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50995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包括基座、用于定位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部件、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第一定位座以及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小头孔的第二定位座,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和至少两个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位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中心连线记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上。该测量定位装置能够降低测量发动机连杆大头孔时的重复性误差,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测量定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测量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尺寸是发动机连杆与连杆瓦的加工及装配工艺的重要技术指标。在加工及装配过程中,需要对该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内径进行测量。目前,一般采用内径百分表来对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内径进行测量,测量时通常需要测量大头孔不同位置的内径,且需要将内径百分表伸入连杆大头孔内一定深度进行测量。比如,参见图1和图2,在测量连杆大头孔内径时,需要针对连杆大头孔三个不同位置的内径进行测量,其各测量位置的角度间距为25°,且测点需要设定在距离连杆大头孔端面5mm的位置。然而,目前现有的测量方式都是直接手持内径百分表伸入连杆大头孔内部进行测量,在调节不同的测量位置时是直接通过目测来进行,这使得在测量时无法精确控制内径百分表的角度位置以及其伸入连杆大头孔的深度,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重复性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该测量定位装置能够降低测量发动机连杆大头孔时的重复性误差,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包括基座、用于定位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部件、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第一定位座以及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小头孔的第二定位座,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和至少两个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位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中心连线记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包括有与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相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第一定位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定位部件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设于所述定位凹槽的旁侧。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定位销定位在所述基座上。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件包括定位底座和用于连接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器,所述定位底座和所述定位器定位配合。可选的,所述定位器包括有定位轴部,所述定位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轴部相配合的定位开孔。可选的,所述定位器设有与所述内径测量工具的测头相连接的连接孔,且所述测头在穿过所述连接孔后通过螺母与所述定位器相锁接。可选的,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25°。可选的,所述第二定位座的数量和第二安装位的数量均设为三个,且各所述第二定位座分别定位安装在相应的第二安装位上。可选的,所述第二定位座包括主座体以及与发动机连杆小头孔相配合的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设置于所述主座体上。可选的,所述基座上设有定位通孔,所述第二定位座包括有与所述定位通孔相配合的定位柱体,所述定位柱体设置于所述主座体的底部。可选的,所述内径测量工具为内径百分表。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包括基座、定位部件、第一定位座以及第二定位座,所述第一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基座的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基座的第二安装位,且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因而,在测量时,将连杆大头孔定位在第一定位座上,将连杆小头孔定位在各第二安装位上的第二定位座,再将内径测量工具连接定位部件,并使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第一定位座上,则可较为精确地控制内径测量工具伸入连杆大头孔中的深度以及该内径测量工具对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进行测量时的不同测量位置的角度关系,由此可降低测量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时的重复性误差,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所需测量的三个不同位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向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连杆安装于测量定位装置上时通过内径百分表进行测量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测量定位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测量定位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座、第二定位座和基座之间的装配结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连杆安装于测量定位装置上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径百分表与定位器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座的底部结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定位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定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定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11、中间通孔,12、第一销孔,13、定位通孔,2、第一定位座,21、定位凸起,22、定位凹槽,23、螺孔、24、第二销孔,3、第二定位座,31、主座体,32、定位柱体,33、定位凸部,4、定位底座,41、肋板,42、定位开孔,43、底板,5、定位器,51、定位轴部,52、连接板部,521、连接孔,53、限位板部,6、发动机连杆,61、大头孔,62、小头孔,7、内径百分表,71、测头,8、螺栓,9、螺母,10、定位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包括基座1、用于定位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部件、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的第一定位座2以及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6小头孔62的第二定位座3,基座1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和至少两个第二安装位,第一定位座2定位安装在第一安装位,第二定位座3定位安装在第二安装位,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位分别连接第一安装位的中心连线记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2上。具体的,上述的内径测量工具可为内径百分表7;而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和小头孔62的结构说明可参见图1和图2。基于以上结构,测量时,将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定位在第一定位座2上,并将发动机小头孔62定位在其中一个第二安装位上所安装的第二定位座3上,再将内径测量工具与上述定位部件连接,并由此伸入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内对连杆大头孔61的内径进行测量,则可以实现对于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其中一个位置的内径的测量,之后可将发动机连杆6以第一安装位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使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定位在另一个第二安装位上所设置的第二定位座3上,接着再用内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则可以测得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另一个位置的内径的大小。因此,通过第一安装位上的第一定位座2和不同的第二安装位上的第二定位座3的定位作用,可以精确地控制内径百分表7对于发动机连杆6大头孔61不同角度位置的内径的测量,而且通过定位部件对于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还可以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用于定位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部件、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第一定位座以及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小头孔的第二定位座,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和至少两个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位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中心连线记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用于定位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部件、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的第一定位座以及用于定位发动机连杆小头孔的第二定位座,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和至少两个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定位座定位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安装位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位的中心连线记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定位部件定位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上包括有与发动机连杆大头孔相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第一定位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定位部件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设于所述定位凹槽的旁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位上,且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定位销定位在所述基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连杆大头孔内径的测量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件包括定位底座和用于连接内径测量工具的定位器,所述定位底座和所述定位器定位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笛李展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