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明金专利>正文

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5349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2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其特征在于,它按照以下步骤栽培茯苓:配置培养基料,培养茯苓原菌,培养茯苓栽培菌,树木段接种,子实体培养;所述子实体培养过程是当自然界温度处于22℃以上时,将树木段接种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菌袋后移植到林地间的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让树木段上的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本发明专利技术模仿茯苓的野生栽培方式,将茯苓的人工栽培工艺与野生栽培工艺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对茯苓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地的空间利用率和效益。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Poria coco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roces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ria, characterized in that 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configuration of tuckahoe cultivation culture medium, cultivation of Fuling pathogens, bacteria culture of tuckahoe cultivation, some trees inoculated, fruitbody cultivation; the fruitbody culture process is when nature temperature is 22 degrees above, the period of inoculation of trees breeding of trees after removing bacteria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woods in the soil beneath the trees segment in the soil, make Poria cocos mycelia on the natural growth of trees in the soil. The present invention imitates the cultivation of Poria cocos wild, wild cultivation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Poria cocos process in clever combination of Fuling cultiva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Fuling,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benefit of forest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
技术介绍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目前野生茯苓产量极低,非常罕见稀有,极大地限制了茯苓产业的开发研制和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它有利于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其特征在于,它按照以下步骤栽培茯苓:(1)配置培养基料:将木屑95-98份、麦皮10-27份、石膏3-5份、石灰0.7-1.7份、水52-87份按上述重量份数配比混合;(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器皿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后,再将茯苓母菌接种到器皿中的培养基料内,将器皿半透气式封口;接着将器皿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母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原菌;(3)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1)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菌袋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将步骤(2)培养的茯苓原菌接种到菌袋中的培养基料内,将菌袋袋口扎紧;接着将该菌袋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原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栽培菌;(4)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72%-87%水分的树木段装入菌袋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之后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3)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着将菌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5-35℃的温度下进行42-72天的培养繁殖;(5)子实体培养:当自然界温度处于22℃以上时,将步骤(4)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菌袋后移植到林地间的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让树木段上的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模仿茯苓的野生栽培方式,将茯苓的人工栽培工艺与野生栽培工艺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对茯苓进行培育,具有以下优点:①本专利技术采用先进科学的栽培技术,功耗少,人力成本低,不仅有利于提高茯苓的生产产量,而且有利于确保产品的质量;②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林地间的空地来栽培茯苓,不占农田,也不要搭盖,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③本专利技术培育的茯苓品质接近于野生茯苓的品质。④整个栽培过程均采用绿色环保的培育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有助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由于栽培原料主要采用农副产品,采用本专利技术栽培技术还可以大量消化农作物废料,减轻农作物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栽培过的茯苓菌筒(即树木段)又能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⑤茯苓菌为腐生多孔真菌,其子实体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是人类的保健食品,该菌适于生长在植物遗体及其它有机废弃物上,不仅能使废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茯苓菌作为主要的链接者,既能循环利用农林产品下脚料和净化环境,又能作为产业链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本专利技术选择在林地间的土壤进行茯苓子实体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种植栽培技术,而且能使林地间气体互补、光线互补、水分互补、营养互补、长短互补、效益互补,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实施本专利技术不仅能丰富食用菌资源,而且增加林地利用和收益,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茯苓的栽培工艺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以下步骤栽培茯苓:(l)配置培养基料:将木屑95-98份、麦皮10-27份、石膏3-5份、石灰0.7-1.7份、水52-87份按上述重量份数配比混合;(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器皿中(器皿顶部至少留1/7左右的空间,一般采用塑料或玻璃或硅胶等透明、密封性较好且耐高温高压的器皿即可)一起进行消毒杀菌后,再将茯苓母菌(一般采用市售的即可)接种到器皿中的培养基料内,培养