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35553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主体,池塘内部划分为中央浅水区、环沟和排水口一侧的深水养殖区;中央浅水区竖立立柱基础,立柱基础上方固定光伏支架和光伏组件;中央浅水区的滩面设置贝类养殖台,贝类养殖台上放养底栖贝类;深水养殖区放置一个或多个网箱;池塘还设置增氧装置,包括微孔增氧装置和水车式增氧机。网箱内放养滤食性或滤食兼杂食性的海水鱼类,如鲻鱼、梭鱼;网箱外水体中进行梭子蟹和对虾混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综合考虑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两方面的效益,优化了渔光互补生产模式,实现了电能、水产品双丰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技术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当前化石燃料占能源比例过大,使我国面临着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利用新型能源。其中,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泛、就地可取、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太阳能分布密度小,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光伏电站的建设需要占用巨大的土地面积。因此,对于电能需求量大的我国东部地区,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发展的瓶颈。渔光互补是在池塘、水库等养殖水体上方架设光伏板进行发电,同时水下进行养殖的综合生产过程。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收获电能,又收获水产品,做到一地两用,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然而当前大多数渔光互补存在重光轻渔的现象,系统设计、养殖品种选择和养殖技术管理等都不太科学,导致养殖产量低、收益差。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渔光互补系统,优化养殖方案,实现发电、水产综合效益最大化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渔光互补海水池塘虾-蟹-贝-鱼混养系统,在发电的同时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实现电能、水产品双丰收。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主体,池塘内部划分为中央浅水区、环沟和排水口一侧的深水养殖区,中央浅水区设置立柱基础,立柱基础顶端固定光伏支架,光伏支架上安装光伏组件,中央浅水区的滩面设置贝类养殖台,深水养殖区放置一个或多个网箱,池塘中还设置增氧装置,包括微孔增氧装置和水车式增氧机。所述中央浅水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50-80%,池底平整,水深1.2-1.8m。所述光伏组件均朝正南方安装,最低端距离水面保持在0.5m以上。所述光伏组件的前后间距在符合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的基础上增加0-0.5m。所述贝类养殖台位于前后两排光伏组件之间,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20%。所述贝类养殖台高10-20cm,宽1.0-4.0m,其上覆盖一层防护网。所述的环沟和深水养殖区水深为2.0-3.0m。所述的微孔增氧装置安装在深水养殖区,分布均匀,数量大于≥10个。所述的水车式增氧机分布在深水养殖区和环沟的拐角处,数量≥2个,多个水车式增氧机的运行方向一致。所述的网箱内放养滤食性或滤食兼杂食性的海水鱼类,如鲻鱼、梭鱼;网箱外水体中进行梭子蟹和对虾混养。利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进行梭子蟹-对虾-贝-鱼四元混养,具有以下优势:梭子蟹与对虾混养,一方面能够对虾能够摄食梭子蟹摄食剩下的残饵,提高饲料利用率,另一方面一些濒死的对虾可以被梭子蟹摄食,控制病原体传播,抑制对虾传染性疾病爆发;混养贝类和具有滤食习性的鱼类,可以进一步减少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系统稳定性。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利用防护网和网箱将贝、鱼与梭子蟹、对虾分隔养殖,可以产生以下效果:贝类养殖台上覆盖防护网能够防止梭子蟹摄食养殖贝类;滤食性鱼类养殖在网箱中能够在不影响鱼类的滤食行为的同时消除鱼对优质对虾饲料的抢食,节约饲料成本。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保持一定的光伏组件覆盖面积,综合考虑了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两方面的效益,在满足发电需求的同时为养殖系统提供充分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提高养殖系统稳定性,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总体布置示意图;图2为中央浅水区设施布置示意图;图中:1.池塘;2.立柱基础;3.光伏支架;4.光伏组件;5.网箱;6.微孔增氧装置;7.水车式增氧机;8.中央浅水区;9.环沟;10.深水养殖区;11.滩面;12.贝类养殖台;13.防护网;14.水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主体为进排水方便的海水池塘1,池塘1划分为中央浅水区8、环沟9和深水养殖区10;其中,中央浅水区8位于池塘1中央靠近进水口一侧,池底平整,由进水口一侧向排水口一侧缓慢倾斜,所述中央浅水区8面积占池塘1总面积的50-80%,养殖期间保持水深在1.2-1.8m;池塘1靠近排水口一侧挖深,形成深水养殖区10,同时在中央浅水区8周围形成一圈环沟9,养殖期间深水养殖区10和环沟9水深维持在2.0-3.0m。在中央浅水区8设置立柱基础2,立柱基础2上方固定光伏支架3和光伏组件4;所述光伏组件4均朝正南方安装,且确保在池塘1水位最高时光伏组件4的最低端距离水面保持在0.5m以上,各排光伏组件4的前后间距在符合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的基础上增加0-0.5m。所述池塘1主要养殖种类为梭子蟹和对虾;另外,在中央浅水区8的滩面11上前后两排光伏组件4之间设置贝类养殖台12,所述贝类养殖台12高10-20cm,宽1.0-4.0m,面积不超过池塘1面积的20%,贝类养殖台12上放养贝类如菲律宾蛤仔等,其上覆盖一层防护网13,以防止梭子蟹摄食养殖贝类;所述的深水养殖区10放置若干个网箱5,网箱5内放养有滤食习性的鱼类如梭鱼,设置网箱5将鱼和虾、蟹分隔开来能够在不影响鱼类的滤食行为的同时消除鱼对优质对虾饲料的抢食,节约饲料成本;本系统还包括增氧装置,包括微孔增氧装置6和水车式增氧机7,微孔增氧装置6安装在深水养殖区10,分布均匀,数量大于≥10个,水车式增氧机7分布在深水养殖区10和环沟9的拐角处,数量≥2个,多个水车式增氧机7的运行方向一致。本系统进行蟹、虾、贝、鱼四种养殖生物的多元混养,养殖结果表明,具有高效、生态的养殖效果,共收获梭子蟹72.3kg/667m2,日本对虾62.5kg/667m2,菲律宾蛤仔98.7kg/m2以及梭鱼21.8kg/667m2,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风险低,且污染物排放少,环境友好;本系统养殖与光伏发电之间相互不利影响小,获得养殖收益的同时又可获得可观的光伏发电收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主体,池塘内部划分为中央浅水区、环沟和排水口一侧的深水养殖区,中央浅水区设置立柱基础,立柱基础顶端固定光伏支架,光伏支架上安装光伏组件,中央浅水区的滩面设置贝类养殖台,深水养殖区放置一个或多个网箱,池塘中还设置增氧装置,包括微孔增氧装置和水车式增氧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主体,池塘内部划分为中央浅水区、环沟和排水口一侧的深水养殖区,中央浅水区设置立柱基础,立柱基础顶端固定光伏支架,光伏支架上安装光伏组件,中央浅水区的滩面设置贝类养殖台,深水养殖区放置一个或多个网箱,池塘中还设置增氧装置,包括微孔增氧装置和水车式增氧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浅水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50-80%,池底平整,水深1.2-1.8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均朝正南方安装,最低端距离水面保持在0.5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海水池塘混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前后间距在符合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龙刘霄司德亮张佳超张文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神舟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