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55412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2 22:59
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轨道板、轨枕,所述轨枕架设在所述轨道板上,所述道床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所述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所述凹坑内部,所述轨枕的顶面与所述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两侧与所述道床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两侧与所述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内填制有减震棉。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亦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区域内堆积。

Buried type ballastless track structure

A buried ballastless track structure, including ballast, rail board, sleeper, the sleeper erected on the track plate, the ballast has a concave pit, the track plate, sleeper are arranged inside the pit, the top surface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leeper and the the ballast is arranged in the same plane; both sides of the track plate and the ballast is connected seamlessly to form a whole, the middle of the sleeper and the ballast is formed on both sides of buffer zone, the buffer zone in shock absorption of cotton. \Sand in the gap between the regional rail plate and ballast in accumulation, also blocked sand in the gap between the board and the regional rail sleeper accum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轨道
,特别涉及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
技术介绍
铁路线路通过风沙线路,如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新疆及南疆地区铁路交通线的特有现象,每年受风沙作用严重,给铁路线路基础设施带来一系列病害,其主要分为路基吹蚀和线路积沙两种:当风力达到起沙风而作用于路基时,沙植被风吹扬带走,产生路基风蚀,风蚀过程中形成的风沙流不断地撞击地表,继续将沙粒扬起,纳入运动的气流之中,使风蚀过程逐渐扩展;另一方面,路基本身又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物,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旋涡,丧失其前进速度,所携带的沙粒在线路上沉落,引起线路发生积沙现象。在很多荒漠地带的铁路或者公路旁一般都设置有阻沙墙,阻沙墙是一种用于阻挡风沙的屏障,多设于多风沙区段需要保护的交通线路两旁,通过阻沙来降低风对沙的搬运和沉积能力,从而防止风沙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已有的铁路阻沙墙多是将阻沙墙与生态措施组合使用,阻沙墙起到的作用多是临时性的,一般两年到三年的时间阻沙墙就会损坏,墙体常常由于沙子的迅速堆积需要不断加高,还没有等到生态植被培养好,现有阻沙墙将不再其维护作用。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推出一种新方案,通过将道床与轨道板置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克服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的缺陷,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阻隔风沙的堆积,例如,置于轨道板上方的轨枕两侧,依旧会堆积大量风沙。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轨道板、轨枕,所述轨枕架设在所述轨道板上,所述道床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所述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所述凹坑内部,所述轨枕的顶面与所述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两侧与所述道床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两侧与所述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内填制有减震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缓冲带由第一缓冲带与第二缓冲带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所述第一缓冲带为弹性混泥土浇筑而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缓冲带与第二缓冲带的设置方向为以下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上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下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左侧、所述第一缓冲带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的右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缓冲带的间距为30cm—50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轨枕呈“凹”状,具体由设置在两侧的凸起部以及设置在中间的凹陷部组成,所述凹陷部开有若干个第一预埋孔,所述轨道板上与所述第一预埋孔对应位置开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对接的第二预埋孔;所述第一预埋孔与第二预埋孔内无缝填制有相互对接的预埋套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架设在所述轨枕上的钢轨以及用于将所述钢轨固定在所述轨枕上的扣件,所述钢轨由固定部、连接部以及主体部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预埋孔、第二预埋孔同等规格的第三预埋孔,所述扣件包括若干螺栓、螺母以及平垫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钢轨与所述轨枕架设后的剩余空间内填制有浇灌而成的钢筋混泥土层,且浇灌后的钢筋混泥土层的顶面与所述轨枕的顶面、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本专利技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1、将轨道板、轨枕均设置在道床的凹坑内部,轨枕的顶面与道床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即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道床的落差区域内堆积,亦阻绝了风沙在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区域内堆积。2、在轨枕两侧与道床中间形成缓冲带,并在缓冲带内填制减震棉,避免轨枕经列车压力膨胀时与道床发生摩擦以损伤轨枕表面,起到有效缓冲作用,并且降低震动,保障轨枕平整。3、在第一缓冲带内浇筑弹性混泥土,在第二缓冲带内填制减震棉,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对道床与轨枕的结构进行稳固,避免发生位移。4、经扣件固定后的钢轨,由于凹坑内剩余空间浇筑了钢筋混泥土,使得钢轨一半在钢筋混泥土内部,一半在地面上,使得钢轨的放置更加稳固牢靠;并且形成除钢轨外的一平面,没有结构上的落差(具体为没有道床与轨道板的落差,亦没有轨道板与轨枕的落差,更没有轨枕与钢轨的落差),有效避免风沙的堆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三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四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轨以及扣件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俯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道床结构示意图。其中:1.道床,2.轨道板,3.轨枕,4.凹坑,5.缓冲带,50,第一缓冲带,51.第二缓冲带,6.减震棉,7.弹性混泥土,8.第一预埋孔,9.第二预埋孔,10.预埋套管,11.钢轨,110.固定部,111.连接部,112,主体部,12.扣件,120.螺栓,121.螺母,122.平垫圈,13.第三预埋孔,14.路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参考图1以及图8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道床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1、轨道板2、轨枕3,所述轨枕3架设在所述轨道板2上,所述道床1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4,所述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所述凹坑4内部,所述轨枕3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2两侧与所述道床1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形成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其中,所述道床1内的凹坑4设置成两个,置于所述凹坑4内的所述轨道板2以及轨枕3均对应设置成两个。所述道床1的顶面与路基14位于同一平面上,道床1、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路基14的下面,所述道床1的两侧与土壤紧密接触,使得道床1、轨道板2、轨枕3处于下埋状态。在实际应用中,轨枕3用于支承钢轨、保持钢轨的位置、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列车经过时,轨枕3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列车过后,轨枕3恢复原状。在本申请中,由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将轨枕3暴露在空间中,而是将所述轨枕3置于所述道床1的凹坑4内,因此不将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接触,而是在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设置所述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的间距为30cm—50cm,并在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当列车经过时,所述轨枕3受到钢轨传出的压力而向两侧膨胀,膨胀过程中,所述轨枕3两侧接触到所述减震棉6,所述减震棉6再将压力传递给所述道床1,由于在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了减震棉6,避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直接接触而造成的变形,避免所述轨枕3与所述道床1发生摩擦以损伤轨枕表面,起到有效缓冲作用,并且降低震动,保障轨枕3平整。实施例二参考图2所示,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缓冲带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1)、轨道板(2)、轨枕(3),所述轨枕(3)架设在所述轨道板(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1)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4),所述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所述凹坑(4)内部,所述轨枕(3)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2)两侧与所述道床(1)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形成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包括道床(1)、轨道板(2)、轨枕(3),所述轨枕(3)架设在所述轨道板(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1)具有呈下凹状的凹坑(4),所述轨道板(2)、轨枕(3)均设置在所述凹坑(4)内部,所述轨枕(3)的顶面与所述道床(1)的顶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轨道板(2)两侧与所述道床(1)无缝相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轨枕(3)两侧与所述道床(1)中间形成缓冲带(5),所述缓冲带(5)内填制有减震棉(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带(5)由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构成,所述第二缓冲带(51)内填制有所述减震棉(6),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为弹性混泥土(7)浇筑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带(50)与第二缓冲带(51)的设置方向为以下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上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下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左侧、所述第一缓冲带(50)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带(51)的右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埋式无砟轨道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亮磊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