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5983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3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顶梁领域,提供了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侧围加强板,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围内板,设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内板之间的顶梁外支架,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侧围内板及顶梁外支架的顶梁,及连接所述顶梁的顶梁内支架。解决了汽车顶盖抗压强度不足,顶部受压时,B柱接头处顶梁变形量较大,乘员生存空间不足,顶梁与侧围安装结构刚度不连续,传力路径不够优化,侧碰时变形大,顶梁扭转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Top beam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B column joint

The invention is applicable to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roof, provides top beam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B column joints, the roof structure includes outside side plates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panel of the side reinforcing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of the side wall inner plate,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e top beam support between the side wall inner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reinforcing plate, side wall inner plate and the outer roof beam of support, and connected with the top beam of stent. To solv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automobile cover, top compression, B column beam joints with large deformations, lack of living space for occupants, top and side mounting structure stiffness is not continuous, the force transfer path is not optimal, side impact beam deformation, torsional stiffness insufficient technical proble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顶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
技术介绍
顶梁是车身结构不可缺少的组件,其安装结构的好坏,影响车身刚度、强度。特别是B柱接头处顶梁,同时影响着侧碰、顶部抗压强度、雪压等性能。现有B柱接头处顶梁截面为U型槽,直接搭接在侧围与顶盖搭接面上。其缺点主要是:顶梁截面为开放式结构,扭转刚度和弯曲强度差,抗压强度不足,受力容易变形;顶梁仅与顶盖线接触承载,未形成框架式面承载;顶梁仅搭接在顶盖上,未与侧围加强板连接,刚度和强度不连续,传力路径不够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旨在解决汽车顶盖抗压强度不足,顶部受压时,B柱接头处顶梁变形量较大,乘员生存空间不足,顶梁与侧围安装结构刚度不连续,传力路径不够优化,侧碰时变形大,顶梁扭转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侧围加强板,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围内板,设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内板之间的顶梁外支架,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侧围内板及顶梁外支架的顶梁,及连接所述顶梁的顶梁内支架。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侧围加强板为“T”形结构,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内板形成的空腔结构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相匹配。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及第二顶梁,所述第一顶梁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一“U”型梁,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U”型梁上端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第二顶梁包括第二盖板及第二“U”型梁,所述第二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U”型梁上端形成空腔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顶梁及所述第二顶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梁及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顶梁、所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二顶梁及所述第二连接梁形成框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顶梁外支架包括第一顶梁外支架及第二顶梁外支架,所述第一顶梁外支架及所述第二顶梁外支架与所述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内板及所述顶梁内支架配合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顶梁内支架包括第一顶梁内支架及第二顶梁内支架,所述第一顶梁内支架及所述第二顶梁内支架与所述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内板及所述顶梁外支架配合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侧围加强板、所述侧围内板、所述顶梁外支架及所述顶梁内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顶梁内支架为三角弧状结构,所述顶梁内支架一端连接所述顶梁一端,所述顶梁内支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围内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