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96117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1 15:25
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护套部的顶端部;操作线,其连接于一对把持构件并能够相对于护套部进行移动;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护套部;以及牵引构件,其固定于操作线的基端部并且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移动的方式安装,该牵引构件使操作线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移动,在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自身的顶端部与第1槽部的基端部相连,且该第2槽部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绕长度轴线延伸,在护套部设有能够在第1槽部和第2槽部内移动的凸部。

Suture needle holder and endoscope system

The suture needle holder comprises a sheath; a control component, which is arranged at the top end of the sheath; the operation line, which is connected to a control component and can be moved relative to the sheath; the operating part body, the shape of a shaft extending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axis, and to be able to reach along the length the axis direction and axis length around the moving way connected to the sheath; and a traction member includes a proximal end fixed on the operating line and to install the operating part body relative to the moving way, the traction component makes the operation line with respect to the operating part body to move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axis, is formed in the operating part body on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first groove part, its axis extending along the length; and the second groove part, connected to the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top part and the first slot of its own, and the second slot with the base end side toward the A convex part which can move in the first groove part and the second groove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sheath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使用缝合针的缝合持针器及具有该缝合持针器的内窥镜系统。本申请基于2014年07月0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137886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腹腔镜下手术中或经由软性的内窥镜的处置通道缝合脏器等的方法之一,有将安装有缝合线的缝合针与缝合持针器相组合的缝缩手法(日文:縫縮手技)。作为这种缝合持针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缝合持针器。专利文献1的缝合持针器构成为包括具有挠性的线圈护套(护套部)、安装于线圈护套的顶端的处置部(把持部)、连接于处置部的线(操作线)、连接于线圈护套的基端的主体以及连接于主体的操作部。处置部包括用于把持缝合针的第1钳构件、第2钳构件(把持构件)。在第2钳构件上连接有线。主体由树脂等形成,具有硬性。操作部包括安装于主体的第1手柄(操作部主体)和以能够在恒定范围内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手柄的第2手柄(牵引构件)。第1手柄的顶端安装于主体的基端。贯穿于主体的线的基端朝向第1手柄的基端侧延伸出来。第2手柄的第1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第1手柄。第2手柄在安装于第1手柄的第1施力构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施力以自第1手柄离开。在第2手柄上,以能够在第1手柄与第2手柄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在第1端部连接有线的基端。连杆构件的第2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2手柄。如此构成的缝合持针器若把持两手柄使两手柄相接近,则线被向手边侧拉动,处置部的第2钳构件向顶端侧转动而使处置部闭合。若放开两个手柄,则在第1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下,第1手柄与第2手柄分开。线向主体侧前进,第2钳构件的顶端向基端侧转动而使处置部打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36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若将使用了缝合持针器的穿针操作较大地分解,则能够分解为使把持缝合针的把持部绕护套部的长度轴线旋转的运针(护套部的旋转操作)和重新抓获缝合针这两个操作。在该重新抓获时,需要在一边与缝合针的状态相匹配地细微调整把持部的角度一边使缝合持针器整体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进退从而使把持部靠近缝合针的基础上,利用牵引构件操作把持部而把持缝合针。在如此借助于缝合持针器的缝合中,需要组合护套部的旋转操作、牵引构件对操作线的操作以及缝合持针器的进退操作这3者,操作性较差成为使手法的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软性的内窥镜中,由于一边由手术人员操作内窥镜一边由辅助者协助操作缝合持针器来来进行处置,因此特别受到该操作性的不便利产生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牵引构件和护套部的操作性提高的缝合持针器及具有该缝合持针器的内窥镜系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与缝合针组合进行使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部的顶端部,通过使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接近而闭合从而能够把持所述缝合针;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通过使该操作线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部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所述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槽部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从该一端向绕所述长度轴线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该一端延伸至该另一端,在所述护套部的基端部设有向所述护套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1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牵引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槽部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闭合而把持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2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一步牵引所述第1状态的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着所述缝合针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绕所述长度轴线转动。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第3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该基端与所述第2槽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该第3槽部从该基端到该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进行延伸;以及第4槽部,其以连结所述第3槽部的顶端与所述第1槽部的顶端的方式绕所述长度轴线延伸,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3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3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4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4状态,在所述第3状态下,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3槽部内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以释放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4状态下,若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4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则在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向与所述第2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的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和所述操作部主体。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设有牵引构件,该牵引构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移动的方式安装,用于使所述操作线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移动。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4技术方案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棘轮机构,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1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移动,并且限制所述牵引构件向顶端侧移动,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2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和顶端侧移动。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2槽部的顶端侧的侧面的靠所述第1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没入部,该没入部朝向顶端侧凹陷,且能够收纳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6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2槽部的基端侧的侧面且与所述没入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1槽部的侧面的靠所述第2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突出部。根据第9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系统,也可以是,该内窥镜系统包括: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以及内窥镜,其具有软性的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中形成有能够供所述缝合持针器贯穿的通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能够提高牵引构件和护套部的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一部分剖切的整体图。图2是所述内窥镜系统的缝合持针器的基端侧的侧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切断线A1-A1的剖视图。图4是所述缝合持针器的护套部及操作部的立体图。图5是图2中的切断线A2-A2的剖视图。图6是将所述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的图。图7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合持针器,其与缝合针组合进行使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部的顶端部,通过使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接近并闭合从而能够把持所述缝合针;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通过使该操作线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部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所述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槽部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从该一端向绕所述长度轴线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该一端延伸至该另一端,在所述护套部的基端部设有向所述护套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1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牵引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槽部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闭合而把持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2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一步牵引所述第1状态的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着所述缝合针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绕所述长度轴线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7.03 JP 2014-1378861.一种缝合持针器,其与缝合针组合进行使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部的顶端部,通过使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接近并闭合从而能够把持所述缝合针;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通过使该操作线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部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所述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槽部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从该一端向绕所述长度轴线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该一端延伸至该另一端,在所述护套部的基端部设有向所述护套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1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牵引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槽部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闭合而把持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2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一步牵引所述第1状态的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着所述缝合针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绕所述长度轴线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第3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该基端与所述第2槽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该第3槽部从该基端到该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进行延伸;以及第4槽部,其以连结所述第3槽部的顶端与所述第1槽部的顶端的方式绕所述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裕章岛津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