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5506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2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其包括前模固定板、水口板、前模、后模、后模固定板及导柱,所述前模和所述后模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斜导槽,所述前模斜顶装置还包括斜顶及驱动所述斜顶的弹性驱动机构,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斜导槽内且朝向所述后模的一端为施力面,所述施力面包括与所述后模抵触连接的抵触部及与所述型腔相连的顶持部。当开模时,斜顶在弹性驱动机构的弹性力及后模与产品的拉力的作用下,将型腔内的产品顶出。

Front mould inclined top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mould inclined top device, comprising a front die plate, nozzle plate, mold and die after after the mold fixing plate and a guide column, a mold cavity for injection molding products, formed between the front mold and the back moul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ormer model is thr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inclined guide groove on the surface of the front mould oblique jacking device also comprises a sloping roof and the inclined top elastic driving mechanism, the inclined roof is positioned in the guide groove and inclined toward the end to die after the force, the force and the bread after the connection and conflict conflict mode and the cavity connected to the top part. When the mould is opened, the top of the cavity is pushed ou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elastic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back mould and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浇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前模斜顶装置
技术介绍
塑料产品在注塑完成后,都需要开模完成产品的脱模,产品从模腔中取出时需要顶出机构的配合。对于有些有扣位且扣位位于前模上的产品,需要在前模新增顶针机构,新增顶针机构使得模具整体厚度变大,从而质量较重。且对于一些大水口、细水口或者简化型细水口的模具,无法设置顶针机构或者设置顶针机构复杂,使得模具的制作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在脱模时,斜顶在弹性驱动机构的弹性力及后模与产品的拉力的作用下,将型腔内的产品顶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其包括前模固定板、水口板、前模、后模、后模固定板及导柱,所述前模和所述后模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斜导槽,所述前模斜顶装置还包括斜顶及驱动所述斜顶的弹性驱动机构,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斜导槽内且朝向所述后模的一端为施力面,所述施力面包括与所述后模抵触连接的抵触部及与所述型腔相连的顶持部。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座和设于所述安装座内的弹性元件,所述斜顶设有用于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的受力面。进一步的,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孔部、第二孔部及第三孔部,所述第二孔部及第三孔部倾斜于第一孔部,所述第二孔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孔部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水口板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孔部形成收容槽,所述安装座通过固定装置锁定于所述收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孔部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孔部和所述第二凹槽形成收容腔,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进一步的,所述斜顶的上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且与所述弹性元件抵触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斜顶的顶部设有在所述斜顶顶出时用于对斜顶限位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弹簧抵触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通过平头螺钉固定于所述斜顶的顶部。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进一步的,所述前模斜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模内的前模仁和设置于所述后模中的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所述后模仁之间形成所述型腔,所述斜顶位于所述前模仁的斜导槽内且朝向所述后模的一端为施力面,所述施力面包括与所述后模抵触连接的抵触部及与所述型腔相连的顶持部,所述抵触部与所述后模仁抵触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照明装置的前模斜顶装置,在模具合模的状态下,斜顶的受后模的压迫,从而与型腔的腔壁平齐。