汽车顶盖抗压强度,减小顶部受压时B柱接头顶梁变形量,保证乘员生存空间,顶梁与侧围结构连续,优化了传力路径降低应力集中,侧碰性能提高,提高顶梁扭转刚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顶梁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第一顶梁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第二顶梁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从外往内看的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从内往外看的结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的第一顶梁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标记:1-侧围外板2-侧围加强板3-侧围内板4-第一顶梁5-第二顶梁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第一外支架9-第二外支架10-第一内支架11-第二内支架12-B柱13-第一盖板14-第一“U”型梁15-第二盖板16-第二“U”型梁图1-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侧围外板1,连接所述侧围外板1的侧围加强板2,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2的侧围内板3,设于所述侧围加强板2与所述侧围内板3之间的顶梁外支架,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2、侧围内板3及顶梁外支架的顶梁,及连接所述顶梁的顶梁内支架。通过在侧围外板1与侧围内板3之间增加侧围加强板2和顶梁外支架以及顶梁内支架来增加整个顶梁的抗压强度,进而增加顶盖的抗压强度,在顶部受压是,B柱12接头处采用这种结构则顶梁变形量小,增加了乘员的空间。所述侧围加强板2为“T”形结构,所述侧围外板1与所述侧围内板3形成的空腔结构与所述侧围加强板2相匹配。在侧围加强板2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为“T”形结构也可以使方形结构,不管选用什么结构的侧围加强板,都必须要与侧围外板1与侧围内板3所形成的空腔结构想匹配,这样一来变起到一个加强B柱12处的刚度和强度。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4及第二顶梁5,所述第一顶梁4包括第一盖板13及第一“U”型梁14,所述第一盖板13盖设于所述第一“U”型梁14上端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第二顶梁5包括第二盖板15及第二“U”型梁16,所述第二盖板15盖设于所述第二“U”型梁16上端形成空腔结构。第一顶梁4及第二顶梁5均采用新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顶梁可以增加顶梁的扭转刚度。所述第一顶梁4及所述第二顶梁5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梁6及第二连接梁7,所述第一顶梁4、所述第一连接梁6、所述第二顶梁5及所述第二连接梁7形成框架结构。在第一顶梁4与第二顶梁5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梁6和第二连接梁7主要是讲第一顶梁4和第二顶梁5进行连接,使第一顶梁4、第二顶梁5、第一连接梁6及第二连接7梁形成一个方形的框架结构,进一步的来增加顶梁的抗压强度。所述顶梁外支架包括第一顶梁外支架8及第二顶梁外支架9,所述第一顶梁外支架8及所述第二顶梁外支架9与所述侧围加强板2、所述侧围内板3及所述顶梁内支架配合使用。所述顶梁内支架包括第一顶梁内支架10及第二顶梁内支架11,所述第一顶梁内支架10及所述第二顶梁内支架11与所述侧围加强板2、所述侧围内板3及所述顶梁外支架配合使用。顶梁外支架和顶梁内支架分别为两个,而两个顶梁外支架分别设置在B柱12的两侧来进行对第一顶梁4和第二顶梁5的固定,而两个顶梁内支架分别设置在第一顶梁4和第二顶梁5的内侧来配合两个顶梁外支架来进行第一顶梁4和第二顶梁5的固定。所述侧围加强板2、所述侧围内板3、所述顶梁外支架及所述顶梁内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侧围外板1连接。通过螺栓来进行固定方便了顶梁的固定和拆卸方便。所述顶梁内支架为三角弧状结构,所述顶梁内支架一端连接所述顶梁一端,所述顶梁内支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围内板3。顶梁内支架采用弧状结构,两侧起翻边增加零件刚度,上下两端分别连接顶梁与侧围内板3,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结构,通过顶梁内支架在将顶梁和侧围内板3进行连接,也会起到一个加强局部腔体的刚度,与顶梁外支架形成一内一外的加强结构件,对整车扭转刚度及零件局部刚度有很大提升。此种汽车B柱12接头处的顶梁结构提高了汽车顶盖抗压强度,减小顶部受压时B柱12接头顶梁变形量,保证乘员生存空间,顶梁与侧围结构连续,优化了传力路径降低应力集中,侧碰性能提高,提高顶梁扭转刚度。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侧围加强板,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围内板,设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内板之间的顶梁外支架,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侧围内板及顶梁外支架的顶梁,及连接所述顶梁的顶梁内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B柱接头处的顶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结构包括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侧围加强板,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的侧围内板,设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与所述侧围内板之间的顶梁外支架,连接所述侧围加强板、侧围内板及顶梁外支架的顶梁,及连接所述顶梁的顶梁内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板为“T”形结构,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侧围内板形成的空腔结构与所述侧围加强板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包括第一顶梁及第二顶梁,所述第一顶梁包括第一盖板及第一“U”型梁,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U”型梁上端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第二顶梁包括第二盖板及第二“U”型梁,所述第二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U”型梁上端形成空腔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梁及所述第二顶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淘黄岗雷仕赞蔡卓琳黄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