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80820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5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检测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片机、D/A转换模块、恒流模块,通过控制单片机控制D/A模块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使恒流源输出不同的电流,满足不同内径的管道和测量电极排列的测量信号输出;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放大,保证恒流源输出的稳定性。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for FSM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detection circuit, in particular to a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for the FSM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includes the control of MCU, D/A conversion module, constant current module, controlled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 D/A module output voltage signal to different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output current, output signal can meet the measurement arrangement different diameter pipe and the measuring electrode; the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amplifier,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outp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检测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
技术介绍
目前,油气运输过程中,因为管道腐蚀因素所造成的事故较多,对管道内壁腐蚀的检测和监测极为重要。目前行业内一般采用电阻探针法和极化探针法在线监测管道的腐蚀状况,但目前只能进行间接的均匀腐蚀检测,对危害度较大的坑蚀无监测能力,急需一种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管道腐蚀检测系统对管道进行监测。FSM(FieldSignatureMethod)是一种腐蚀监测产品,中文名字称为“电指纹腐蚀监测系统”,用于油气行业输送管线的内腐蚀监测,这种技术主要用来检测各种形式的腐蚀,也可检测大多数的裂纹以及监控腐蚀和裂纹的扩展。该方法检测可靠性高,耐高低温,寿命长,不存在监测部件的损耗问题,在均匀腐蚀条件下,敏感性与灵活性要比大多非破坏性试验好,FSM在实际应用中,可获得壁厚减薄小于0.05%的精确数据。FSM系统一般通过测量两个焊接在管道上的测量电极之间的电流来检测管道的腐蚀情况,需要对其中一个电极输入测量电流,由于管道口径的不同导致电极间的距离和电极距离均不相同,所需要的测量电流也不同,恒流源调节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管道腐蚀系统使用现有恒流源不能满足不同管道施工条件的情况,提供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片机、D/A转换模块、恒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模块结构为:其第一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其第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阻R4连接到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集成运放U3A的负电压端通过电阻R11连接到达灵顿管Q2的发射极,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到负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输出端连接到达灵顿管Q1和Q2的基极;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和达灵顿管Q2的基极连接后通过电阻R5连接到电源VCC;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电阻R8和电阻R10连接到集成运放U2A的负输入端,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1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2A的正输入端连接其输出端,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3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负输入端;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接地,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和其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阻R6;电阻R8和电阻R10间的节点作为恒流模块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3A作为差分放大器使用。达灵顿管Q1和Q2构成推挽式电路,两者轮流导通,集成运放U2A构成电压射随器,输入阻抗高,基本没有分流,集成运放U1A构成反向放大器。恒流源输出电流完全由D/A模块输出的差分电压决定。进一步的,集成运放U1A、U2A和U3A均采用OP07AH。进一步的,集成运放U1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容C1接地,其负电压端通过电容C2接地;通过电容C1和C2过滤电源的噪声。进一步的,D/A模块采用DAC0832,DAC0832为8位并行接口CMOS集成电路,与控制单片机的数据总线直接相连,其使用单缓冲工作方式,内部的输入寄存器可以锁存控制单片机送来的数据,经过转换通过为差分信号从两个输出口输出。进一步的,控制单片机采用AT89C51,通过外部设备控制控制单片机输出电压对应的数字信号传输给D/A模块。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控制单片机控制D/A模块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使恒流源输出不同的电流,满足不同内径的管道和测量电极排列的测量信号输出。2.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放大,保证恒流源输出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单片机和D/A模块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下面结合图1对本新型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片机、D/A转换模块、恒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模块结构为:其第一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其第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阻R4连接到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集成运放U3A的负电压端通过电阻R11连接到达灵顿管Q2的发射极,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到负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输出端连接到达灵顿管Q1和Q2的基极;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和达灵顿管Q2的基极连接后通过电阻R5连接到电源VCC;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电阻R8和电阻R10连接到集成运放U2A的负输入端,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1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2A的正输入端连接其输出端,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3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负输入端;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接地,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和其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阻R6;电阻R8和电阻R10间的节点作为恒流模块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1A、U2A和U3A均采用OP07AH。集成运放U1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容C1接地,其负电压端通过电容C2接地。D/A模块采用DAC08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片机、D/A转换模块、恒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模块结构为:其第一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其第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阻R4连接到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集成运放U3A的负电压端通过电阻R11连接到达灵顿管Q2的发射极,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到负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输出端连接到达灵顿管Q1和Q2的基极;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和达灵顿管Q2的基极连接后通过电阻R5连接到电源VCC;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电阻R8和电阻R10连接到集成运放U2A的负输入端,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1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2A的正输入端连接其输出端,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3连接到集成运放U1A的负输入端;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2接地,集成运放U1A的正输入和其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阻R6;电阻R8和电阻R10间的节点作为恒流模块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FSM系统的恒流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片机、D/A转换模块、恒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模块结构为:其第一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其第二输入端通过电阻R9连接集成运放U3A的正输入端,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通过电阻R4连接到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集成运放U3A的负电压端通过电阻R11连接到达灵顿管Q2的发射极,集成运放U3A的正电压端连接到负电源-VCC,集成运放U3A的输出端连接到达灵顿管Q1和Q2的基极;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和达灵顿管Q2的基极连接后通过电阻R5连接到电源VCC;达灵顿管Q1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电阻R8和电阻R10连接到集成运放U2A的负输入端,达灵顿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1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居生汪俊张浩兰云峰刘刚郑立彬周炳宏曾卫琴吴艺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思科锐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