当开模时,斜顶在弹性驱动机构的弹性力及后模与产品的拉力的作用下,将型腔内的产品顶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前模斜顶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前模斜顶装置的前模固定板移除状态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中斜顶及弹性驱动机构移除状态的示意图;图中标注为:前模斜顶装置100,前模固定板10,水口板20,收容槽21,第一凹槽22,前模30,螺孔301,前模仁31,台阶孔32,第一孔部321,第二孔部322,第三孔部323,限位面33,斜导槽34,后模40,后模仁41,导柱50,型腔60,斜顶70,施力面71,抵触部711,顶持部712,凹入部72,受力面73,弹性驱动机构80,安装座81,第二通孔811,紧定螺钉812,弹性元件82,第二凹槽83,收容腔84,限位板85,平头螺钉86,产品90,扣位9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模斜顶装置100,具体请参阅附图1至图6。如图1至图6所示,该前模斜顶装置100包括:前模固定板10、水口板20、前模30、设置于前模30内的前模仁31、后模40、设置于后模40内的后模仁41、后模固定板(图未示)、导柱50、斜顶70及驱动斜顶70的弹性驱动机构80。进一步地,前模仁31和后模仁41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60。斜顶70的一部分位于前模仁31的斜导槽34内,并且斜顶70朝向后模40的一个端面为施力面71。该施力面71包括与后模仁41抵触连接的抵触部711和与型腔60相连的顶持部712。当然,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前模斜顶装置100还可以是不包括设置于前模30内的前模仁31及设置于后模40内的后模仁41。如此,在前模30和后模40合模的状态下,前模30和后模40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60。以下针对本技术提供的前模斜顶装置100内的各个元件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具体说明。如图6所示,水口板20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凹槽22。前模30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台阶孔32。该台阶孔3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孔部321、第二孔部322及第三孔部323,第二孔部322及第三孔部323倾斜于第一孔部321。第一孔部321及第一凹槽22形成收容槽21。第二孔部322的直径大于第三孔部323的直径。第二孔部322的底面形成限位面33。前模仁31内设有供斜顶70通过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斜导槽34,斜导槽34与第二孔部332相连。结合图3至图5所示,弹性驱动机构80包括长方体的安装座81和设于安装座81内的弹性元件82,安装座81位于收容槽21内,且通过紧定螺钉812与前模30锁定安装座81内设有与第二孔部322对应且同轴的第二凹槽83,第二凹槽83与第二孔部322之间形成收容腔84,弹性元件82收容于收容腔84内。安装座81的四周还设置有第二通孔811,前模30设有与第二通孔811对应的螺孔301,安装座81通过穿过第二通孔811且收容于螺孔301内紧定螺钉812与前模30固定连接。如图3、、图5及图6所示,斜顶70位于斜导槽34内且穿过台阶孔32,其上部位于收容腔84内,且位于收容腔84内的端面用于承受弹性元件82的弹性力形成受力面73。受力面73还连接有限位板85,限位板85通过平头螺钉86固定于斜顶70上。本技术优选的使用弹簧作为弹性元件82,弹簧设于收容腔84内,且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收容腔84的顶部,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限位板85上。当合模状态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具有将斜顶70顶出的弹性力。当开模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斜顶70伸出,此时,限位面33对限位板85起限位的作用。当然,弹性元件82还可以是橡胶或者别的弹性元件。请参阅图1至图6,在合模的状态下,斜顶70的抵触部711受后模仁41的压迫,从而顶持部712位于型腔60的腔壁上。当型腔60内有产品90时,顶持部712可以与产品90接触。产品90位于前模仁31内的部位有扣位91,斜顶70设有与扣位91配合的凹入部72。当开模时,斜顶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前模斜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其包括前模固定板、水口板、前模、后模、后模固定板及导柱,所述前模和所述后模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斜导槽,所述前模斜顶装置还包括斜顶及驱动所述斜顶的弹性驱动机构,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斜导槽内且朝向所述后模的一端为施力面,所述施力面包括与所述后模抵触连接的抵触部及与所述型腔相连的顶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模斜顶装置,其包括前模固定板、水口板、前模、后模、后模固定板及导柱,所述前模和所述后模之间形成用于注塑产品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斜导槽,所述前模斜顶装置还包括斜顶及驱动所述斜顶的弹性驱动机构,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斜导槽内且朝向所述后模的一端为施力面,所述施力面包括与所述后模抵触连接的抵触部及与所述型腔相连的顶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模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座和设于所述安装座内的弹性元件,所述斜顶设有用于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力的受力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模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孔部、第二孔部及第三孔部,所述第二孔部及第三孔部倾斜于第一孔部,所述第二孔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孔部的直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模斜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口板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孔部形成收容槽,所述安装座通过固定装置锁定于所述收容槽内。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其圣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普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