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8458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9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主要由二极管整流器U,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放大器P,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单向晶闸管VS,以及光敏电阻RG等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照明灯使用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空间微波防范区,并能根据微波防范区人与移动物体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和环境亮度来对照明灯的开启与关闭进行准确的控制,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照明灯自启闭进行控制时不受照明灯的亮度的干扰,从而确保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照明灯的自启闭控制的准确性,能很好的节约电能源。

Multi circuit processing type microwave induction type time-delay control system for lighting lam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ghting circuit with multiple processing type microwave induction type delay control system, mainly by the diode rectifier U, microwave induction controller TX, NAND IC1, NAND IC2, NAND IC3, NAND IC4, amplifier P, a triode VT1, a triode VT2, a triode VT3, a triode VT4, a triode VT5 VT6, a triode thyristor, VS, and RG components of photosensitive resistance. The utility model can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o prevent microwave range using the lamp, and can prevent the microwave signal and microwave according to the ambient brightness area and the moving object is reflected back to the control light open for accurate control and closed, a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self starting control without interference closed lights the brightness, so a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self control of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control light, save electric energy is very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
本技术为一种控制系统,具体是指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照明灯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它还是人们的另一双眼睛,因此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比如在房间、厨房、楼道、马路上等地方都有它的存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照明灯的控制方式,照明灯在节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少企业对照明灯的开启与关闭的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并由最初的拉线式和按键式开关控制方式,改进为较为声控式、光控式和声光控制式,而这些照明灯的控制方式不仅存在控制效果差,而且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对照明灯在节能方面的需求。因此,提供一种既能提高对照明灯的自启闭控制效果,又能很好的实现节能的照明灯控制系统便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照明灯的控制方式存在的控制效果差,不能很好的实现节能的缺陷,提供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主要由二极管整流器U,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放大器P,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单向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1,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P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3,正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3,P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D2,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的开关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4,负极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正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4,一端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6,负极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4,P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5,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微波感应控制器TX的a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与非门I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9后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光敏电阻RG,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8,N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与与非门IC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4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10,正极与与非门IC4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正极经电阻R11后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单向晶闸管VS的控制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14,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可调电阻R14的调节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N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以及正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2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单向晶闸管VS的阳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发射极还与可调电阻R1的调节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N极与极性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微波感应控制器TX的b管脚与与非门IC1的负极相连接、其c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1的负极与正极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4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输出端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单向晶闸管VS的阴极分别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为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为TX982微波感应控制器;所述二极管整流器U1为4只1N4007二极管组成的二极管整流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能对照明灯使用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空间微波防范区,并能根据微波防范区人与移动物体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和环境亮度来对照明灯的开启与关闭进行准确的控制,并且本技术对照明灯自启闭进行控制时不受照明灯的亮度的干扰,本技术能很好的实现人来灯亮,人离灯灭的要求,从而确保了本技术对照明灯的自启闭控制的准确性,能很好的节约电能源。(2)本技术能将转换后的控制电压中的浪涌电流进行消除或抑制,使转换后的控制电压更稳定,从提高了本技术对照明灯的自启闭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3)本技术能对输出的电压进行固定式稳压,使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一致,能有效的确保照明灯HL被点亮后的亮度更稳定,从而提高了本技术输出的电压的稳定性。(4)本技术能对电源加电时产生的瞬间高电压进抑制和调整,使照明灯HL得到稳定的电压,有效的防止了开关S闭合时照明灯HL被高电压损坏,从而确保了本技术对照明灯HL的自启闭控制的稳定性,能有效的确保照明灯HL亮度更稳定,有效的延长了照明灯HL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二极管整流器U,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放大器P,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单向晶闸管VS,可调电阻R1,电阻R2,可调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可调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2,极性电容C3,极性电容C4,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极性电容C10,极性电容C11,极性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二极管整流器U,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放大器P,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单向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1,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P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3,正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3,P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D2,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的开关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4,负极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正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4,一端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6,负极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4,P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5,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微波感应控制器TX的a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与非门I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9后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光敏电阻RG,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8,N极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与与非门IC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与非门IC2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与非门IC4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10,正极与与非门IC4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正极经电阻R11后与极性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一端与与非门IC3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单向晶闸管VS的控制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14,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可调电阻R14的调节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N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以及正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12组成;所述三极管VT5的集电极与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6的集电极与单向晶闸管VS的阳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1发射极还与可调电阻R1的调节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N极与极性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微波感应控制器TX的b管脚与与非门IC1的负极相连接、其c管脚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1的负极与正极相连接、其输出端与与非门IC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4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3的输出端与与非门IC4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单向晶闸管VS的阴极分别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灯用多电路处理型微波感应式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二极管整流器U,微波感应控制器TX,与非门IC1,与非门IC2,与非门IC3,与非门IC4,放大器P,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6,单向晶闸管V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可调电阻R1,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P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可调电阻R3,正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3,P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D2,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其中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端共同形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的开关S,正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后接地的极性电容C4,负极与极性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正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与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4,一端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6,负极与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4,P极与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5,P极与二极管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微波感应控制器TX的a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3,正极经电阻R7后与与非门IC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9后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2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一端与极性电容C8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光敏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毅俞德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赛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