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43608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0:30
一种制作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由玻璃或玻璃陶瓷制成的基底,该基底具有被适配成用于覆盖该电子设备的区域的形状和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5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005422号的权益,该临时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领域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
技术介绍
目前的手持式设备通常具有多种功能并且通常经由3G或LTE无线技术访问或传输许多数据。尽管这些无线网络的功率需求很高,但手持式设备的薄型设计是一种趋势,这约束了手持式设备的电池容量。当手持式设备电力不足时,通常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有线连接将该手持式设备连接到电源。手持式设备可以使用充电适配器插入电源输出口中或者可以使用USB线缆插入笔记本计算机或具有较大电池容量的其他电子设备中。然而,如果手持式设备的用户无法获得适当的充电适配器或USB线缆,则用户可能无法为手持式设备充电。在用户无法获得适当的充电适配器或USB线缆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分接到存储在具有较大电池容量的电子设备中的电力将是有益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作为盖与电子设备整合并且用于使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成为可能。这些电子设备之一可以是具有相对较大电池容量的便携式计算机或便携式移动电源,而这些电子设备中的另一个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相对较小电池容量的手持式设备。由于无线充电设备被安装在便携式设备和手持式设备上,能量可以通过由安装在便携式设备上的无线充电设备产生的电磁场从便携式设备传递到手持式设备。在说明性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形成在玻璃或玻璃陶瓷基底的表面上的分层感应充电结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制作得非常薄,从而使得无线充电设备与电子设备的整合将不会显著地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从而允许电子设备保持其薄型设计。应理解的是,前面的概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这些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被结合在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以下是对所附附图的中的各附图的描述。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的,并且为清楚简明起见,附图的某些特征与某些示图可以按比例地或者示意性地夸大示出。图1是包括主机设备和寄生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简图。图2a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作为顶盖的便携式计算机。图2b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作为掌托盖的便携式计算机。图2c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作为顶盖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图3a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作为后盖的智能电话。图3b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作为后盖的智能手表。图4a示出了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的层结构。图4b示出了图4a的结构的分解视图。图5a示出了耦合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发射器线圈。图5b示出了在图5a的发射器线圈中使用的桥结构。图6a是连接器的横切面。图6b是连接器的另一个横切面。图7a示出了以不同于图5a中示出的发射器线圈的形状因子耦合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发射器线圈。图7b示出了图7a的发射器线圈的连接区域周围的层结构。图8a示出了结合了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的便携式计算机。图8b示出了结合了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图9a示出了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的层结构。图9b示出了图9a的结构的分解视图。图10a示出了耦合到无线充电控制电路的接收器线圈。图10b示出了在图10a的接收器线圈中使用的连接结构。图11示出了具有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的手持式设备。图12展示了用于制作无线充电设备的工艺。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包括“寄生设备”2和“主机设备”4的无线充电系统10的简图。术语“寄生设备”用于描述将经由无线充电系统10接收电力的设备,而术语“主机设备”用于描述将经由无线充电系统10提供电力的设备。通常,主机设备4将具有电源,该电源可以采用比寄生设备中的电池具有更大容量的电池或者连接到电源输出口的形式。出于说明目的,寄生设备2可以是手持式设备(如,智能电话、便携式媒体播放器、可穿戴设备或平板计算机),并且主机设备4可以是便携式设备(如,便携式计算机或便携式移动电源)。无线充电系统10包括安装在主机设备4上的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和安装在寄生设备2上的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由于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和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在其安装位置中,将有可能使用来自主机设备4的电力对寄生设备2进行感应充电。图2a-2c示出了将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安装在主机设备4上的各个示例,并且图3a和图3b示出了将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安装在寄生设备2上的两个示例。