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5018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2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包括恒流电源;由该恒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一灯条、第三开关管及第三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一驱动输出环路;由该恒流电源、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二灯条、第四开关管及第四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二驱动输出环路;偏置电路,具有拉电流输入端和灌电流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背光驱动电路的器件。

Charge Pump LED Driv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comprises a constant current power supply; formed by the constant current power supply, a first resistor, a first switch tube, a first lamp, third switches and three resistors are connected in turn first drive output loop; formed by the constant current power supply, second resistors, second switches, second lamps fourth, switch and four resistors are connected in turn second drive output loop; bias circuit with pull current input end and output end of the current irrigation base, and two base interconnection switch and pull current input to the bias circuit, the first switch tube end, base interconnection current sink output end, the bias circuit third switch and four switch tube base. The technical proposal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背光驱动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背光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图1中,Q1和Q4都是基极和集电极连接,这导致该两个开关管的集电极-发射极电压都被钳位在一个PN结的电压(大约0.7V),失去了电压调节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旨在更充分地利用背光驱动电路的器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背光驱动电路包括:恒流电源;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一灯条、第三开关管及第三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一驱动输出环路;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二灯条、第四开关管及第四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二驱动输出环路;偏置电路,具有拉电流输入端和灌电流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优选地,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优选地,所述偏置电路包括拉电流输入单元和灌电流输出单元,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优选地,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绕组、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及第六电阻,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互连,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互连,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的输入端。优选地,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包括第二绕组、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及第七电阻,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互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负输出端互连。优选地,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三绕组、第三二极管、第三电容、第八电阻及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互连,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以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互连,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为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的输入端。优选地,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包括第四绕组、第四二极管、第四电容、第九电阻及第六开关管,所述第四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电容的正极互连,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四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负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负输出端互连。优选地,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及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互连,其连接节点为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其连接节点为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及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关管及所述第四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背光驱动电路中增设偏置电路,使其输入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的基极拉电流,并向第三开关管及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输出灌电流,从而使得背光驱动电路驱动灯条工作。这样,就避免了第一开关管及第四开关管因基极与集电极连接而失去电压调节功能。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技术方案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背光驱动电路中的器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背光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光驱动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背光驱动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背光驱动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背光驱动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参照图2至5,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驱动电路包括:恒流电源A;由所述恒流电源A、第一电阻R1、第一开关管Q1、第一灯条LB1、第三开关管Q3及第三电阻R3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一驱动输出环路(图未示出);由所述恒流电源A、第二电阻R2、第二开关管Q2、第二灯条LB2、第四开关管Q4及第四电阻R4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二驱动输出环路(图未示出);偏置电路100,具有拉电流输入端和灌电流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100的拉电流输入端、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及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互连,所述偏置电路100的灌电流输出端、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及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互连。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规格参数相同;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规格参数相同;第一开关管Q1与第二开关管Q2的规格参数相同;第三开关管Q3与第四开关管Q4的规格参数相同。其中,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三开关管Q3及第四开关管Q4均为NPN型三极管。当然,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也可以是P-MOS管,第三开关管Q3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驱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流电源;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一灯条、第三开关管及第三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一驱动输出环路;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二灯条、第四开关管及第四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二驱动输出环路;偏置电路,具有拉电流输入端和灌电流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流电源;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一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一灯条、第三开关管及第三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一驱动输出环路;由所述恒流电源、第二电阻、第二开关管、第二灯条、第四开关管及第四电阻依次连接形成的第二驱动输出环路;偏置电路,具有拉电流输入端和灌电流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偏置电路的拉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偏置电路的灌电流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电路包括拉电流输入单元和灌电流输出单元,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互连;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基极及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互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绕组、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及第六电阻,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互连,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互连,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拉电流输入单元的输入端。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包括第二绕组、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及第七电阻,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互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灌电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及所述恒流电源的负输出端互连。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