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84281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6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拉手装置包括承力杆、拉手、承力带、卷绕机构和锁定机构,承力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拉手上,卷绕机构固定在拉手上,承力带的另一端绕过承力杆并固定在卷绕机构上,以在卷绕机构绕轴线转动时卷收或释放,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承力带。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拉手装置,在乘客乘车时,乘客可解锁锁定机构调节承力带的释放长度,使拉手便于抓握,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且使乘客可在车辆行驶中保持稳定,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在乘客下车时,乘客可以解锁锁定机构,将承力带卷收至初始位置,减少了空闲的拉手装置占用的车内空间。

Handle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andle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same, handle device comprises a bearing rod, a handle, bearing belt, winding mechanism and a locking mechanism, bearing with the first end is fixed on the handle, the winding mechanism is fixed on the handle, the other end of the bearing belt around the bearing rod and fixed in the winding mechanism, the rotation around the axis of the coiling mechanism when retract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the release bearing belt. Handle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passengers, passengers can release the length of unlocking the locking mechanism regulating force bearing belt, make the handle easy to grasp, enhance the passenger travel experience, and the passengers can keep stable in the vehicle, to ensure passengers safety car. In the passengers, passengers can unlock the locking mechanism, the force bearing belt retracting to the initial position, reduce the idle handle device inside the space occup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拉手装置和具有该拉手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特别是在公共汽车以及地铁中设有拉手装置,在车内站立的乘客在乘车时需要抓取拉手装置,以便于保持身体在车辆行驶中的稳定。相关技术中,车辆的拉手装置的高度是固定的,在乘客身高过高或者身高过低,以及在乘客的手臂受伤时,乘客不便于抓住拉手装置,严重地影响了乘车体验,并且乘客容易在车辆行驶中站立不稳而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乘客抓取的拉手装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拉手装置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拉手装置,包括承力杆、拉手、承力带、卷绕机构和锁定机构,所述承力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拉手上,所述卷绕机构固定在所述拉手上,所述承力带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承力杆并固定在所述卷绕机构上,以在所述卷绕机构绕轴线转动时卷收或释放,所述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承力带。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拉手装置,在乘客乘车时,乘客可解锁锁定机构调节承力带的释放长度,使拉手便于抓握,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且使乘客可在车辆行驶中保持稳定,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在乘客下车时,乘客可以解锁锁定机构,将承力带卷收至初始位置,减少了空闲的拉手装置占用的车内空间。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拉手装置还可以包括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地,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装置,所述弹性复位装置与所述卷绕机构弹性相连,以使所述卷绕机构受到向卷收所述承力带的方向转动的弹力。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内置在所述卷绕机构内。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装置为扭簧。优选地,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滑轮,所述承力带的所述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固定在所述卷绕机构上。进一步地,所述滑轮包括上滑轮和下滑轮,所述上滑轮和所述下滑轮位于所述卷绕机构的一侧且上下间隔开。优选地,所述拉手装置还包括扎紧机构,所述扎紧机构用于扎紧位于所述拉手与所述承力杆之间的承力带部分。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按钮、按钮弹簧和连杆组,所述按钮弹簧与所述按钮弹性配合,所述连杆组的下端与所述按钮相连,所述连杆组的上端与所述承力带配合以在按压所述按钮时解锁所述承力带、而在释放所述按钮后锁定所述承力带。优选地,所述卷绕机构内置在所述拉手内部。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设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拉手装置。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拉手装置的长度可以调节,在乘客乘车时,乘客可以拉长拉手装置,使拉手便于抓握,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且使乘客可在车辆行驶中保持稳定,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在乘客下车时,乘客可以缩短拉手装置,减少了空闲的拉手装置占用的车内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拉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拉手装置100,拉手1,安装点11,通孔12,承力带2,承力杆3,卷绕机构4,锁定机构5,按钮51,连杆组52,第一连杆521,第二连杆522,第三连杆523,弹性复位装置6,滑轮7,上滑轮71,下滑轮72,扎紧机构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内”、“外”、“水平”、“竖直”、“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首先参考图1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拉手装置100可以包括承力杆3、拉手1、承力带2、卷绕机构4和锁定机构5,承力杆3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固定在车辆的顶部,拉手装置100可以位于乘客的上方,承力带2用于承受乘客抓取拉手1时向下的拉力,承力带2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安装点11固定在拉手1上,从而承力带2移动时,拉手1可以随承力带2一起移动,且拉手1可随承力带2移动缩小或延长与承力杆3的距离,进而拉手1可以升高或降低。卷绕机构4可以固定在拉手1上,承力带2的另一端可以绕过承力杆3并固定在卷绕机构4上,从而承力带2可以盘绕在卷绕机构4上或者由卷绕机构4释放。具体地,承力杆3可以位于拉手1上方,承力带2可以从承力杆3的上方绕过承力杆3,卷绕机构4可以包括一可转动的转轴,转轴的转动轴线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例如,当转轴绕转动轴线沿某一方向转动时,承力带2可随之卷收进卷绕机构4,从而承力带2露在外面的长度缩短,拉手1与承力杆3的距离缩短,拉手1变高。又如,当转轴绕转动轴线沿相反方向转动时,承力带2可被卷绕机构4释放,从而承力带2露在外面的长度伸长,拉手1与承力杆3的距离变长,拉手1变低。锁定机构5用于锁定承力带2,锁定机构5可以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锁定机构5位于锁定状态时,锁定机构5将锁定承力带2,使承力带2相对卷绕机构4不动,这样拉手1可保持固定在合适的高度,便于乘客在乘车时抓取拉手1。而当锁定机构5位于解锁状态时,乘客在乘车时可通过拉手1拉动承力带2使拉手1位于合适的高度,便于抓取,在下车时乘客可以将承力带2卷收进卷绕机构4,从而减小了拉手1占用的车内空间,改进了乘车体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通过将承力带2卷收进卷绕机构4或将承力带2从卷绕机构4释放,拉手1的高度可以调节,在乘客乘车时,乘客可解锁锁定机构5调节承力带2的释放长度,使拉手1降低到合适的高度,使拉手1便于抓握,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且使乘客可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9/201621064857.html" title="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原文来自X技术">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力杆和拉手;承力带,所述承力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拉手上;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固定在所述拉手上,所述承力带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承力杆并固定在所述卷绕机构上,以在所述卷绕机构绕轴线转动时卷收或释放;以及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承力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力杆和拉手;承力带,所述承力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拉手上;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固定在所述拉手上,所述承力带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承力杆并固定在所述卷绕机构上,以在所述卷绕机构绕轴线转动时卷收或释放;以及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用于锁定所述承力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复位装置,所述弹性复位装置与所述卷绕机构弹性相连,以使所述卷绕机构受到向卷收所述承力带的方向转动的弹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内置在所述卷绕机构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装置为扭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轮,所述承力带的所述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世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