在图2a中,主机设备4是便携式计算机4a,并且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用作便携式计算机4a的顶盖12a。在图2b中,主机设备4是便携式计算机4b,并且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用作便携式计算机4b的掌托盖12b。在图2c中,主机设备4是便携式移动电源(或电池组)4c,并且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用作便携式移动电源4c的顶盖12c。在图3a中,寄生设备2是智能电话2a,并且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用作智能电话2a的后盖14a。在图3a中,寄生设备2是智能手表2b,并且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用作后盖14b。因此,可以选择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和无线充电接收器设备14的形状因子以分别匹配它们将被安装在主机设备4和寄生设备2的位置。图4a和图4b示出了根据一个说明性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的层结构。在这些附图中,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包括基底16,该基底在一个实施例中由玻璃或玻璃陶瓷制成。基底16将具有由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的期望形状因子或者由主机设备上有待由无线充电发射器设备12覆盖的区域指定的盖形状和尺寸。装饰层18被施加在基底16的内表面20上。发射器线圈22被施加在装饰层18上。在一些情况中,可以省略装饰层18,从而使得在没有装饰层18介入的情况下将发射器线圈22施加在基底16的内表面20上。在图4b中展示的实施例中,发射器线圈22具有平面螺旋线圈22a。螺旋线圈22a的两端连接至引线22b、22c,这些引线端接于电触点28、29内。绝缘层24被施加在发射器线圈22上,并且电磁干扰(EMI)吸收层26被施加在绝缘层24上。EMI吸收层26应该覆盖整个发射器线圈22区域。图5a示出了引线22b、22c至“主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的连接。主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连接至“主机”电源31。术语“主机”旨在用主机设备将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与电源31进行关联。(在图5a中,未示出EMI吸收层、绝缘层、装饰层和基底,以便关注于发射线圈22与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之间的连接。)图5b示出了在图5a的桥区域5b处的层结构。在图5b中,可以将发射器线圈22的引线22b印刷在绝缘层24上。然后,可以将另一个绝缘层24a施加在引线22b之上。剩余层如关于图4a和图4b所描述的那样。返回图5a,主机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将接收来自主机电源31的电压,并且将接收到的电压转换成高频交变电流(AC),该AC将用于对发射器线圈22施以脉冲。高频可以是例如100KHz到200KHz。当AC流过发射器线圈22时,将在发射器线圈22周围产生电磁场。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将取决于发射器线圈22的形状以及通过发射器线圈22的AC的方向和强度。无线充电控制电路30可以包括例如功率放大器30a和阻抗变换器30b。通常,无线充电主机控制电路30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配置,用于将从主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作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由玻璃或玻璃陶瓷制成并且具有被适配成用于覆盖所述电子设备的区域的形状和尺寸;以及使用导电油墨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上或在所述基底的所述表面上的装饰层上印刷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30 US 62/005,4221.一种制作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由玻璃或玻璃陶瓷制成并且具有被适配成用于覆盖所述电子设备的区域的形状和尺寸;以及使用导电油墨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上或在所述基底的所述表面上的装饰层上印刷线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印刷线圈之上施加电磁干扰吸收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施加所述电磁干扰吸收层之前于所述印刷线圈之上施加绝缘层,从而使得所述绝缘层插置在所述印刷线圈与所述电磁干扰吸收层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印刷所述线圈包括印刷平面螺旋线圈,并且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绝缘层上印刷连接到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一端的引线,从而使得所述引线的横越所述平面螺旋线圈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平面螺旋线圈隔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线圈是使用丝网印刷法印刷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导电油墨包括铜或银。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印刷线圈的层厚在从10μm至180μm的范围内。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印刷所述线圈之前使用非导电油墨在所述基底的所述表面上印刷所述装饰层。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装饰层是使用丝网印刷法印刷的。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线圈被印刷在所述装饰层上并且所述装饰层的层厚在从10μm至200μm的范围内。11.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基底,所述基底由玻璃或玻璃陶瓷制成并且具有被适配成用于覆盖所述电子设备的区域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分层感应充电结构,所述分层感应充电结构形成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上,所述分层感应充电结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男
申请(专利权)人: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