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3482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3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壳体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第三散热部件、第四散热部件;第一散热部件包括第一散热台,第一散热台上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二散热组;第二散热部件包括第二散热台,第二散热台上设有第三散热组、第四散热组;第三散热部件包括第三散热台,第三散热台上设有第五散热组、第六散热组;第四散热部件包括第四散热台,第四散热台上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八散热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强度大,抗震、抗冲击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电机壳的散热效率且散热均匀。

Aluminum alloy profile for motor shell with good heat radiation effect

The utility model is put forward with the Aluminum Alloy profile motor shell with good heat dissipation effect, comprises a motor casing, the motor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week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end to end the first radiating component, second parts, third heat radiating component, fourth radiating parts; the first radiating part comprises a first radiating units, the first tabl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heat radiating group, second cooling group; second cooling components include second cooling units, second heat radiating table is equipped with third group, fourth group of third heat radiating parts; including third cooling units, third heat radiating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fifth group, sixth group of fourth heat radiating parts; including fourth cooling units, fourth cooling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seventh cooling group, eighth radiation group.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strength, strong shock resistance and shock resistance, long service life, increased heat dissipation area, improved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otor shell and uniform heat dissip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壳铝型材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
技术介绍
电机是比较普遍使用的驱动设备,在工业生产上,电机是保证其驱动的设备所在的生产线正常运行的关键。电机一般包括电机外壳及电机外壳两端的前端盖与后端盖,电机外壳内设有电机本体(包括定子、转子以及其它部件),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电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性,通常会在电机外壳上设有散热筋条,然而,现有技术的采用的散热筋条散热效果不明显,且现有电机外壳的强度不高,容易损坏,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包括电机壳体,电机壳体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电机壳体具有筒型腹腔,其中:电机壳体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第三散热部件、第四散热部件,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第三散热部件、第四散热部件内壁均呈弧形并且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第三散热部件、第四散热部件内壁均与电机壳体外壁贴合;第一散热部件包括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台,第一散热台靠近第四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一散热台靠近第二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二散热组;第二散热部件包括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台,第二散热台靠近第一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三散热组,第二散热台靠近第三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四散热组;第三散热部件包括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台,第三散热台靠近第二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五散热组,第三散热台靠近第四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六散热组;第四散热部件包括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台,第四散热台靠近第三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四散热台靠近第一散热部件一侧设有第八散热组。优选的,第一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沟槽,第二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沟槽。优选的,第一散热沟槽的数量与第二散热沟槽的数量一致,第一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优选的,第三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沟槽,第四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沟槽。优选的,第三散热沟槽的数量与第四散热沟槽的数量一致,第三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三散热组朝向第四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四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三散热组朝向第四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加。优选的,第五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五散热沟槽,第六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六散热沟槽。优选的,第五散热沟槽的数量与第六散热沟槽的数量一致,第五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五散热组朝向第六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六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五散热组朝向第六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优选的,第七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七散热沟槽,第八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轴向设置的第八散热沟槽。优选的,第七散热沟槽的数量与第八散热沟槽的数量一致,第七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七散热组朝向第八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八散热沟槽的深度从第七散热组朝向第八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优选的,第一散热台、第二散热台、第三散热台、第四散热台的宽度均相等。本技术中,电机壳体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第三散热部件、第四散热部件,第一散热部件包括第一散热台,第一散热台上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二散热组;第二散热部件包括第二散热台,第二散热台上设有第三散热组、第四散热组;第三散热部件包括第三散热台,第三散热台上设有第五散热组、第六散热组;第四散热部件包括第四散热台,第四散热台上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八散热组。第一散热台、第二散热台、第三散热台、第四散热台加强了电机壳的强度和散热能力,提高其承载能力,第一散热组、第二散热组、第三散热组、第四散热组、第五散热组、第六散热组、第七散热组、第八散热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电机壳的散热能力。通过以上设计的电机壳,结构简单,强度大,抗震、抗冲击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电机壳的散热效率且散热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提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电机壳体1具有筒型腹腔2,其中:电机壳体1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呈弧形并且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与电机壳体1外壁贴合。第一散热部件3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台31,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二散热组。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沟槽32,第二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沟槽33。第一散热沟槽32的数量与第二散热沟槽33的数量一致,第一散热沟槽32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散热沟槽33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散热部件4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台41,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三散热组,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四散热组。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沟槽42,第四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沟槽43。第三散热沟槽42的数量与第四散热沟槽43的数量一致,第三散热沟槽42的深度从第三散热组朝向第四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四散热沟槽43的深度从第三散热组朝向第四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加。第三散热部件5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台51,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五散热组,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六散热组。本实施例中,第五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五散热沟槽52,第六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六散热沟槽53。第五散热沟槽52的数量与第六散热沟槽53的数量一致,第五散热沟槽52的深度从第五散热组朝向第六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六散热沟槽53的深度从第五散热组朝向第六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第四散热部件6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台61,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八散热组。本实施例中,第七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七散热沟槽62,第八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八散热沟槽63。第七散热沟槽62的数量与第八散热沟槽63的数量一致,第七散热沟槽62的深度从第七散热组朝向第八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八散热沟槽63的深度从第七散热组朝向第八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台31、第二散热台41、第三散热台51、第四散热台61的宽度均相等。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第一散热台31、第二散热台41、第三散热台51、第四散热台61加强了电机壳的强度和散热能力,提高其承载能力,第一散热组、第二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电机壳体(1)具有筒型腹腔(2),其中:电机壳体(1)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呈弧形并且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与电机壳体(1)外壁贴合;第一散热部件(3)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台(31),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二散热组;第二散热部件(4)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台(41),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三散热组,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四散热组;第三散热部件(5)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台(51),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五散热组,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六散热组;第四散热部件(6)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台(61),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八散热组;第一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沟槽(32),第二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沟槽(33);第一散热沟槽(32)的数量与第二散热沟槽(33)的数量一致,第一散热沟槽(32)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散热沟槽(33)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机壳用铝合金型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壳体(1)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电机壳体(1)具有筒型腹腔(2),其中:电机壳体(1)外周设有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呈弧形并且第一散热部件(3)、第二散热部件(4)、第三散热部件(5)、第四散热部件(6)内壁均与电机壳体(1)外壁贴合;第一散热部件(3)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台(31),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一散热组,第一散热台(3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二散热组;第二散热部件(4)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台(41),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三散热组,第二散热台(4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四散热组;第三散热部件(5)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三散热台(51),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二散热部件(4)一侧设有第五散热组,第三散热台(51)靠近第四散热部件(6)一侧设有第六散热组;第四散热部件(6)包括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四散热台(61),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三散热部件(5)一侧设有第七散热组,第四散热台(61)靠近第一散热部件(3)一侧设有第八散热组;第一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一散热沟槽(32),第二散热组包括多个沿电机壳体(1)轴向设置的第二散热沟槽(33);第一散热沟槽(32)的数量与第二散热沟槽(33)的数量一致,第一散热沟槽(32)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散热沟槽(33)的深度从第一散热组朝向第二散热组方向逐渐增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陈未荣柏宝琴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银盾斯金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