201及第二馈点202分别露在铁氧体层300外。壳体100、无线充电线圈200以及铁氧体层300共烧形成结合。具体的,铁氧体层300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传统的将线圈与磁片直接烧结的结合的方式,由于线圈浆料的烧结温度均在900℃以下,而传统的铁氧体的烧结温度在1000℃以上,两者之间无法实现共烧。本专利技术的上组组分的铁氧体层300的烧结温度较低,可在900℃条件下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铁氧体层,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形成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设有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所述铁氧体层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所述第一馈点及所述第二馈点分别露在所述铁氧体层外,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所述铁氧体层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铁氧体层,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形成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设有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所述铁氧体层设置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所述第一馈点及所述第二馈点分别露在所述铁氧体层外,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所述铁氧体层的原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玻璃层,所述玻璃层覆盖在所述铁氧体层远离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表面上,所述玻璃层与所述壳体粘覆,所述第一馈点及所述第二馈点分别露在所述玻璃层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包括感应线圈以及连接线;所述感应线圈形成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感应线圈包括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外侧的第一端点以及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内侧的第二端点,在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包括至少两匝线圈,所述第一端点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馈点;所述铁氧体层设置在所述感应线圈上,所述连接线设置在所述铁氧体层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表面上,所述连接线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馈点。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导电浆料在壳体的表面上形成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设有第一馈点和第二馈点;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上覆盖铁氧体浆料形成铁氧体层,其中所述铁氧体层在所述第一馈点处以及所述第二馈点处预留未覆盖区域,所述铁氧体浆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59份~68份的Fe2O3、14份~20份的ZnO、6份~10份的NiO、3份~6.5份的CuO、5.5份~8.5份的玻璃粉、0.10份~0.20份的Co2O3、0.15份~0.30份的V2O5以及0.10份~0.30份的Bi2O3;以及将所述壳体、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所述铁氧体层共烧形成结合,得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锐谢庆丰彭毅萍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华晶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