茯苓原菌时的接种量为:按照茯苓母菌5ml配培养基料320-420克的体积重量配比进行接种,将器皿半透气式封口(一般采用无菌棉塞封口);接着将器皿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母菌在12-37℃(最佳22-32℃)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原菌;(3)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l)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菌袋中(一般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用器皿也可,但用器皿繁殖数量少、成本太高,袋子一袋的繁殖量相当于瓶子三瓶)一起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将步骤(2)培养的茯苓原菌接种到菌袋中的培养基料内,培养茯苓栽培菌时的接种量为:按照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料15-20g配步骤(1)配置的培养基料420-520g的重量配比进行接种(接种之前先将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料中的杂菌挑除),将菌袋袋口扎紧;接着将该菌袋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原菌在12-37℃(最佳22-32℃)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栽培菌;(4)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72%-87%水分的树木段装入菌袋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之后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3)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一端或两端都可,最好是两端),树木段接种时的接种量为:一根直径为22-30cm(最佳30cm)长度为32-42cm(最佳37cm)的树木段配带有茯苓栽培菌的培养基料220-270g,接着将菌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7-37℃(最佳17-32℃)的温度下进行42-72天的培养繁殖(温度低长得慢,温度高长得快,木头材质硬的生长时间长,木头材质软的生长时间短));树木段接种过程中,所述树木段是经过以下步骤进行风干处理及杀菌处理的:将树木砍伐下来后,切割成直径为20-28cm,长度为32-42CM的树木段(树木段的长度可视具体需要而改变,切割时尽量保持木材圆周的完整性),经过自然日晒风干14-20天,使树木段脱水17%-32%(最佳27%左右,事先完成该程序),接着将脱水后的树木段放入菌袋中,两端封口后,放入蒸汽杀菌锅中,当蒸汽温度达到100℃以上后,消毒杀菌37-38小时。具体实施时,也可采用现有的其它各种方法对树木段进行风干处理和杀菌处理,一般只要能使树木段脱水17%-32%左右即可。(5)子实体培养:当自然界温度处于22℃以上时,将步骤(4)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菌袋后移植到林地间的土壤中(林木能使土壤基本上晒不到太阳,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让树木段上的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最好让土壤充分盖过树木段,树木段适当露出土壤也没有关系,如果土壤充分盖过树木段,则覆盖于树木段上方的土壤厚度不超过5cm;如果树木段适当露出土壤,则树木段露出土壤的厚度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其特征在于,它按照以下步骤栽培茯苓:(l)配置培养基料:将木屑95‑98份、麦皮10‑27份、石膏3‑5份、石灰0.7‑1.7份、水52‑87份按上述重量份数配比混合;(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l)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器皿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后,再将茯苓母菌接种到器皿中的培养基料内,将器皿半透气式封口;接着将器皿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母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原菌;(3)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l)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菌袋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将步骤(2)培养的茯苓原菌接种到菌袋中的培养基料内,将菌袋袋口扎紧;接着将该菌袋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原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栽培菌;(4)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72% ‑87%水分的树木段装入菌袋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之后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3)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着将菌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7‑37℃的温度下进行42‑72天的培养繁殖;(5)子实体培养:当自然界温度处于22℃以上时,将步骤(4)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菌袋后移植到林地间的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让树木段上的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茯苓的栽培工艺,其特征在于,它按照以下步骤栽培茯苓:(l)配置培养基料:将木屑95-98份、麦皮10-27份、石膏3-5份、石灰0.7-1.7份、水52-87份按上述重量份数配比混合;(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l)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器皿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后,再将茯苓母菌接种到器皿中的培养基料内,将器皿半透气式封口;接着将器皿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母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原菌;(3)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l)配置的培养基料放入菌袋中一起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将步骤(2)培养的茯苓原菌接种到菌袋中的培养基料内,将菌袋袋口扎紧;接着将该菌袋置于无菌的空间内,使茯苓原菌在12-37℃的温度下进行生长繁殖,培育27天-42天至容器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即获得茯苓栽培菌;(4)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72%-87%水分的树木段装入菌袋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之后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3)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着将菌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7-37℃的温度下进行42-72天的培养繁殖;(5)子实体培养:当自然界温度处于22℃以上时,将步骤(4)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菌袋后移植到林地间的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让树木段上的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茯苓的栽培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对培养基料所进行的消毒杀菌处理过程,是在0.17-0.22mPa的压力下,132-182℃的温度下,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金
申请(专利权)人:吴明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