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70059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7:27
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包括钢包主体、位于钢包主体上方的呈十字型结构的顶梁,顶梁包括第一顶梁、第二顶梁,第一顶梁两端向下延伸有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第二顶梁的下表面设有沿所述钢包主体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下端固定连接钢包盖;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安装有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抬起和盖合钢包盖方便,操作灵活,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的动作,进而带动钢包盖向上抬起,以将钢包的钢包盖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铸钢生产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
技术介绍
在炼钢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是将高温液态钢水从转炉转运到连铸机,承担这一转运任务的工艺设备就是钢包,钢包一般为上面开口的圆柱形,为减少钢水从包口向外散热,在钢包上面一般加装一个钢包盖。钢包是盛纳、运输钢水并进行相应二次冶金的容器,钢包作为炼钢工序与连铸工序之间的盛钢容器,其在生产周转过程的热状态,直接影响着出钢和盛钢过程中钢水温度的变化。同时,由于钢材质量和节能降耗的要求,使得钢水温度在浇注时的命中率格外重要,钢包热状态变化也是转炉制定温度补偿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炼钢连铸生产中钢包散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包衬和包壳之间的热传导;二是通过钢包顶部开口向空气的热辐射。而控制钢包通过顶部开口向空气的热辐射是目前控制钢包散热的主要途径。钢包在周转使用过程中加上钢包盖后,对于钢包的散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也是钢包周转过程中的热状态更加趋于稳定,为准确控制钢包温度和温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钢包在周转过程的热量损失,具有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现有技术中,对于钢包盖的打开和盖合需要采用专门的装置,对钢包盖的开合非常复杂,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打开和盖合钢包方便,快捷,安全性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包括钢包主体、位于所述钢包主体上方的呈十字型结构的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与所述第一顶梁垂直连接的第二顶梁,所述第一顶梁两端向下延伸有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所述钢包主体通过耳轴与所述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梁的下表面设有沿所述钢包主体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下端固定连接钢包盖;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的部分或全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还安装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二液压缸带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相等,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大于所述耳轴的中心线到钢包主体顶端的距离。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耳轴两端分别连接有耳轴套和卡箍,该耳轴分为前段、中间段和后段,各段之间为伸缩连接,所述前段与耳轴套连接、所述后段与卡箍连接,所述耳轴套和卡箍分别位于所述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的两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钢包主体的内壁设有耐水涂层和耐火材料层,所述耐火材料层内设有预制块砖,该预制块砖设置为沿耐火材料层整圈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带取盖结构的钢包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电性连接的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结构简单,抬起和盖合钢包盖方便,操作灵活,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的动作,进而带动钢包盖向上抬起,以将钢包的钢包盖打开,另外,协调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动作,可使钢包盖向钢包主体任一侧抬起并打开,协助钢包的倾翻,不影响钢包的翻转,整个过程均由控制系统进行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并可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危险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通过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本技术的其他方面、特征及其优点通过该详细说明将会变得一目了然。在所参照的附图中,不同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来表示。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带取盖结构的钢包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包括钢包主体10、位于所述钢包主体10上方的呈十字型结构的顶梁20,所述顶梁20包括第一顶梁21、与所述第一顶梁21垂直连接的第二顶梁22,所述第一顶梁21两端向下延伸有主动侧支座11和被动侧支座12,所述钢包主体通过耳轴30与所述主动侧支座11和被动侧支座1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梁22的下表面设有沿所述钢包主体10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23和第二支杆24,所述第一支杆23和第二支杆24上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40和第二连杆50,所述第一连杆40和第二连杆50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41和第四支杆51,所述第三支杆41和第四支杆51下端固定连接钢包盖60;在第一支杆23和第二支杆24之间的第二顶梁22下表面安装有第一液压缸70,所述第一液压缸70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杆40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70带动所述第一连杆40转动,进而带动钢包盖60向上抬起,以将钢包的钢包盖打开。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在第一支杆23和第二支杆24之间的第二顶梁22下表面还安装有第二液压缸80,所述第二液压缸80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杆50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二液压缸80带动所述第二连杆50转动,进而带动钢包盖60向上抬起,同样将钢包的钢包盖打开。另外,本技术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液压缸70和第二液压缸80电性连接的控制系统(图中未标示),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液压缸70和第二液压缸80的动作,协调第一液压缸70和第二液压缸80共同完成钢包盖的打开和盖合,而此过程中无需天车或其它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为了不影响钢包的倾翻,所述第一连杆40和第二连杆50的长度相等,第一连杆40和第二连杆50的长度大于所述耳轴30的中心线到钢包主体顶端的距离,防止钢包盖60挡住钢包主体10的翻转,并保证钢包主体10能倾翻90°,以将钢包内的钢水完全倒出。具体地,所述耳轴30两端分别连接有耳轴套31和卡箍32,该耳轴30分为前段、中间段和后段,各段之间为伸缩连接,所述前段与耳轴套31连接、所述后段与卡箍32连接,所述耳轴套31和卡箍32分别位于所述主动侧支座11和被动侧支座12的两侧,将耳轴30设为可伸缩形式,耳轴30的长度可根据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对于不同的钢包均可以使用本技术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不需要更换,操作十分方便,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的,本技术的钢包主体10的内壁设有耐水涂层和耐火材料层,所述耐火材料层内设有预制块砖,该预制块砖设置为沿耐火材料层整圈设置,能有效防止钢包主体10反复倾倒钢水时钢包主体10内的浇注料出现松动或脱落,避免钢包漏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包主体、位于所述钢包主体上方的呈十字型结构的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与所述第一顶梁垂直连接的第二顶梁,所述第一顶梁两端向下延伸有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所述钢包主体通过耳轴与所述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梁的下表面设有沿所述钢包主体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下端固定连接钢包盖;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包主体、位于所述钢包主体上方的呈十字型结构的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与所述第一顶梁垂直连接的第二顶梁,所述第一顶梁两端向下延伸有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所述钢包主体通过耳轴与所述主动侧支座和被动侧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梁的下表面设有沿所述钢包主体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下端固定连接钢包盖;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取盖结构的钢包,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之间的第二顶梁下表面还安装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文俊李公法刘洪海赵颢云蒋国璋孔建益熊禾根孙瑛郭永兴秦丽李贵苗卫刘泽李喆陈迪斯丁威良何洋廖雅杰李贝杜峰汤恒胡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